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股53美元,这是分众传媒自从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后,2006年2月的一个收盘价,相对于分众传媒的开盘价格18.75美元,股价上涨达260%之多。从海外投资者对这家公司股票的追捧,不难看出,分众传媒自上市以来的一系列收购充分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其中,收购框架媒介成为分众传媒整体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
现在,享受股价飙涨快感的,除了分众传媒首席执行官江南春外,还有一个人——框架媒介董事长谭智,在分众传媒并购框架媒介后,后者不但拿到不菲的现金,还拥有分众传媒500多万股股票。
多次的收购举动,资本的快速增值,无不体现出一个精明投资人的资本财技。
掌控框架媒介
2004年7月,时任汉能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Tom集团高级顾问的谭智,仍然保持着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清晨送太太去位于赛特广场的框架媒体公司上班。虽然他此前就听说,电梯平面媒体广告市场恶性竞争,虽然框架媒介已经在这个行业中具有优势,但是仍然处于资金捉襟见肘的局面。因谭智太太是该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所以,时任总经理的刘磊提出,谭智能否动用资金支持一下,帮助框架媒介渡过难关。有着东北人特有性格的谭智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其实,此前谭智也一直在关注这个看似市场不大、而且竞争异常激烈的媒介市场。虽然,他每天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是广告竞相压价,毛利率平均不到15%,许多公司发不出人员工资等等,但是他却坚持认为,这个市场具有投资机会,“他们面临的困局,正是我们这样的投资者最擅长应付和解决的”。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谭智开始和自己的好友——汉能集团董事长陈宏以及原IDGVC合伙人王功权谈了自己的想法。至于为什么选择框架媒介,谭智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框架媒介年营业额为4000万元人民币,是业内的No.1;第二,框架媒介是行业内惟一占据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5个市场的公司;第三,与框架媒介的创始人刘磊沟通顺畅,团队情况了解,容易达成共识。”
很快三方思想一致,并快速达成投资协议。2004年11月,IDGVC和汉能投资基金出资1500万元人民币,收购了框架媒介43%的股权(其余57%的股权仍为框架媒介原创始人持有),谭智作为出资人代表正式成为框架媒介的董事长,拥有绝对话语权。
整合开始
风险投资注资框架媒介时,谭智对公司进行了第一次估值,当时框架媒介主营收入有两块:一是电梯平面媒体广告业务;二是液晶屏广告业务,年收入约4000万元人民币,净利润约800万元人民币,公司价值以4倍市盈率计算为3200万元人民币。
入主框架媒介后,谭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司内部整顿,将混乱的管理秩序、资金运作、组织架构扭转理顺。
经过一个月的内部整合和公司未来发展构架的设计,2005年1月谭智就开始了他的资本加速度。同月,谭智以17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液晶屏广告业务出售给分众传媒,开始专心做电梯平面媒体广告业务。“当时,框架媒介在液晶屏广告业务领域只是No.3、No.4的地位,而且液晶屏广告业务的成本又较高。”谭智这样说。
在明确了框架主营后,谭智开始运作他的“整合计划”,这是一个让广告业界人士都认为不能完成的任务。
2月,谭智召开了公司整合后的第一届股东会和董事会,提出了行业整合计划。首先,在全国范围锁定6家公司实施行业整合,分别为北京的朗媒传播、信诚四海;上海的拓佳媒体、阳光家信;广州的力矩传媒、圣火传媒。其次,制定了行业整合的时间表:2005年2月行业整合启动,6月末行业整合结束,10月公司再次融资,2006年6月份在NASDAQ上市。这是一个令人咋舌的计划。
5个月将6家公司整合进框架媒介,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计划。好在两家风险投资公司股东方都非常看重谭智的个人能力,提出一个在业界很少有的建议,就是谭智在整合中,如果需要资金,两家可以提供借款。
3月,为了实施行业整合计划,谭智对公司进行了第二次估值。在风险投资的注入下,框架媒介在资源、影响力等有形以及无形资产方面大大升值,公司估值结果为人民币6000万元。
飞速整合
随后,整合的时间安排如同齿轮咬合一般紧密,谭智开始了“空中飞人”的旅行。整合之初,谭智给6家公司的总经理不断地倡导行业整合的理念,分析行业的现状、行业整合后的公司价值的提升。为了说服这些公司加入框架媒介,谭智分析了两个利益点:第一点,整合后的保守收益是毋庸置疑的,收益来源于统一市场、统一价格,加入框架媒介后的红利收入会远远高于单独打拼的利润。第二点,整合后具有股权增值和IPO的潜力。
犹如麻绳解扣,谭智在和两家行业领先者谈妥并购事宜后,困难就迎刃而解了,随后的几家公司的谈判显得比较简单,双方基本上都是谈几次后就进入签约阶段,以至于最后同业公司竟纷纷主动前来洽谈合作事宜。
行业整合后,公司的资金状况迅速好转,支付压力也随之缓解。2005年,框架媒介的营业收入超过人民币1亿元。当初, 2400万元人民币翘动的整合程序,正在产生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历时6个月正好打了一个资本加速度下的时间差。
2005年7月,谭智对公司进行了第三次估值。当时,预计2005年框架媒介的净利润将达到4000万元人民币,以5倍市盈率估算,公司的价值为人民币2亿元。
最后一跳,同样精彩
市场整合告一段落,内部人员齐心合力,谭智开始运筹下一个计划:IPO。但是,7月中旬的一个电话,让他改变了IPO的想法。
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7月13日,分众传媒登陆纳斯达克。当夜,分众总裁江南春给谭智打了一个越洋电话,双方的交谈极为简单:“你的事情办完了吗?”“办完了!”“那好,我们谈一谈!”
就电梯平面媒体广告业务而言,具有区别于分众传媒和聚众传媒现有业务的独特优势。因此,摆在框架媒介面前的道路有三条:第一,自己IPO;第二,股权转让给分众传媒第三,股权转让给聚众传媒。事实上,谭智在三条路上同时展开了工作。几次谈判后,框架媒介最终选择将股权转让给分众传媒。
对于为什么选择分众传媒,谭智提供了这样的价值判断,分众传媒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若框架媒介选择IPO,可以参考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分众传媒和白马户外媒体,计算出中国新媒体公司2006年的市盈率平均值为26.8倍。根据这个数据,框架媒介上市估值的平均值为 5.25亿美元,假设流通股的比例为35%,则框架媒介原股东股权价值为34125万美元。这与按照2006年2月分众传媒53美元/股的价格,计算出来的收益34900万美元基本吻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股权转让给分众传媒也是一种上市,而且是一种更快速的上市方式,还节省了上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