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一则“储能电池明星企业产品出现质量风波”的消息不胫而走。
据一位业内人士爆料,由于该公司产品密封焊接没有焊好,导致产品开裂,遭到客户退货。据了解,本次退货数量涉及八个仓库,估值约为20亿元。
而据另一位小红书博主消息,“该公司三个的生产部门停了两个,且今年都没有生产计划”。更为糟糕的是,根据该公司采购群的通知,M2/M3产线已经确认不再开线,预计9月26日左右全部关闭,今年暂时没有开线计划,并要求所有仓管将M2/M3的库存合理规划至M1使用。
狂飙
如果用一个时下流行的词来形容时下这家企业的发展速度,非“狂飙”莫属。据了解,该公司2021年电池刚刚量产,2022年出货量便达到5GWh;2022年还拿下了双第一——“国内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和“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的估值与融资进程速度更是惊人。据悉,公司目前已经完成6轮融资,融资总额超65亿元。而在步入2023年以后更是进入“加速度周期”,其先后获得7轮银行资金支持,累计资金高达680亿元。
不过,在该公司看来,快不是动机,而是结果。该公司一位负责人曾公开表示:2023年到2025年将是储能发展的陡坡阶段,也是储能企业排位赛的关键节点,“快是结果,但最后的目标是战略卡位。也可以说,到了2025年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大致决定了最终能在行业什么样的位置。”
有目共睹,近年来我国储能总体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之势。目前已达1800亿元,同比增长240%。从新品来看,2022年有50多家储能企业发布了新产品,数量超过60项。从企业来看,截至目前,我国涉及储能产业的注册企业已超过8万家,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2030年预计接近3万亿。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赶超速度,这家公司不惜任何代价。据了解,该公司于2023年春节期间曾有超过70%的员工加班赶工。而当时工厂奉行的一句口号就是“建设不停工,生产不停产”。
据当时该企业一位负责人介绍,其锂电项目一期年产15GWh的M1智慧工厂已于去年五月底全面投产,现在在积极推进锂电二期的项目建设,整个锂电二期项目占地200多亩,规划年产能30GWh,包括两栋智慧工厂,预计2023年建设完成并投产。其中,M3智慧工厂计划今年四月投产,M2工厂也将在六月份全面建设完成。
淘汰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近两年来,随着储能产业下游需求及产业规模爆发式增长,国内相关供应链出现供需失衡,市场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是伴随着各种玩家涌入储能市场,不少跨界企业技术沉淀和项目经验不足,难以实现创新,很多储能设备投而不用,储能技术雷同,产品质量同质化,带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令人深思的是,今年大厂品牌规模化扩张,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下降很多,加上品牌知名度高,在此种情景下该公司逐渐没有了显著的优势。如果只是为了快速交付订单而忽略产品质量,这样的企业能否走远?
业内人士分析,制约我国储能行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尚未形成标准体系。例如:储能标准涉及设计、运输、安装、验收、投运、运维、灾后处理、电池回收等多个环节,由于缺乏储能技术的标准体系,储能系统并网验收标准不够完善,缺乏对储能系统调度频次、充放电次数等的明确规定,导致储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
其次,缺少政策长效机制。由于各地市相关辅助服务政策不一,且缺乏政策稳定性,导致储能系统投资建设市场恶性竞争激烈,权责不对等,使收益较为局限,难以弥补储能项目的投资成本。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者参与储能系统建设的积极性。
此外,集成设计参差不齐。储能标准涉及设计、运输、安装、验收、投运、运维、灾后处理、电池回收等多个环节,由于缺乏储能技术的标准体系,储能系统并网验收标准不够完善,缺乏对储能系统调度频次、充放电次数等的明确规定,导致储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
据出事企业负责人此前介绍,安全确实是目前行业的痛点之一,因此,公司在产品安全、储能安全标准规范的制定等方面积极参与。在电芯一致性方面,公司在材料体系、工艺的设计体系和工艺的控制方面进行了延展性的布局。公司还将积极参与国家部门关注的相关问题,积极配合、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然而,如今却出现了大批不符合质量的产品的消息,不知该负责人将如何以对?
裁员
近两年来,储能和新能源行业吸引了数万家企业入局,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暴增。然而,对于人才需求的暴涨和暴跌依然出现在储能领域。一边挖人跳槽,一边裁员降薪的现象此起彼伏,
据一位资深HR透露,她已快一年没有为位于江苏溧阳的某电池生产基地送过工人。据悉,甚至万亿宁王旗下的工厂,工人们已经开始做四休三了。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前7个月,共有390余位新能源企业高管离职,其中董事占比53%。
值得注意的是,在储能企业裁员的背后,正是业内淘汰赛的残酷写照。
案例1:2021年6月,江苏镇江经济开发区法院宣布,力信(江苏)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破产重组。据悉,力信曾是甘肃大规模储能电站项目储能系统主要核心供应商之一,2018年国内储能技术提供商位列第四。
案例2:2022年3月,江西省科能伟达储能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因欠工程款2070万无法偿还,进行破产清算。
案例3:2022年的6月,苏州赛恩斯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破产清算。最近的一则消息,则是今年8月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的通知书,决定将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案件移送破产。
资本热炒的储能和新能源赛道,如此魔幻,还没真正的繁花似锦,便已经开始出现危机的苗头。
值得关注的是,本文起始提到的这家当红储能企业,如今也开启了裁员模式。2023年9月20日的资料显示,目前该公司正大量裁员,多名前员工表示已办理完离职,而其中一名前员工表示:“近期离职的人有点多,裁员主要集中在办公室。”
有观点指出,现在储能行业似乎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共识,起码一半的企业,大概熬不过这次储能危机了!
来源:国际能源网/储能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