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英美等国热烈追捧的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中国政府显得较为谨慎,更有心在“捕捉后的碳怎么用”方面下功夫。
将在节能建筑、包括碳捕捉与储藏的清洁煤、节能运输工具三个领域展开合作
10月13日,23位能源部长在伦敦召开“碳封存领袖论坛(Carbon Sequestration Leadership Forum)”。中国科技部长万钢在会间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二氧化碳并不是‘废’气,应该当做资源。”
这也是首次参加此论坛的中国方面发言的主要观点之一。万钢对记者们举例,北京高碑店热电厂将捕获后的碳用于保鲜,河北新奥集团则用来培养海藻,中石油则利用二氧化碳来焌油、焌气等。这些都是中国业已出现的利用二氧化碳“资源”的尝试。
“这次大家也觉得中国的思路有其合理性,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万钢说。
这一论坛的主要发起国——美国、英国和挪威的能源部长,都对CCS高调支持。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Steven Chu)在会上表示:“任何一种实际的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情况,都不能缺少碳捕获与存储(技术的应用)。”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长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则称,CCS应该成为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所达成协议的一部分。
CCS之所以被看重,是基于煤电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将是许多国家的重要能源形式的事实,故有必要通过某种方式来弥补煤电造成的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朱棣文在发言时称,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六大煤炭大国,占有世界已探明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三,这些国家短时间内不可能放弃煤这种能源形式。
与英美部长“力挺”CCS相比,万钢的态度有所保留。他指出,碳排放与捕获技术只是“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措施之一”。中国目前工作的重点还是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和开发新能源方面。
“现在CCS还不是成熟的技术,”万钢说,“到底将来应用前景如何,现在还不知道。”
CCS技术是指将化石燃料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捕集,并将其长期封存在地质结构中,如废弃的油田或天然气田。但这种深埋会对地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未有明确结论。
国际能源署(IEA)在其CCS通往2050年的路线图中提出,2050年前全世界应该有3400个CCS项目投入使用,其中35%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65%在非OECD国家。为达到此目标,OECD国家应该在初期阶段承担更大责任,确保能在2020年建立起100个这样的项目。此后,发展中国家则应比发达国家建立更多的CCS项目。这样的目标在不少人看来,有些过于“雄心勃勃”。
中国已经与英美等国开始了CCS方面的合作。2005年9月英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时,中欧签署了“煤炭利用近零排放合作项目(NZEC)”谅解备忘录,旨在2020年前通过CCS,在中国和欧盟示范近零排放的先进煤炭技术。英国是此倡议的主导国;NZEC项目第一阶段将在今年11月结束。
万钢称此项目“做得相当成功”,并已经在“勾画下一阶段的合作”。
“在我看来,一个项目的结束就是新的项目的开始。”万钢的话显示出中国在这方面与国际上的合作还是相当愉快的。“(合作带来)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国际企业和国内企业的合作,尤其在新兴的领域。”
此外,据万钢介绍,中美清洁能源中心也即将成立。“重点放在清洁能源本身的使用。”其中包括汽车的节能减排、新能源、节能建筑、生物发电等。
碳封存领袖论坛是一个部长级的国际气候变化倡议,主要关注二氧化碳的运输与长期的安全存储等方面低成本技术的发展。其成员包括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哥伦比亚、丹麦、欧盟委员会、法国、德国、希腊、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英国和美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