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球环境保护的制度化趋势,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议程之一。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发表之后,尤其是“巴厘路线图”(Bali Roadmap)达成以来,低碳经济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面对这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多有发展低碳城市的动议。尽管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已开始调整在贸易、金融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不可否定的是,中国的选择将影响世界未来。中国需先行一步,抓住未来发展的先机。
一、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力
世界正处在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新工业革命的驱动力是对能源和气候安全方面的重视。能源价格及其供给的波动性正激励着各国更有效地利用能源。日益紧张的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供给也为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足够动力。针对这一新的现实,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开始调整在贸易、融资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不过真正推动这种决策调整的是对未来的展望,这种展望关乎向低碳未来转型所带来的潜在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而不是转型的成本考虑。
(一)避免较高的未来成本
自IPCC在2007年发布了其第四次评估报告以后,全球对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已基本形成共识。气候变化的威胁已成为全球实现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政治驱动力。
根据“巴厘路线图”,国际社会计划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就2012年以后的国际气候制度安排做出决定。科学家们已经反复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如果国际社会在哥本哈根不能就后京都国际气候制度做出决定,那么我们这个社会所面对的气候风险将非常严重。虽然IPCC报告不允许就具体的目标提出建议,但它所给出的证据已经表明,把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前2℃以内的水平,可以大大减少气候风险。我们目前还有很大的机会避免最严重的气候变化风险发生。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托尼·布莱尔:《打破气候变化僵局——构建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呈送给北海道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报告,2008年6月。绘制的可选择的发展路径是全球排放最迟要在2020年前达到峰值,到2050年排放水平至少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50%,并设定雄心勃勃的中期目标。这虽然是一项艰巨任务,但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越早采取行动越经济可行。如果到2030年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445ppm~535ppm,宏观经济代价是GDP减少3%;如果2050年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同样的水平,宏观经济代价将增大GDP减少5%IPCC,Climate Change 2007: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气候变化的预计影响令人担忧。据《斯特恩报告》Stern Nicolars,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估计,可避免的、由不作为而产生的减排成本占每年GDP的5%~20%。如果一切照旧,那么预计到本世纪末气温将急剧升高4℃~7℃。由于气候敏感度问题比先前预计的严重,决策者们应担负起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的责任,尽可能将温度升高控制在2℃范围内。换言之,全球CO2排放量要在今后20年内达到峰值,到2050年减少50%以上。
布莱尔的报告指出,尽管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尚存在科学不确定风险,但气候系统有重要的自身动力。当全球温升2℃,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显现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时间扭转趋势。我们等待的时间越长,减排的成本会越高。此外,拖延行动将减少开发和采用新技术的激励,增加减排的最终成本。总之,等待与观望既不能减少不确定性也不能减少行动成本,推迟行动只会增加风险和成本。现在必须要采取行动。
(二)避免锁定在碳密集型投资中
未来10年内,由于碳排放的继续增长意味着为了稳定全球气温需要更大幅度减排。荷兰环境评价机构进行的研究表明,如果全球排放推迟10年达到高峰,那么每年所需要的最大减排率将翻倍,超过5%,相对于立即采取行动,将导致更高的成本,因为现存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需要在其经济生命周期前淘汰。MGJden Elzen,MMeinshausen,Meeting the EU 2 degrees C climate target:global and regional emission implications,Netherlands 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ency,May 2005.为了避免被锁定在碳密集投资中,目前需要做出严肃的决定确保以经济最优的方式过渡到低碳未来。
所谓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其使用年限都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换句话说,锁定效应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对初始路径和规则选择的依赖性,一旦选择了某种道路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致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邹骥等:《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见《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诸如电厂、交通之类高载能部门很容易发生锁定效应。因为一旦建成,其运行方式在较长的生命周期中难以改变。
今天的中国经济正好进入了一个高能源消耗、高能源强度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重大的技术革命,我们可能会面对一个所谓“锁定效应”问题。以电力部门为例,在今后25年,全球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资约为22万亿美元,仅中国便需要37000亿美元。中国的电力部门,对煤的依赖程度与扩建速度是众所周知的。据估计到2030年,将新增发电能力126万兆瓦的发电站,其中70%为燃煤电站李永怡:《中国和欧盟能够引领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外对话》2007年11月。。中国在积极发展电力的过程中,如果未能避免传统燃煤发电技术的弊端,则这些电站50年后还会像现在这样较多地排放碳。用传统技术建设这些发电装置会立即增加排放量,同时也减少了将来转换到低碳能源的机会。即未来中国几十年排放的状况将不可避免地在最近几年内被锁定。为了给未来保持一个气候安全的世界,我们需要避免被锁定在高碳密集的选择中,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不同寻常的发展路径。
(三)确保能源安全
当今世界,日趋紧张的供需形势、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对能源产地和运输通道的战略竞争,以及与能源相关的污染与排放等问题使得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全球最高政治会晤的首要议题。2005年以来高价且波动的石油价格,使得能源安全战略成为各国优先考虑的问题。从历史来看,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曾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也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源安全问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全球层面,还没有信号表明近期能源需求将减少。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发表的《2007年国际能源展望》报告预测,2030年世界能源消费将比2004年增长57%。在全球油气资源供给日趋趋紧且全球能源地理分布相对集中的大前提下,受到国际局势变化和重要地区政局动荡等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油气供给和价格波动的风险显著上升。对油气燃料的依赖和需求增长将导致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的走高,引发对石油资源的争夺,中东和非洲等资源丰富地区则成为政治动荡之地。
然而,受一些政治及经济原因的影响,世界能源生产及供应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表现出油气行业勘探和开采投资不足、海运及管道运输能力遭遇瓶颈、炼油能力迟滞不前等。各国能源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导致世界石油剩余产能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近年来各国对石油产业的投资不足。(IEA)《2008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估计,未来20年内,全球需要超过26万亿美元投资,才能确保足够的原油供应。
能源安全是影响全球推引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国际能源机构指出,当前世界能源体系正面临着实现向低碳、高效、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的转变。能否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将决定未来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否,可以说现在急需的是一场能源革命。目前从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来看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的发展趋势,具有很明显的不可持续性。为防止全球气候产生灾难性的和不可逆转的破坏,最终需要的是对能源的来源进行去碳化,确保全球能源供应,同时加速向低碳能源体系过渡,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及通过参与国际协调机制来实现。
二、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趋势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TSO,2003.中,在其后的“巴厘路线图”中被进一步肯定,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是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决策之中。面对这种情况,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各国政府提出了众多的实施低碳举措,企业领导人也在积极行动。全球金融危机为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了契机。今天的问题不再是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否必须,而是如何迅速并且以什么规模促进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一)部分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行动
虽然低碳经济理念已经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并付诸行动,但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低碳经济有着不同的内涵。发达国家着眼于低碳化,其低碳经济目标是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发展中国家更关注发展,强调在实现发展目标的同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减排与发展的双赢。
(1)欧盟。欧盟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积极推动国际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之后,欧盟各国不同程度地给予积极评价并采取了相似的战略。2008年1月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气候变化行动与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The Climate Act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Package),旨在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根据该计划,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此外,欧盟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如果其他的主要国家采取相似行动则将目标提高至30%,到2050年希望减排60%~80%。
(2)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的态度一向与多数国家相左。由于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美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批评。但是在可持续能源发展方面,美国吸引的风险资本和私人投资最多,生产税收减免等联邦法规也对开发和利用可持续能源、发展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9月,美国公布了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美国将推动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尤其是将会提供资金用于开发燃煤发电的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并鼓励可再生能源、核能以及先进的电池技术的应用,通过减少对于石油的依赖来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美国在当前和未来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可能获取全球优势。事实上,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低碳技术与新能源经济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振兴计划的重要战略选择。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依赖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规定的减排目标为:至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至2050年减少83%。尽管这一中期目标与国际社会的期望相距甚远,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过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但该气候变化法案的出台,仍然标志着美国在减排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3)英国。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2007年6月,英国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草案,明确承诺了到2020年,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实现降低温室气体排量60%的长远目标。在发布《气候变化法案》的同时,英国出台了《英国气候变化战略框架》,提出了全球低碳经济的远景设想,指出低碳革命的影响之大可以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媲美。
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英国气候政策的一大特色。英国气候变化政策中的经济工具包括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英国排放贸易机制、碳基金等。各种经济工具,不仅各具特色,而且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碳基金公司(The Carbon Trust)是英国政府支持下的一家独立公司,成立于2001年,其任务是通过与各种组织、机构合作,减少碳排放量,促进商业性低碳技术开发利用,加速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其业务主要包括5个相互补充的重要领域:阐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商业机遇,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佳决策并采取有效行动,推动低碳发展战略;提出碳减排方案,帮助企业和公共部门寻找碳减排的最佳时机和实现路径;汇集关键性技术及资源,扶持创建低碳、高增长企业,加速发展低碳市场;通过创新发展具有商业前景的低碳技术,帮助它们尽早实现企业化并走向市场;给具有商业潜力的清洁能源企业提供投资,同时以商业回报鼓励其他社会资金投向低碳经济发展。
(4)日本。日本是《京都议定书》的诞生地。根据2008年日本提出的“福田蓝图”,其减排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是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费大国。近几年来,日本不断研发的新能源技术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展现出扭亏为盈的倍增趋势,使日本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大大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日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谋求着从“耗能大国”到“新能源大国”的转变。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选定了包括横滨、九州、带广市、富山市、熊本县水俣、北海道下川町6个不同规模的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以表彰和鼓励它们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温室效应。此外,重启太阳能鼓励政策,将是日本经济转型中的核心战略之一。2009年日本把发展太阳能首次被正式列入日本经济刺激计划,足见太阳能能源的受重视程度。
(5)瑞典。早在1991年,瑞典就开始对油、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油和国内航空燃料征收二氧化碳税,其税基是燃料的平均含碳量和发热量。瑞典政府希望与国际合作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550ppm,这意味着瑞典的人均排放在2050年应该低于45吨CO2当量,相当于在当前水平减排超过40%。2009年2月,瑞典执政的温和党、人民党、中央党和基督教民主党四党派就瑞典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政策达成一致并发布了政策文件。该政策文件指出,瑞典的能源和气候政策应该建立在环保、竞争力和安全三大基石之上。该能源政策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瑞典的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50%。瑞典国内可实现减排任务的2/3,其余的1/3将通过在其他欧盟国家投资和CDM机制等实现。为实现上述目标,瑞典政府将推出一些经济调节措施,如提高二氧化碳税和其他能源税等。
(6)巴西。巴西是推动生物燃料业发展的先锋,也是当前生物燃料业发展较为成功的范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甘蔗种植国,巴西每年甘蔗产量的一半用来生产白糖,另一半用来生产乙醇,代替汽油作为机动车行驶的燃料。近几年来,由于过高的汽油价格和混合燃料轿车的推广,巴西燃料乙醇工业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混合燃料轿车需求的拉动下,巴西燃料乙醇的日产量从2001年的3000万升增加到2005年的4500万升,已能满足国内约40%的汽车能源需求。如今,与其他竞争燃料相比,巴西的乙醇燃料在价格上已具有竞争性。除了燃料乙醇外,巴西政府于2004年颁布了有关使用生物柴油的法令,规定在2007年前允许柴油批发商在柴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物柴油;从2008年起,全国市场上销售的柴油必须添加2%的生物柴油;到2013年添加比例应提高到5%。此外,巴西还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与措施。
(二)国际低碳城市建设的领跑者
作为消费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消费了全球能源的75%,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0%。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不少城市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纷纷积极行动起来,以城市为单元开始实践低碳发展理念。2005年10月由伦敦市长发起召开了大城市气候峰会,18个国际级城市成立“大城市气候领导组织”(Large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2006年8月,该组织与由美国前总统发起的克林顿气候动议合作,并更名为“C40”。2007年5月在纽约召开了第二次大会,第三次大会于2009年5月18~21日在韩国首尔举行。
要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必须制定全方位的政策,从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改善城市规划等各方面入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方位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需要整合和协调不同政策部门的工作,其中关键便是当地政府的政治意愿。国外一些大城市如伦敦、东京和纽约,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需要的反应以及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起到了领跑者的作用。
(1)伦敦。伦敦市长利文斯顿于2007年2月发表《今天行动,守候将来》(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计划,把伦敦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定为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伦敦政府认为,转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比处理已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成本低。“不需降低生活品质,只要改变生活方式”是报告反复强调的观念。换句话说,伦敦政府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包括节能及提高能源效率等措施,不会令原有的生活品质下降。反之,加强开发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有助于伦敦发展成为环保技术的研发中心。
伦敦政府相信计划提出的措施,能够在2025年前,令该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减少1960万吨。然而,要达到减排目标,伦敦还要每年减排1340万吨二氧化碳,这需要英国政府推动全国性的政策配合。因此,利文斯顿承诺游说英国政府加快推行相关政策,例如在全球大规模投资可再生能源,向各行业征收二氧化碳税等。
伦敦市低碳城市建设有几个政策方向:①改善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推行“绿色家居计划”,向伦敦市民提供家庭节能咨询服务;要求新发展计划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②发展低碳及分散(lowcarbon and decentralized)的能源供应。在伦敦市内发展热电冷联供系统(combined cooling,heat and power),小型可再生能源装置(风能和太阳能)等,代替部分由国家电网供应的电力,从而减低因长距离输电导致的损耗。③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排放。引进碳价格制度,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费用。④市政府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绿色政府采购政策,采用低碳技术和服务,改善市政府建筑物的能源效益,鼓励公务员习惯节能。
(2)纽约。经过5年多时间,纽约从“9·11”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增长强劲,犯罪率跌至1964年以来的最低。然而,纽约市的发展也存在隐忧:人口增长压力、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和供电设施老化、空气和水污染等。为了让纽约持续地发展,在2006年底市长彭博宣布一项名为《策划纽约》的行动,长远规划未来30年的发展。市政府为此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咨询,收集公众意见,并与100多位市民组织代表会面,举行十一场居民听证会。在2007年彭博公布了计划详情,并确定全球气候变化是纽约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挑战,而彭博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2005年水平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策划纽约》行动强调,“减缓气候变化需要凝结全球的力量,但我们担当不起等待其他人牵头的后果……一直以来,纽约扮演先锋,为现代社会的严峻问题提供答案”。The City of New York,PlaNYC:A Greener,Greater New York,2007.
《策划纽约》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措施主要有:①成立“能源规划部”(energy planning authority)。该部门掌管本来分散于不同政策部门的能源工作,如能源需求管理、扩大清洁能源供应、推广节约能源等;②政府拨款支持节能。每年投入相当于政府一年能源开支(电费和暖气费)的金额,用于研发技术和推广节能措施;③提高建筑物能源效益。制定更严格的纽约市建筑物能源规定,如提出更严格的通风标准;同时推广水泥成分减少30%~40%的混凝土,以减少生产水泥时排放的二氧化碳;④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给予太阳能发电装置以税收优惠;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⑤节能。针对政府、工商业、家庭、新建建筑及电器用品五大领域制定节能政策;⑥减少来自交通的温室气体排放。扩建铁路系统和改善巴士服务;试行道路收费计划,在工作日每天早上六点至晚上六点,进入曼哈顿区的汽车需付8美元,货车需付21美元。
(3)东京。东京政府于2007年6月发表一份名为《东京气候变化战略——低碳东京十年计划的基本政策》,详细介绍了东京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开发和政策:东京政府不仅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且要针对日本政府无法带领该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战略,以身作则制定全方位减排政策。东京政府定下目标,要以2000年为基准,在2020年时减少25%的温室气体排放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Tokyo Climate Change Strategy:A Basic Policy for the 10year Plan for a CarbonMinus Tokyo,June 2007.。
低碳东京的基本政策有四个方面:①协助私人企业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推行限额贸易系统(cap and trade system)为企业提供多一种减排工具,成立基金资助中小企业采用节能技术;②在家庭部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以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照明及燃料开支,大力提倡使用节能灯照明,要求居民放弃浪费电力的钨丝灯泡,与家装公司合作,提醒客户在翻新住房时采取节能措施,例如加装隔热窗户;③减少由城市发展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新建政府设施需符合节能规定,要求新建建筑物的节能表现必须高于目前的法定标准;④减少由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制定有利于推广使用省油汽车的规则。
东京、伦敦和纽约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城市的经验上,在以下几个方面非常值得借鉴。
第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是艰巨的,决策者必须有坚定的政治意愿,而三个城市对自身发展的成熟程度有相当的自觉,不约而同地强调要带领国内其他城市甚至全世界,制定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和标准:东京政府坚决推行“世界最高水平的应对战略。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法上领先全国”;伦敦计划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和金融中心;纽约政府决心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先锋。
第二,制定明确的减排目标。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战略,需要清晰的目标作为前提。在这个意义上,三个城市都是共通的。东京的目标是以2000年为基准,在2020年时减少25%的排放;伦敦决心到2025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纽约计划于2030年,在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只有制定了具体的减排目标,才能让公众监督政府的措施是否有效。
第三,整合不同政策的全方位减排。城市生活的不同层面,如交通、住房、供电等均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息息相关。换言之,从政府管制的角度看,应对气候变化并非任何个别部门能够独立担当的工作。东京强调以城市作为规划单位,制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战略;伦敦和纽约也制定全面战略,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规划、提高建筑物设计标准、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好说明决策者制定高层次全面政策,协调不同政策的重要性。
第四,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经济并行不悖。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取得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而伦敦和纽约的经验说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不但不会妨碍经济发展,更能带来经济效益。纽约政府估计,通过节能和增加供应清洁能源,全市的电费和暖气开支,可望在2015年前每年减少20亿~30亿美元。伦敦政府估计,节能措施可以在未来二十年替市民节省10亿英镑的能源开支。此外,伦敦决心把握发展环保技术带来的商机。由此可见,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经济并不矛盾。
(三)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探索
在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积极采取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在国内学界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关注和推动下,目前,从率先探索的上海和保定,到积极谋划的珠海、杭州、唐山、吉林、德州和贵阳,这条绿色发展之路日渐清晰,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迈出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低碳步伐。低碳城市建设既可以打造低碳经济名片,也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众多机会。
首先,发展低碳经济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其次,发展低碳经济,通过与节能减排和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促进和协调各地的优先发展领域,强化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创造国际合作的机会。目前在中欧战略合作框架下,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是合作重点。欧盟成员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积极行动,希望以低碳经济投资和贸易的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最后,低碳经济的着眼点是未来数十年以“低碳经济”为标志的新一轮全球竞争。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增强经济竞争力。中国城市要未雨绸缪,赶上潮流,争取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1)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2008年1月,WWF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试点城市。
上海市在打造“低碳城市”的过程中,着重对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中选择试点,公开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提高大型建筑能效。同时还将对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节能运行的能力。为了减少碳排放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已着手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上海将充分利用南汇区临港新城和崇明岛的后发优势建立和完善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在两地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以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带动两地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上海建设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另外,上海世博园区目前已在低碳发展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
保定市借鉴美国加州“硅谷”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电谷”的概念,建设“绿色保定,低碳城市”,依托保定国家高新区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基础,依靠保定国家高新区内的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新型储能、高效节能、电力电子器件、电力自动化及电力软件七大产业园区。“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已成为保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与新品牌,为保定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建设“低碳保定”,就是要探索建立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2007年初,保定市政府已经提出了“太阳能之城”的概念,计划在整座城市中大规模应用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以降低碳排放量。该市规划,力争用2~3年时间,将保定建设成国内首座在照明、供热、取暖等各个方面大范围应用太阳能的城市,力争到2010年,全市每年节电43亿度,节约标准煤118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8万吨。
(2)中英“崇明东滩生态城”项目。2001年,上海规划将崇明定为生态岛,明确“崇明是上海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空间”。2005年11月,上海实业集团与奥雅纳公司分别代表中英双方签署了东滩生态城规划项目,明确了将东滩建成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生态城。此后,东滩生态城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未来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规划与项目”。根据规划,东滩这个大上海城边上杂草丛生的小岛一角,将被建设成为一个可以容纳5万人的高能效城市,城市垃圾将被循环利用于发电,海边将安装上小型的风力发电机。按照规划,项目第一阶段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始之前建成,经过30年的建设,最终将成为能够容纳50万人的大型生态城。
在东滩生态城的建设起步阶段,其开发模式被河北廊坊和曹妃甸、浙江湖州等地复制和应用。然而,东滩生态城项目终如流星一般陨落,原因在于:一方面,生态城规划虽然由世界知名的建筑工程公司设计,但外方却不了解中国国情和当地居民的切实需求;另一方面,关于实际投资方的争论令东滩生态城缺乏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由于工程期较长,资金难以到位,随着上海市市政府权力更迭,使东滩生态城项目变成了一个烫手山芋,继任者对其唯恐避之而不及《中国生态城市:早产的乌托邦》。总之,上海东滩生态城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反映出来的问题,为中国各地方城市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热情提供了反思的案例,很多经验教训值得吸取。
(3)气候组织“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气候组织是一家独立的国际非营利机构,致力于推动各国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发挥领导作用应对气候变化,通过推广温室气体减排的最佳实践,推动全球走上低碳经济发展道路。。2008年气候组织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并得到汇丰气候伙伴同行项目(HSBS Climate Partnership)的大力支持。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致力于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研究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协助城市政府制定促进当地低碳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联盟,发挥城市领导力,分享资源与最佳实践,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气候组织计划在未来3~5年内,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在这些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推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外,大部分将是中国的二、三级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发展空间更大。气候组织将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
三、全球绿色新政对中国的启示
当前世界正面临多重危机。除了全球金融和经济形势面临日益恶化的风险之外,长期以来由传统发展模式引发的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正威胁着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如何权衡经济发展的短期阵痛与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之间关系,成为对各国战略智慧的重大考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推出的全球绿色新政概念,其目的就是要在应对这些风险的同时,寻求一条有效而可持续地解决这些多重危机的道路。
(一)全球绿色新政提出的背景
“绿色新政”(Green New Deal)是当下热门的话题,其中“新政”(New Deal)一词来源于罗斯福当年应对大萧条时强力拉动内需的铁腕经济政策。为稳定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各国相继或联合推出了激进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制定了上万亿美元的大规模救市方案。如果把目前的救市资金(再加上在等候时机的投资者的数万亿美元)盲目地投入到旧产业以及穷途末路的经济模式中,只会导致污染加剧、生态恶化,经济即便走向复苏,也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2008年10月推出了全球绿色新政的概念,目的是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通过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前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爵士认为,有效执行绿色新政是脱离当下经济困境的最佳出路,因为这不仅是简单的凯恩斯派刺激方针,更是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前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发展绿色经济、尤其是低碳经济的关注。实质上,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确保在中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从短期来看,绿色经济不但可以迅速拉动就业、提振经济,还能有效调整全球经济结构,理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长期来看,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更有利于全球经济可持续的、广泛的增长,避免危机重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2009年4月初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开幕前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发表了一份《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报告,呼吁各国领导人实施绿色新政,做出有远见的战略考虑,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报告呼吁各国领导人在两年内(2009~2010年)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约7500亿美元投入可再生能源等五个关键领域。这五个领域包括:提高新旧建筑的能效;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发展高速列车、公共汽车等便捷公交系统;对淡水、森林、土壤、珊瑚礁等地球生态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发展包括有机产品在内的可持续农业。报告指出,以提高新旧建筑的能效为例,利用现有节能技术,可将目前建筑物能耗降低80%,如果在这一领域进行额外投资,不仅将刺激建筑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复苏,也将创造大量的绿色就业机会,仅在欧洲和美国就可能因此增加200万~350万个工作岗位,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潜力将更大。政策概要估计,到2030年前向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6300亿美元将能够至少新增20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风能部门有200万个、太阳能部门有630万个、生物质能部门有1200万个。
(二)各国绿色经济计划与行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的“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为稳定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当下世界各国推出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都带有明显的“绿色新政”印记。欧盟在2009年3月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美国政府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划拨了677亿美元,用于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交通等。韩国计划未来4年内在绿色经济领域投资50万亿韩元(约合380亿美元)。日本则宣布,争取在2015年之前把绿色经济规模扩大至100万亿日元(约合108万亿美元)。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英、日、俄、韩、加拿大等多个国家都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球可能将有5100万人失去工作,全球失业率将上升到71%。面对全球失业率蹿升的严峻形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全球领导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进行投资,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和就业,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
英国政府于2008年10月和2009年2月先后两次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并于2009年3月推出一项低碳排放工业战略,计划在未来8年里创造4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将花费1000亿美元投资风力项目,到2020年,提供16万个就业岗位。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保护就业作为2009年的首要任务,要求大企业“绝对不能裁员”。美国未来10年斥资1500亿美元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将帮助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法国政府将把大量资金用于家庭、办公楼以及政府为低收入者建造的房屋中所需的绝热材料上,在减少建筑能耗的同时,创造20万~50万个工作岗位。韩国计划将在未来4年内投资50万亿韩元(约380亿美元)开发36个生态工程,并因此创造大约96万个工作岗位,用以拉动国内经济,并为韩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南非政府支持的“水计划”雇用超过3万人,包括妇女、年轻人以及残疾者。
(三)绿色新政对中国的启示
选择“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绿色新政”,既是应对和化解当前危机的必要举措,也将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联合国的研究已经证明,投资于自然保护领域或所谓生态基础设施领域的经济回报和劳动就业的收益,要远远高于传统的汽车制造、钢铁、信息等部门或产业,它们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对所有国家来说,发展绿色经济,需要认真协调各方面的政策。其中,发展绿色经济最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或教训,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的锁定效应。面对全球经济衰退威胁,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果断措施,以财政刺激来确保经济实现8%的增长。中国这一轮财政刺激措施,确实比以往更加关注民生问题,但重点依然是铁路、机场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预计在今后25年中,全球能源供应基础建设投资需求高达22万亿美元,仅中国就需要37万亿美元。因此,今天关于能源基础设施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决策对全球稳定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了确保以经济最优的方式过渡到低碳未来,必须避免今天的投资决策锁定于高碳排放的项目建设。
从国际实践来看,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之间并非完全冲突。发展绿色经济有助于中国实现“保增长、调结构、促内需、重民生和节能减排”的多重目标。当然,在诸多重要的切入点当中,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电力部门、交通部门、建筑部门等,把它们放在重中之重考虑,因为它们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我们的经济面临着被锁定在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水平的挑战。如果今天不行动,我们将会在未来几十年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