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定价,这一环境策略,正逐渐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工具。其核心思想是为碳排放分配货币成本,使排放者必须为其产生的污染付出经济代价。这样,通过经济激励,企业和社会各界都能更积极地采取减排措施。
碳定价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排放交易系统(ETS)和碳税。排放交易系统通过设定总体排放限额,并允许企业间进行排放许可证的交易,从而形成一种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减少排放。而碳税则是对排放直接征收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而刺激其寻求更环保、更经济的生产方式。
自1990年代起,全球多国便开始尝试实施碳定价策略。芬兰和波兰作为先行者,于1990年便率先引入了全国性的碳价格机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澳大利亚、匈牙利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在2023年纷纷推出了碳定价政策,标志着全球碳定价的普及和深化。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4月,全球范围内共计实施了75项碳定价工具(其中39项为碳税工具,36项为ETS,按司法辖区分)。这些工具覆盖了总计130亿吨的碳排放量,相当于全球排放总量的24%。在价格方面,各项工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欧盟ETS的价格在2022至2023年间达到峰值,为100美元,随后回落至80至90美元区间。
不同地区的碳定价情况也各不相同。在欧洲和中亚地区,由于历史背景和环保意识较强,碳定价机制数量最多,平均价格也相对较高,达到了50美元/吨二氧化碳。而在美国和加拿大,尽管平均价格略低,为每吨48美元,但联邦和州/省系统的多样化特点使得这一地区在碳定价方面也颇具特色。例如,加拿大的联邦碳定价和美国的区域温室气体倡议等计划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除了新加坡碳税、韩国ETS外,其它28个只能用国内的碳信用进行抵消。特例:从2024年1月,新加坡可以使用国际碳信用抵消其5%的碳税。
欧盟的碳交易(ETS)系统自2005年引入以来,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该系统覆盖了欧洲众多国家的主要排放源,通过市场机制促使企业减少排放。据统计,2022年至2023年间,该系统覆盖的排放量减少了16%,产生了高达470亿美元的收入。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碳交易系统的有效性,也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即使在一些碳定价机制较为完善的地区,也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碳定价可能导致一些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到国际竞争力。此外,如何确保碳定价收入的合理使用和分配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尽管如此,碳定价作为一种有效的环境策略,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各国需要更加积极地采取减排措施。而碳定价作为一种经济激励手段,能够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减排行动中来。因此,全球需要更有力和更广泛地采用碳定价策略,以推动有意义的气候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