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邓郁松23日表示,中国目前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局面,与政府的定价机制所引起市场对油价上涨的预期关系更为密切,而与石油消费需求增长的关系则相对较小。
中国政府于今年初制定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承诺将提高汽柴油零售价格的调整频率,以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保持一致,但新的定价机制改革至今一直饱受批评。
邓郁松说,“要保持国内市场相对稳定,并在国际油价快速涨跌时保持国内(成品)油价与其一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国内石油市场分析师称,与过去不透明的政府定价机制相比,新的价格形成机制实际上并无多大改变。
“在新的价格形成机制下,(国内)成品油价格滞后于国际石油价格这一问题并没有解决。”邓郁松在产业会议上表示。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5月初发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称,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中国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但该办法并没有如愿放松市场紧张情绪,相反引发了市场对下次调价的猜测。
邓郁松说,预期涨价时囤货,预期降价时清货,这样赚钱没有风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有了价格调整的预期,成品油交易商就能提前买油赚钱,一点风险都没有。
“最终目标是放开价格”
此前国内媒体报导称,部分地区的油料交易商正在囤积成品油、甚至拖延发货,利用其供应商成品油库建立投机库存。
邓郁松说,“(国内油价相对于国际油价的)价格滞后打乱了正常的生产流通活动。”
自去年12月政府大幅调低油价之后,今年以来中国政府两次调整油价,频率大大高于过去。但国际油价的快速上涨却未在本月早些时候触发油价上调。
上海证券报援引中国石化(0386.HK: 行情)(600028.SS: 行情)董事长苏树林表示,中石化对成品油价格何时调整非常关注,也非常着急。在5月7日发改委公布成品油定价新机制的内容后,按连续22个工作日计算,要到5月28日看是否调整价格。
如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国油价决策者并未采取行动,国内油价变动则有进一步落后于国际市场变化的风险,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或会重新回到旧的模式。
邓郁松表示,如果价格滞後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想要维持市场稳定会非常困难。此次定价机制改革是在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过度机制。从长远来看,最终目标是放开价格,让市场来决定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