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彭森副主任在参加“环境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时介绍了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主要对策措施。
彭森称,讲到贸易问题,实际上是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怎么样进一步对于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贸易秩序进行改革、变革,以适应当前全球化和应对国际金融挑战的问题。所谓城市化的问题,实际上是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方兴未艾的一种经济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环境问题更多地成为各国的经济学家、各国的政治家一个重要的话题。今年以来,不论是匹兹堡会和哥本哈根会议,我们期待着应对环境变化方面有一个新的进展。
一、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
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取向,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迅速出台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并逐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五个方面:一是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施结构性减税;二是大频度降息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三是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四是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五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一年过去了,总体上看,政策实施的效果是好的,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遏制住了经济增长下滑的态势。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加快。一、二、三季度GDP分别增长6.1%、7.9%和8.9%。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工业生产回升有所加快。9月份全国工业增长13.9%,增速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去年8月份的水平。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全社会用电量从6月份开始扭转了连续8个月下降的局面,其中9月份增长10.1%。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4%。
二是国内需求出现快速增长。消费需求持续较旺,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7%。家电、汽车、住宅等热点消费明显加快,前三季度累计销售下乡家电2083万台(件);汽车累计销售983万辆,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其中9月份销售达137万辆,已连续7个月单月销售超一百万辆;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6.4%。投资呈现加快增长的态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4%。第一、二、三产业的投资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4.8%、26.9%和38.1%。城镇新开工项目26.9万个,计划总投资11.2万亿元,同比增长83%。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市场价格下行压力继续缓解。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又缩小0.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8月份实现了累计正增长,9月份同比增长33%,前三季度增幅达到5.3%。市场预期明显向好。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去年11月38.8%的低点持续回升至54.3%,已连续7个月保持在50%以上。
四是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12973元和4307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0.5%和9.2%。就业状况明显好转,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已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94%。农民工外出就业已基本恢复,情况好于预期。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等主要社保制度参保人数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是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推行。节能环保项目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得到落实,部分地区率先开展了二氧化碳和化学需氧量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已下发10个配套文件,中央累计拨付医改资金1005亿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继续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转型全面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实施。创业板的推出进一步完善了资本市场体系。在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出版行业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城乡统筹、建设两型社会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了新进展。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对策是及时有效的,成绩显著,来之不易。但我们也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民间投资意愿不强;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和难度加大;推进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信贷结构不合理,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从较长一个时期看,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做好应对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今后一段时期,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全面落实和不断充实完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主要是:一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更加注重以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二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更加注重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三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更加注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四要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城镇化作为战略重点,更加注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五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社会事业。我们相信,只要这些措施落实到位,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将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节能减排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如果不加大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并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势必会使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为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约束性指标,即用5年时间,使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使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当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了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先后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文件,对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三年多来,我们把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2008年与2005年相比,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0.1%,降幅逐年增大,三年累计节能约2.9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6亿吨;全国二氧化硫、COD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95%和6.61%。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GDP能耗下降了3.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5.4%,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下降了2.46%。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比重由2005年的7.5%提高到目前的9%。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政府为节约能源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总结我们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投资项目管理,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2006-2008年,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3421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节能7200万吨标准煤。今年上半年“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1989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一五”计划关停任务。促进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优质清洁能源快速发展。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容量均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也跃居世界第四。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建成户用沼气池3050万户,年产沼气约120亿立方米,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
第三,推动技术进步。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攻克一批促进节能减排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环境治理工程,2006-2008年,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3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505亿元,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利用财政补贴推广使用节能灯1.8亿只。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节能和环保服务市场。
第四,增加森林碳汇。随着我国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巨大成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提高到18.21%。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选育抗逆品种,遏制草地荒漠化加重趋势,加强农业技术研发。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
第五,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开展省级政府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考核,以及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行耗能产品最低能效标准,扩大强制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切实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建材等重点耗能工业以及建筑行业、交通行业和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管理,开展重点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在线监测。制定太湖、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开展两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在重点行业推广循环经济典型经验。
第六,强化法制建设。尽快把实践中、改革中形成的节能环保措施和有益经验上升为法律,加快健全配套法规体系。颁布了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制(修)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终端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标准以及工业和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发布了一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组织开展节能环保专项检查和监察活动,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第七,完善政策机制。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与环保收费改革,逐步使资源性产品价格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环保收费标准达到能够补偿污染治理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水平,发挥价格杠杆抑制不合理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作用。包括推进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实施有利于烟气脱硫的电价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制定污水处理收费、垃圾焚烧发电价格和运行管理等办法。国家设立节能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节能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
第八,动员全民参与。在全国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中央17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开展“节能减排 全民行动”九个专项行动,调动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单位和每个家庭的自觉行动。每年6月份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国务院提出开展全民节能行动,提出十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虽然我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突出,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艰巨。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在今年9月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四点意见,强调我们要从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任的高度,继续坚定不移地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切实的贡献。明确了阶段性的目标,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要有显著下降,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中国政府将把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继续以节能减排作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抓手,推进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持续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中国也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加强彼此的对话与沟通,展开务实有效的合作,为实现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和谐而不懈努力,为保护人类共有的气候系统不断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