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下午,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率先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
“中国环流三号”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制的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也是世界上首个以快中子驱动的核聚变实验装置。这一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上海电气近年来积极布局国内核聚变产业,在聚变堆主机系统业务上持续发力,现已成为国内磁约束核聚变主机系统领域业绩覆盖面较广的制造商,产品覆盖了核聚变装置的各个核心部分,包括超导线圈、真空容器、电源系统等,这些核心部件在核聚变反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电气的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与先进制造技术充分保障了产品性能,为我国基于大科学装置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支撑。
核聚变技术实现突破!再突破!
三代中国环流器见证了中国核聚变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先的艰难历史。
据科技日报,去年10月,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该装置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团队设计、研发,这一突破性进展意味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目标迈进重要一步。
据央视新闻,2023年4月12日21时,正在运行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获重大成果,实现了高功率稳定的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中国核电网7月8日披露,近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验再传捷报。中国环流三号高功率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首次实现功率注入。该系统由我国完全独立自主设计研制,相关参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磁约束聚变装置实现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迈入氘氚可控核聚变阶段的核心系统之一。
据光明日报,8月25日下午,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突破了等离子体大电流高约束模式运行控制、高功率加热系统注入耦合、先进偏滤器位形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是我国核聚变能开发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
1984年,中国环流一号实验装置建成运行,标志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进入世界前沿;2002年,西物院建成中国环流二号,它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偏滤器位形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达到5500万摄氏度;2020年,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正式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等离子体电流可达300万安培(3兆安),等离子离子温度可以达到1.5亿摄氏度,性能居于世界第一方阵。到2022年,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标志我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
此次“中国环流三号”的重大科研进展再次证明,中国在科技创新和能源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核聚变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全球能源向更加清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助力打造中国核聚变力量
核聚变是一种潜在的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技术,被视为未来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核裂变反应相比,核聚变反应不产生放射性物质,也不会导致温室效应,且其产生的能量远大于核裂变反应。因此,核聚变技术成为全球科研人员争相研究的重点领域。
上海电气从20世纪70年代起成为我国首批参与核电产业建设的制造商之一,经历了我国核电产业从“跟跑”到“超车”的光荣历程,如今已成为国内发展历史较久、交付业绩较多、产品配套较全、技术路线较广、装备能力较强、全球合作较深的核电装备制造集团,拥有全球集中度较高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核电产品全面覆盖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以及大型铸锻件、核级风机、配套电机、仪控仪表、现场服务、备品备件等,技术涵盖二代及二代加、三代压水堆(包括华龙一号、国和一号、AP1000及CAP1000、EPR等),四代核电技术(包括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铅基快堆等)以及核聚变大科学装置等,全面覆盖国内已有的核电技术路线,核电产品覆盖国内所有核电站以及巴基斯坦、南非等国家核电项目,综合市场占有率持续居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上海电气积极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工作总基调,稳步推进上海电气核电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崇尚核安全文化,追求产品极致、管理极致、工作做到极致、核安全极致,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依托业已形成的核电高端装备技术能力及资源,上海电气积极主动对标国内、国际最高水平,认真分析研判市场形势及竞争对手能力,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弥补短板,积极拓展增量业务领域市场,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拳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