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斥着争吵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终于落幕,虽然最后一刻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充满争议,但毕竟是个重要的开端。对于中国来说,也将更加坚定地迈步低碳之路。以2005年单位GDP碳排放为基数,到2020年减碳40%-45%的努力,将更加毅然决然。
据最新报道,为了积极参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进程,推进和引导低碳经济发展,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中心最近开始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引导中国“绿色消费”新趋势。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认为,中国走绿色之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也是能源消耗大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因此选择低碳路线,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求。
分析人士也表示,减碳于发达国家,主要是改变过于奢侈的生活方式;对于欠发达国家则要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和选择,必须直面现有产业淘汰升级、就业流失、技术瓶颈、科技教育、资金投入等一系列现实困难。综观中国近10年间持续的减碳经历,其复杂程度和所遭遇的“社会阵痛”为发达国家所难以想象。
因此,尽管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中国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1990至200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哥本哈根会议前又毅然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表示,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温家宝强调,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事实也是如此,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截止到目前,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麦肯锡日前预计,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出口国。到2020年,中国将把风力发电能力提高到150千兆瓦的目标,为当前水平的8倍,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机市场,以及最大的风电生产国。
尽管前景乐观,但何世红认为,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能源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也表示,中国主动承诺降低碳强度,须作出非凡努力才能实现。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2009年全球气候峰会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表示,中国还有一系列节能减排目标,并有许多措施保证实现这些目标。例如,近期已确定各种节能减排指标都要纳入“十二五”规划,考核执行。
此外,解振华说,中国还要提高能效,发展核电,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在建筑、交通等方面采取节能措施,发展低碳经济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措施”。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在中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有2100亿元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用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达3700亿元;而经国务院批准出台的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都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推进节能减排,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何世红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实施资源税改革,适度提高资源要素价格,将有利于发挥杠杆作用,推进中国低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