3月14日,应急管理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安全基础司司长孙庆国介绍称,近年来,我国矿山智能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和突破,目前,全国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达到813个,与2020年相比增加65%,已有29种煤矿机器人在370余处矿井现场应用。
孙庆国具体介绍称,在所有智能化采掘工作面中,采煤面为477个,与2020年相比增加43%;掘进面为336个,与2020年相比增加109%。
通过智能化建设,2016年以来,全国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减少了共计37万人。如,山东省通过五年建设,累计减少苦、累、脏、险岗位人员3.4万人,河南省累计减少5000余人,内蒙古自治区累计减少4376人。
同时,煤矿智能化建设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标准制定等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在技术创新上,我国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全断面矩形智能掘进机,月进度掘进能力达到3000米,实现了“掘锚支”智能化作业;自主研发出10米大采高智能化液压支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井下探放水智能操作系统、智能防冲卸压装备、智能防冲限员系统等相继应用,防突、防治水钻孔机器人已定型量产;露天煤矿无人驾驶车辆达到146台;智能化违章管控系统在多个煤矿实际应用。
在政策项目支持上,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了《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协调科技部、工信部针对煤矿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关键共性技术立项研发,计划投入资金4.6亿元。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等14省(区)先后出台了智能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智能化建设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支持。
在标准制定上,指导推动煤矿智能化控制系统、智能生产辅助系统等92个标准制定。指导成立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矿山行业组,组织编制《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等,矿山智能化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