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谈判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技术转让问题。围绕这个焦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但最终也未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是否没有国外技术转让和援助,中国就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了呢?接受《中国投资》采访的官员和专家们均对此予以否认。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表示,事实上中国与国外的低碳技术差距并非想象中那么大。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则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并不需要更多的新技术,观念创新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认为, 我国在一些领域的技术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而且低碳技术不是越先进越好,太昂贵的技术没有必要大规模应用。
潘家华表示,所谓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效技术。这包括1.建筑节能技术。在西方建筑物排放占了总排放的1/3,是很大一块。在我国,这一比例为25%左右,居各种能耗首位,建筑行业作为耗能大户,节能潜力巨大,大力发展和推广外墙保温、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地源热泵、热管和相变蓄热材料等新型建筑节能技术。2.交通节能技术。这包括汽车燃料的节能,如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节能汽车等,还包括发展公共交通,交通结构以公交为主等。3.电器能效技术。如节能灯的使用,空调冰箱能效的提高等。4.工业生产过程的节能技术。如热电联产、余热回收利用等。
第二,低碳、零碳能源技术。与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相关技术都在此类。
第三,低碳管理技术。如与之相关的城市规划,减少拥堵的城市交通管理技术,通过产业布局减少原料运输等。
第四,碳吸收和固定技术。如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中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建立小型实验装置,把排放的二氧化碳用于碳酸饮料。
此外,提高产品质量,如建筑质量、汽车质量,减少报废,实施有机农业,少用化肥也都是低碳技术的其他方面。
潘家华指出,很多技术已经商业化,如建筑节能、电器节能技术、风电、核电的一些技术都已经很成熟。
有些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但应用起来成本还是太高,需要更大的创新,比如太阳能发电技术尚不成熟,需要政府大额补贴才能够应用,所以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必须进行技术突破,大幅度降低成本。如发电上网还存在稳定性问题。陆地风能比较容易获取,但要在海上建风场还有一系列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有些技术,理论上已经有了,但实现起来还有困难,比如核聚变,以及氢燃料驱动汽车,要使他们成为商业上经济的技术,还需要时日。李俊峰指出,捷径是不存在的。我们能做的、必须做的就是要投入大量的研究。
事实上,中国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有一些有利条件,很多领域跟发达国家同步研发,如新能源技术,有些技术还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如超超临界技术,如我国的汽车节能技术,如宝钢钢铁生产的综合能效技术,如水电技术。当然也有一些技术我国还比较落后,如风机的变频技术,再如核电技术。
至于哪些低碳技术能够引领未来,现在还无法做出判断。专家指出,这可能需要通过技术之间的竞争。技术上谁先突破,并能够被普遍应用,谁就成为主导。如太阳能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如果技术发展到可以令成本很快降下来,会非常具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