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能网讯:沙特利亚德当地时间12月10日上午,中国馆举办了“荒漠区光伏电站规划与生态设计”为主题的边会活动。会议期间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环境保护部王伟营以“中国荒漠地区新能源与生态协同发展”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环境保护部 王伟营
王伟营首先介绍了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的角色定位,是带领整个新能源行业开展相关的一些规划设计工作以及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业务。
对于中国新能源与荒漠治理相关工作,王伟营有自己的一些观点。他认为,光伏或者说新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越来越重要。在沙戈荒地区开展新能源项目建设,越来越需要重视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光伏与环境协同发展成为重要课题
王伟营在介绍中国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时指出:“截至2023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15.16亿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52%。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6.09亿千瓦。2023年,光伏发电量5833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6.3%。由于光伏发电属于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的品种,因此对于土地占用的问题比较突出。”
王伟营进一步分析认为,光伏与环境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课题。从光伏对于荒漠地区环境的局地影响方面,发展光伏更有利于当地水土保持。一方面是光伏阵列能明显地降低地表空气温度,减少地面蒸发,降低地表风速;另一方面是光伏阵列可明显降低日间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夜间土壤热量损失,有效保持土壤养分;此外,光伏列阵可以对提升厂区及周边植被盖度作用明显,其建成前后植被覆盖增幅可达15%。也就是简单地通过物理环境的改变。最终会实现一个生态系统方面的改变。
光伏与环境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在总结中国荒漠光伏发展的现状过程中,王伟营发现,以光伏发电为主体,兼顾防风固沙、生态保护与修复、农林牧草沙旅等产业综合协同发展的模式正在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通过各项技术的创新,中国通过光伏治沙也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王伟营坦言,以创新技术对荒漠地区的光伏电站进行设计,通过雨水收集设施、雨水储存设施、精准灌溉系统等设施可以让光伏下的农作物或者药材实现更好地自然生长。
随后王伟营分享了中国在光伏治沙方面的几个案例,在中国青海的共和塔拉滩100万千瓦光伏基地,光伏基地建成后平均风速降低了50%,植被盖度达到80%,当地牧民在光伏板下养起了“光伏羊”,增加了新的增收渠道。
根据对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跟踪观察,可以发现在建站前的指数从2000~2013年不断增加;运营期的2014~2020年的指数增加速率明显加快,由此可以推算出,光伏电站建设运营可明显促进荒漠化土地周边区域植被生长。
在内蒙古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每年供应41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节约标准煤约123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319万吨,修复治理沙漠面积达10万亩,年均减少向黄河输沙约200万吨。
此外,王伟营还分享了光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光伏治沙取得成绩,他对未来光伏在荒漠化治理方面提出了新的展望。
王伟营表示:“中国荒漠地区新能源基地‘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牧光互补’模式形成了产业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以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为主,辅以植被覆盖、沙障固定、土地复垦及生态旅游开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治沙方案,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伟营最后强调:“在实现太阳能大规模开发的同时,需要从项目区气候、土壤、水源、植被类型及光伏板的布设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以风沙治理为核心,优化光伏组件和阵列自身的防风固沙设计,采取铺设沙障、改良土壤和种植植物等措施,达到最佳生态治理效果,形成最适合光伏项目实施区域的生态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