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媒近日报道称, “天然气短缺和惊人的寒冷天气”让中国的不少人难以忍受这个冬天。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整体而言,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很低,在实际供热过程中,天然气占比显然更小,中国北方供热主要还是用煤炭,因此“气荒”难以威胁中国居民的清洁取暖需求。一方面,中国北方供暖的方式多样,以河北省为例,根据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披露的信息,河北省主城区冬季供热多以热电联产和电厂废热利用为主,以工业余热、污水源、空气源等多种清洁供热为辅,以天然气锅炉供热为补充和调峰,主要通过供电企业市场化运营进行供热。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在采暖季的天然气供应保障方面,已签订的天然气中长期合同量高于需求量,所以从储备角度看,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气荒”。
其次,“煤改气”政策的实施也不会影响居民采暖。“煤改气”政策主要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部分城市开展。这一政策旨在减少雾霾,基本上也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政府的“煤改气”补贴政策是促进居民参与“煤改气”的重要因素。初期“煤改气”等清洁取暖工程依赖于地方补贴,之后随着政策的完善,补贴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资金使用效率也有所提升。对落后取暖设备的淘汰切实提升了供热效率,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而且,在“煤改气”施行区域引导居民清洁采暖的同时,保障居民过冬需求是政府的第一要务,冬季供暖是每年政府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从政府政策制定的优先级角度来看,政府一直将保障北方居民采暖放在首位,大规模“气荒”基本上不可能出现。
第三,政府维持价格稳定的措施发挥了保障居民清洁取暖的作用。在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度上涨的背景下,为保障居民端用气价格稳定,政府对民用天然气价格采取一定的限价措施,同时也提供财政补贴。中国天然气现状仍处于需求快速增长的阶段,且天然气的生产和进口主要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三家公司。数据显示,2019年,三家油气公司的天然气市场供应量占全国的95.8%,肩负保障天然气供应和天然气价格稳定的责任。作为国企,三家油气公司需要尽可能保障供应和维持价格稳定。
目前中国天然气供给的约44%依赖进口,天然气供热还是会受国际气价大幅度上涨的影响,个别地方出现供气紧张也是可能的。由于供热涉及民生和社会稳定,地方政府一定会千方百计解决问题,由此即使是个别地方出现天然气供应问题,也是非常短暂的。事实上,长期以来北方地区的地方政府对于供热实行兜底政策,在出现问题时会积极协调企业保障供热,致力于及时解决供热问题。
长期而言,中国政府需要在提升天然气自给率和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为减小天然气进口依赖的影响和提升天然气自给率,国产天然气在多年持续增产的同时还需要增储上产,从而为长期减少天然气对外依存奠定较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解决天然气依赖补贴方面,政府早在2011年就开展了天然气价格改革,由于天然气供热涉及民生,天然气价格改革采用逐渐市场化的方式。中国非居民天然气价格改革已经取得比较大的成功,有效缓解了天然气价格扭曲。政府通过将天然气价格与进口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等替代能源价格挂钩,解决了长期以来进口天然气价格倒挂的问题,减少了天然气补贴。
天然气价格改革也在居民部门稳步推进,通过有效梳理各部门价格机制,缓解了工商业部门对居民部门交叉补贴的现象。2018年6月政府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就涉及居民用气。目前的门站价格制度符合国内上游企业联营现状,解决了多气源混合输送以及国内气与进口管道气价格衔接等问题。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价格改革向“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目标迈进,相信居民部门价格改革也可以得到稳步推进。(作者是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