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中国能建广东院勘察设计的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项目在广东汕尾正式投运它是全球最大单体桩基固定式海洋牧场平台深海网箱对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所谓“风渔融合”,是指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两种海洋经济的融合发展。作为新能源产业与现代高效农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风渔融合发展将有效推动海上资源开发模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对提高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伏羲一号”位于汕尾中广核后湖500兆瓦海上风电场中心场区,离岸约11公里,由网箱主体结构和上建平台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箱主要负责深海养殖,其主体结构长70米,宽35米,水深约25.7米,养殖水体达到6.3万立方米;上建平台则由试验甲板、机械平台、生活平台、登乘靠泊平台和养殖平台等多个部分组成。
“伏羲一号”风渔融合项目的落地,将为我国深远海绿色能源融合化开发和海洋资源集约利用提供技术储备和示范样本,“水上清洁能源,水下蓝色粮仓”的图景正在现实中徐徐铺开。
智能化!深海养殖最优解
为确保养殖过程在深海环境下顺利进行,广东院设计团队提出了先进的自动化养殖系统方案,该方案配备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网衣系统、自动上料投喂系统、水上水下视频监控系统、智能洗网机器人、自动吸鱼机等智能化养殖装备,集成了气水联合投喂、网衣自动清洗、环境监控预警等功能。
气力投喂主要在水面进行,适合在顶层栖息的鱼类;水力投喂则可针对水面以下不同深度开展,适合底栖鱼类。
网衣自动清洗功能可实现无人化自动清除藻类生物、贝类生物等附着,避免网衣堵塞、水体溶氧量下降、环境恶化等情况出现。网箱内部配备了精准环境监测与调控装置,可在环境参数超出阈值时发出警报,确保养殖环境的最优化。视频监控系统则可实时查看鱼类生长及活动情况,有助于提升养殖效率与产量。
该方案充分考虑风渔融合型深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改善渔业环境和海洋生态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高抗台!可正面抗击17级台风
建设具有高抗台风能力的养殖平台,是开展深远海养殖的基础。“伏羲一号”所在的海域气候环境复杂,超强台风是这里的“常客”,针对该无掩护海域风急浪高、台风频发的海况环境,广东院通过反复论证、深入研究,首创新型桩基固定式海洋牧场网箱设施,具有很强的抗台风、防撞击、强防腐性能,可显著提升海上风渔融合项目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 “伏羲一号”采用“6桩+斜撑+双上部组块”的桩基桁架式结构。网箱主体结构采用主腿打入6桩导管架,导管架结构包含附属结构重约3000吨,桩长约66米,6根桩总重约1552吨,确保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斜撑以倾斜的方式布置,形成交叉支撑,用于抵抗波浪水平剪力与弯矩,同时提升结构整体抗震能力;上建平台重约750吨。
利用大型导管架结构强度高、承载能力大等特性,“伏羲一号”海洋牧场养殖网箱平台可有效抵御极端恶劣天气。这也是国内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桩基固定式深海网箱,其设计和建造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风光储!提供绿色供能保障
为实现绿色供电目标,广东院还为“伏羲一号”设计了风光储一体化供能系统。该系统由一套18千瓦光伏组件、50千瓦抗台风力发电机组和400千瓦时/200千瓦电化学储能系统组成,负责平台在日常工况下的供电。
该系统还搭载了一套能源管理系统,可对光伏和风力发电状态、设备运行信息进行实时展示,对储能系统的电能储存容量进行实时监控。
此外,广东院还为“伏羲一号”设计了一套海水淡化系统,可为平台日常运维及科研试验提供淡水资源保障。
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作为中国海上风电工程技术领军企业,广东院积极围绕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能源装备制造、风渔融合关键技术、深海智能养殖平台等开展创新研究,助力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广东院助力汕尾
打造千亿级海洋能源
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 中广核汕尾后湖500兆瓦海上风电场,由广东院勘察设计。
↑ 中广核汕尾甲子一500兆瓦海上风电场,由广东院勘察设计,是国内首个海上开工、首个并网发电、首个全容量投产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
↑ 中广核汕尾甲子二400兆瓦海上风电场,由广东院勘察设计。后湖、甲子一和甲子二项目共同组成了粤东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