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切实努力",同时强调中国将进一步采取四项强有力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胡主席同志2007年以来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反复强调过的问题。那么,低碳经济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如何?其发展路径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工业革命首先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的。西方国家在使用化石燃料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同时,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地球吸热高于放热,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据联合国开发署(UNDP)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工业化时代起所排放的每10吨二氧化碳中,约有7吨是发达国家排放的。英国和美国的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1100吨二氧化碳,而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别为66吨和23吨。"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高造成的影响是:过去100年间,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是过去1300年中最为暖和的50年;冰川大幅度消融;气象灾害和气候异常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这种趋势如不扭转,21世纪末气温可能上升4℃,海平面将上升60厘米,对生态系统、食物与淡水供应以及人类居住都将带来深入持久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岛屿国家受害更甚。
从国际动向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英国2003年发布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9年7月发布《低碳转型计划》,确定到2020年,40%的电力将来自低碳领域,包括31%来自风能、潮汐能,8%来自核能,投资达1000亿英镑。日本1979年就颁布了《节能法》。2008年,日本提出将用能源与环境高新技术引领全球,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于2009年8月发布了《建设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置了美国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总额限制,相对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奥巴马政府推出的近8000亿美元的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旨在将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岗位的短期政策同美国的持久繁荣结合起来,其"粘合剂"就是以优先发展清洁能源为内容的绿色能源战略。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至少还有5个方面的内在要求。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三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四是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006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对发达工业化国家而言,当发展阶段到了能源消费相对成熟、高能耗工业逐渐移出时,碳排放强度才会逐渐下降,故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是从后工业化社会开始,主要任务是减排温室气体、实现能源安全、建立新的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与经济增长点。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发展低碳经济的起点和任务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我国不仅要节能减排,还要加快发展,必须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
在战略取向方面,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一是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求不同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二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三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减少潜在的"碳锁定"影响,逐步向低碳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最终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五是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和低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通过承诺符合国情与实际能力的自愿减排行动,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坚持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并建立"可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
在战略目标方面,据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研究,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实现显著降低。如能在有效的国际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下,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包括碳捕获与封存)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中国的碳排放有可能在2030-2040年达到峰值之后进入稳定和下降期。
在战略重点方面,走低碳发展道路,必须结合国内优先战略发展目标和各行业自身特点,把握好低碳重点领域,以尽可能低的经济成本和碳排放量,获取最大的整体效益,逐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低碳化"。重点包括6个方面。(1)工业生产、交通和建筑领域。开展高能耗行业的能效达标管理,淘汰重点用能部门的落后产能和强化新建项目的能效监管,努力获得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国际竞争力。(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3)优先部署以煤的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技术系统开发、示范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等先进发电技术的商业化,开发新能源汽车和新型节能建筑,总结推广最佳实践技术,探索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洁利用等相关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加快进口和利用优质油气资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在国家能源系统中的优化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变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服务。(5)深入研究农田、草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通过生物和生态固碳减缓气候变化。(6)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设。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
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入,全社会对于低碳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不少城市表达了要争做低碳试点城市的强烈愿望。低碳发展对我国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措施有5项:
一是政府主导,摸清家底,立足实情,确立目标,制定规划,有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
二是鼓励"产学研结合",加快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制高点。
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国家监测考核管理标准,财税、价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开征碳税、试行碳交易等)。
四是立即着手开展行业(工业、建筑、交通)、企业、城市、社区的低碳发展试点。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使各级领导和公众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以推动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大转变。
(作者: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