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正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草案内容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全面获得政府财政补助,确立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国家设立政府基金性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
“原来的《可再生能源法》也有政府补助一项内容,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因为电网公司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设立的条件很苛刻,很不配合,导致这项工作很难推进。”9月8日,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小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可再生能源法》于2005年审议通过后,对加快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暴露出来。现行《可再生能源法》虽然规定了全额收购制度,但难以落实。
因此,本次会议审议的修正案草案将重点解决电网规划和建设不适应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与费用分摊机制不完善、配套优惠财税政策未能有效落实等突出问题,并规定对可再生能源实施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年度收购指标和实施计划,确定并公布对电网企业应达到的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最低限额指标,电网企业应该收购不低于最低限额指标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
可再生能源发电要坚持有序发展
“现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已经很热了,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问题是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风电、光伏发电,多晶硅产业这么火爆,生产线这么多,结果很难预料。” 中国能源研究会节能与企业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鲍云樵9月8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说,一些地方连什么是太阳能光伏都不知道,就敢上马项目,就敢大干特干,并且火热到这种程度很难让人理解,不知道市场在哪里,投入的资金能否收回。
韩小平告诉本报记者,曾有观点认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但他自己对于这种观点持反对态度:“从市场角度考虑,即便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卖不出去就是过剩,就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鲍云樵也对本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以风电厂为例,几乎没有什么准入门槛,大小公司都可以去做。同样的一个地方,大小机组发电量不一样,差别也很大,现在建立一个小机组,以后要不要再建一个大机组啊?重复建设,效率很低,行业无序发展,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我们已经干过多次了。”
鲍云樵认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在国人手中,我们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而是在国外,结果导致低水平的加工程序放在了国内,大部分效益都被国外企业赚走了,投入很大产出却很小,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哪怕发展速度慢一点也行,否则我们继续这么干下去,永远都是第三世界国家。”鲍云樵认为,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学会计算投入和产出,而现在很多地方都不考虑这个问题,盲目上马项目,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也有些地方和企业是为了给自己树个好形象。
鲍云樵担心,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企业将来大部分都会被市场淘汰掉。
关键在于电力行业改革
“解决能源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并非某一部法律就能解决问题,因为这里面存在利益格局问题,如果这个利益格局不改变,即便修改一项法律,一些部门照样不配合你,效果依然不会很明显。”韩小平告诉本报记者,现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电网就存在很大的问题,电网提出很多苛刻的条件限制这些企业。本来这些问题应该由电力系统解决,根本原因在于电力改革不到位。
韩小平认为,虽然有了草案,但预计很难贯彻执行,因为电力部门也很难办,很困惑,比如电价如何走出去?“本来电力行业就亏损,也不给涨电价,现在你就不停地往上加盘子,电力部门肯定不干。”
“最根本还是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如果想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电力改革就势在必行。厂网分离后,输配并没有分离,电力部门很难办。”韩小平建议,配电的经营管理和责任要交给地方,地方参与后,电价机制就会改变。如果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制定地方的电价,并和电力公司签订协议共同管理,国家提出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增加量化标准,例如用多少电,必须有多少清洁能源,地方就会想方设法推广这些电,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9月8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可再生能源发电共分三个环节,第一个是技术开发环节,第二是设备制造环节,第三是终端利用(上网)环节。政府应该去补贴第一和第三个环节,而非中间环节。
“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自己的经济增长点,就去补贴中间环节,但这样做会造成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的问题,既浪费资金又浪费资源。”林伯强指出,现在行业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依然是产能过剩,中间环节规模很大,制造很多设备却无法利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成本过高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政府补贴,二是调整电价。
林伯强认为,政府补贴并非长远之计,调整电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最终需要有人买单。而政府是买不了这个单的,因为中国每涨一分钱的电价就是每年350亿元,财政不能承担,最终需要消费者去买单。“如果电价能够改革好,能够走出去,由消费者买单,就有利于促进整个产业链条的健康发展。”
“如果消费者能够买单,政府这时候只需要去补贴两头环节,由两头环节来促进中间环节发展,这就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了。这个草案最大的意义在于提到了电价走出去的问题,如果真能这么做的话,就解决了中国很大的一个问题。”林伯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