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引领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碳市场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们要从全球金融战略的视角积极参与碳市场的构建,充分发挥自己的话语权,研究碳市场的定价机制,要特别重视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的战略转变。
●主持人:柳田(本报见习记者)
●嘉 宾:杨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柳田:能够签订一份具有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是各方对年底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所寄予的期望。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如今推广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时髦理念。在您看来,气候变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它和低碳经济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杨志:气候变化,主要是指由于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大气组成改变,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这是一个自然与社会交错的课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关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这些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但是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借助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此背景下,在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认识和行动中,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其实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换言之,低碳经济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中,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实现;而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则必须借助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带动资金和技术向低碳领域发展。于是,这就涉及到了碳交易的概念。
碳交易是基于减排成本差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最初是由联合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帮助发达国家履约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机制。中国正在参与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即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碳交易机制之一。具体内涵是:由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本国减排花费的成本很高,而发展中国家平均减排成本较低,因此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及设备帮助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的企业减排。由此产生的减排额度必须卖给帮助者,而这些额度在市场上还可以进一步交易。可见,构建碳交易市场在发展低碳经济、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柳田:最近,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宣布,为迎接世博会正式启动“绿色世博”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平台。在您看来,碳交易区域市场在上海率先推进是否可行?
杨志: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于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可见,碳交易市场和金融体系重建、生产方式转变密切相关。
从“四个中心”的定位来看,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金融资源、物流资源之“地利”。当然,碳交易毕竟是个新事物,多一份审视和思考也是自然的。我认为,目前最大的难度在于了解不足。因为金融投资有转移成本的问题,所以投资者首先需要清晰地知晓未来碳金融的收益情况。而我们目前没有成熟的模型进行收益成本分析。连金融机构都没弄明白,老百姓怎么买?所以,目前这个市场还需要花大力气去摸索、培育。
柳田:您曾经提到,中国必须参与构建碳市场,因为这可以成为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体系构建的“突破口”。那么如何看上海碳交易市场的具体作用?
杨志:上海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中心。而碳交易也具有典型的“二重性”,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引领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碳市场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上海一定要把金融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像奥巴马提出的“绿色经济”,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国际经济格局重塑。如果我们能够在“危”中抓住这个新机遇,那是很有意义的。
柳田:那么,上海乃至中国在构建碳市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都有哪些?
杨志:第一个是“做得多说得少”的问题。中国在节能减排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在话语权上、在表现形式上却是欠缺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究竟采取一个怎样的方略,抓住哪一个切入口,都说得不多。就像构建碳市场这个问题,它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如果你不说出来,不去做,就很可能失去话语权。那么将来,你还是处在低端链条上,没有参与权、决定权和定价权。
第二个是战略选择的问题。减排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能耗问题,涉及到现有生产资料的改变,资金以及技术改造等一系列问题;污染问题,涉及到目前的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问题,涉及到将来资金的投入、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样,我们就会面临一个选择的难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降低能耗上,还是清洁煤上,还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上?这就是战略选择问题———美国力主发展新能源,欧盟推广清洁煤技术,日本主导降低能耗。中国该如何选择,这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
在这种复杂的情势下,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下,如何真正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工业化道路,这个问题绝非单纯的口号。我们现在所走的节能减排道路是正确的:用市场的方式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通过企业的“优胜劣汰”改变能源结构和生产资料,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要注意到,我们国家一次性能源煤炭占70%左右,这种能源结构短期内是改变不了的,所以新能源的发展是一种战略上的考虑,但不能一哄而上。当前我们要从全球金融战略的视角积极参与碳市场的构建,充分发挥自己的话语权,研究碳市场的定价机制,要特别重视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的战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