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这座历史名城,不仅满城的江南风光,还因大运河穿城而过,交通便捷,商贸活跃,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成为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最近这几年,这个没什么风光资源,也没什么地下矿藏的江苏地级市,突然打出“新能源之都”的名片,一下声名鹊起,让人诧异。
当然,叫“新能源之都”的城市很多个,从实力看,常州还是可负盛名。经过十多年的沉淀,新能源产业链已在这里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新材料等产业在全国都脱颖而出,甚至储能、氢能等新兴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
走在常州街头,都能闻到新能源的气息,各种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创新创业大赛,产业研讨会、报告会,投资交流会等活动,在宾馆园区随处可见。各种新能源创新使用场景遍地开花。
常州中吴宾馆的光储充放检智慧场站。
特别是今年初常州市委、市政府“新春第一会”提出打造新能源之都,出台《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之后,整座城市都被动员起来,各级政府甚至市民都因“新能源”兴奋上头。随便找个官员,都可以围绕新能源的产业布局、技术路线、未来发展,跟你唠半天。
站在新能源风口的常州,也获得各界的认可。在今年6月发布的《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常州先后获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五大城市”,“新能源优质企业最集聚的5个城市”,以及“新能源投资热度最集聚的5个城市”,与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广州等老牌大城市比肩。
有人喜欢把常州跟合肥比较,认为这两座城市,在这十年中,都因为抓住了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赛道,政府敢作敢为敢投,所以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成为投资圈的明星城市。
其实,两者的比较对常州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合肥是安徽的省会城市,全省资源都向这里集中,在做大省会城市战略下,合肥取得目前的成绩,是应该的。
但常州不一样,这只不过是一个二线城市,常住人口不过530来万,面积4300来平方公里,江苏有“十三太保”,每个城市都互不对付,更别说省里资源的倾斜。旁边还有苏州、无锡两个苏南大哥夹着。可以说,常州的崛起,完全是在夹缝中生长。
当然,常州这几十年的发展,也曾经低迷过,即使在新能源产业赛道上,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产业的引进和培育上,也遭遇过挫折和失败,如今,能用“新能源之都”的新名片把当地官员和市民重新凝聚起来,走出曾经的低迷,可以说非常不容易。一场荣光复兴之战正在常州展开。
常州在两湖创新区打造最美湖湾城。来源:环球零碳
01昔日荣光:明星工业城市
常州别称龙城,地处江南腹地,这里既有河川湖泊的柔情,也有走街串巷的人间烟火,这里曾以“三吴重镇、八邑名都”著称,这里走出了不计其数的名人雅士。
不完全统计,有科举考试以来,这里出过15名状元、2920名进士,近现代还涌现出唐荆川、盛宣怀、瞿秋白、史良、赵元任、周有光、刘国钧、华罗庚、刘海粟等一大批名士大家。
深远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常州在近现代中国工业史上的辉煌。
在中国近代工业萌芽之时,常州走出了一位“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还有爱国实业家、工业巨子刘国钧,提出了“机器革命”,“土纱救国”,并创办了常州大成纺织印染公司。
凭着早期的工业基础和浓厚的工业情怀,依托运河布局,常州工业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一个高峰时刻,创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上“第一个崛起的城市”。
上世纪60、70年代的常州,是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覆盖纺织、轻工、机械加工等行业、地方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以只占江苏4%的面积创造了全省接近一半的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人均产值与财政收入在与全国69个同类城市的比较中均为第一。
1975年5月9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还发表文章,称赞常州工业发展是“农字当头滚雪球”、“桌子上唱大戏”。
“运河两岸,烟囱林立,厂房如织”,在常州工业的流金岁月里,从这座“工业明星城”走出了荷花牌灯芯绒、常柴牌柴油机、东风牌手扶拖拉机、红梅牌照相机等一大批享誉全国内外的产品。
1983年,常州市区累计上交国家财政收入达到78.7亿元,常州的财政收入,在全国69个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一;与全国2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相比,超过其中10个。
80年代初期,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一份报告上批示:“常州市是全国城市中的一个典型,希望全国一半城市都能像常州一样,吸取常州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
随后,大批专家学者到常州调查,探索常州发展之路。全国出现了“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并和无锡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一时的苏南模式。
02苏锡无常:为何逊色了
苏南的苏锡常三兄弟,被认为是江苏经济中心,跟上海一起,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龙头。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随着苏州的崛起,常州的光彩似乎有所暗淡。甚至流传一种说法,“苏锡无常”,意指比起GDP破两万亿的明星城市苏州,和人均GDP第一的无锡,常州已失去昔日的光环。
2000年,常州的GDP是600.66亿元,而无锡有1200.17亿,苏州是1541亿元,常州GDP是无锡的50%左右,不到苏州的四成。跟苏北的徐州相比,也差了40多亿。
图说:2000年和2005年江苏城市GDP排名。
来源:常州哪些事
常州的逊色,有人认为是从苏州跟新加坡合作创办工业园区开始,也有人认为是从2004年的常州铁本事件开始。铁本当时是常州市上缴利税第二大企业,但因为整顿治理和反腐,造成常州民营经济探索大折戟。有网友评论:铁本事件让常州经济一口气倒退了十年。
当然,常州落后于苏州无锡,也有客观原因,比如人口规模比较小,相对苏州上千万的常住人口,常州只有500来万,也低于无锡的700多万。土地面积也比较小,4300多平方公里,在江苏省排名倒数第二,仅比垫底的镇江大不到500平方公里。
在县域经济发达的苏南,常州的县级城市也相对比较弱,苏州有昆山、张家港、太仓,无锡有江阴、宜兴,而常州除了武进稍微好一点,金坛、溧阳等地经济体量都靠后。
客观来说,说常州落后了,只是相对苏州和无锡的快速发展而言,即使在2000年,常州在江苏的13个城市中排名也处于第六位。
03重新崛起:冲刺万亿城市
毕竟有工业文明的底蕴,经历短暂的低迷之后,常州近十多年来,开启了不断追赶模式。
2000年,常州601亿左右的GDP,在全国城市中排名大概是40位,但到2022年,常州9550亿的GDP已经排到全国第25位了,超过大连、温州、厦门等发达城市,与无锡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2023年前三季度,GDP前30排行榜,常州列26位。
今年前三季度,常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006.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6.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1.5和0.9个百分点,位列苏南第一。
按照这个节奏走,常州今年冲刺“万亿俱乐部”基本没有悬念。
常州的重新崛起,跟这座城市找准新能源这个新引擎、新赛道,并做实落地密切相关。
具体来看,常州不但在整车制造领域吸引了比亚迪、理想这两家风头最劲的车企入驻,在动力电池方面也是处于全国前列,中创新航、江苏时代、蜂巢能源等明星企业已成为了常州本土培育的“明星企业”。常州还有640余家新能源车产业链企业,这些产业集群,使得常州逐步描绘出“新能源之都”的画像。
我们列举几个数据就可以看出常州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实力:
截至10月18日,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累计达100.18万辆,突破百万辆大关。
2020年-2022年三年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分别达到1333%、146%、284%。
今年1-9月,常州市新能源汽车产量为45.9万辆,产量全省第一、占比2/3。
今年1-9月,常州市新能源领域企业实现开票销售6004.3亿元,同比增长20.6%。
动力电池领域,常州已成为全国出货量第一的城市。常州动力电池连续三年实现产业倍增,产销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江苏省的二分之一。
如果把动力电池产业链拆解为32个环节,常州聚集了31个,产业链的完整程度高达97%。
很多人都在探寻,这个自然资源禀赋跟新能源不搭边的城市,为何会成为“新能源之都”?后面原因很多,有运气也有必然,笔者观察下来,以下三个原因非常重要:
一是深厚的工业文明底蕴,培育了这里的企业家和官员的工业情怀。只要时机恰当,这种情怀就会得到释放。很难想象,对于新能源产业这么专业的事情,这里很多官员可以跟你侃侃而谈。一支高素质和敬业的公务员队伍,对产业企业的培育、引进和服务非常重要。
二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常州的恐龙乐园是这里“无中生有”的典型案例。常州没有恐龙,甚至也没有出土过恐龙化石,但这些不影响常州打造全国闻名的恐龙乐园。同样,这里没有风光资源,但常州通过技术创新和企业引进,也可以发展出一个庞大的新能源产业链。
三是常州敢于试错,对失败有宽容包容精神。新能源技术更迭很快,哪种技术路线会笑到最后,谁也说不准,企业失败和产业倒闭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在常州,很多年前就引进过波士顿电池,但失败了。这次失败,没有影响常州对新能源产业的前景看好,所以后来才有从洛阳和央企手中引进中创新航的底气,也有靠三页PPT就让理想汽车落地常州的佳话。
也有人担心,靠一张名片崛起,遇到产业周期波动,常州的未来会不会有风险?
新能源产业长坡厚雪,是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主旋律,有数百万亿的投资,常州吸取教训,没有把宝押在一两家企业和一两个产业上,而是厚植和延伸新能源整个产业链和上下游。如此庞大产业链,一旦趋势起来了,常州的腾飞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