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能源已经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全球市场的系统。我们应该树立石油资源全球化的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解决石油资源问题。从比较优势出发,经济合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我国人口众多,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走资源和市场全球化的道路。靠我国国内的石油资源实现能源优质化是十分困难的,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使我国的能源系统,以致整个经济系统的效率难以赶超世界水平。但是如果把中国放到全球石油资源的条件下去看,中国就有可能在可见的将来实现能源的优质化。全球的石油资源可以满足我国持续增加的石油需求。
一、清醒地认识国内的石油资源及其供应能力
(一)我国石油资源相对不足,增储、稳产难度大
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约为130~150亿吨,仅占世界石油可采储量(4563亿吨)3%左右。到2000年底,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4.6亿吨,仅占世界剩余可采储量(1402.8亿吨)的1.8%.按每平方公里国土的平均资源比较,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丰度值约为世界平均值的57%.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值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7%.与世界石油资源量相比,我国具有技术和经济意义石油资源量相对不足。
我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陆上有35.8%的石油资源分布在高原、黄土塬、山地、沙漠、沼泽和滩海等较恶劣的环境中;56%的石油资源量埋藏在2000~3500m之间;西部埋深则以大于3500m的为主。我国非常规石油资源量占比例较大,陆上重稠油占16.4%(113.5亿吨)。海上重油资源的比率更高,占33.3%.就我国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而言,低渗或特低渗油、重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以上。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中大都是埋深更大、质量更差、边际性更强的难动用资源。石油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增储难度加大,勘探成本会进一步提高。
当今我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东部油田产量逐年递减,近10年来已累积减产1000万吨以上,今后年减产幅度将会更大,“稳定东部”变得越来越困难。“发展西部”已10年有余,但西部后备资源数量明显不足,未能形成产区的战略接替。海域油田原油产量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但份额仍较低,如果勘探再无重大的发现,可采储量也不会出现大的增加。近年来,我国石油新建的生产能力难以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老油田挖潜成为原油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稳产难度加大。
(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国内石油资源,仍有一定潜力应该以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历史演化规律为依据,对我国石油资源量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客观的评价。第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石油资源。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使过去不具备开发条件的石油资源,成为可以技术实现的后备资源。也使过去不具备开采经济性的石油资源,成为现实经济可采资源。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不断修改、完善石油地质理论,使石油地质储量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加。如我国石油理论地质资源量已由940亿吨(1994年)上升到1021亿吨(2000年)。第二,根据我国近50年来探明的储量演化规律,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可采储量可以增加24~33亿吨,加上2000年剩余可采储量24.6亿吨,到2020年这20年间,可能有50亿吨的可采储量供作开采。年采油2亿吨左右,稳定20年是有资源保证的。第三,到2000年底,我国石油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61亿吨,到2020年,预计会达到85~94亿吨。按我国石油资源的最终可采储量为130~150亿吨测算,到2020年以后,仍将有36~65亿吨的可采储量有待确定。按照最高年产油2亿吨测算,我国石油可采资源可延续到2040年。
(三)经济性开采国内石油资源东部老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相对较高,未动用探明可采储量多为各油区产能建设挑选剩余,大都属于“边际储量”的范畴,总的来讲,石油资源品位低、渗透率低、丰度低、产能低和油田规模小,这必然会增加勘探、开发成本,使经济效益下降,影响我国石油企业竞争力。
应该对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进行反思,不能以降低经济效益为代价,片面地追求产量的稳定。同样,在实现我国石油工业战略西进时,也要考虑经济性开采因素,努力求得投入和产出的最佳效益比。
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探明储量的采收率和提高对低渗和低品位油的利用水平,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最有意义途径。据统计,对我国已探明的石油资源,总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2亿吨的可采储量。因此对于国内目前技术条件尚未具备、或即使技术条件已经具备,但开采成本高,效率低的那部分资源,可不急于开采,为将来提高采收率技术进步留有余地。应以是否具有经济性作为国内油气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这样,既可以提高石油资源的开采效益,又可将部分难采资源作为我国一种战略储备,以备不测。
二、正确认识世界石油资源及其为我所用的可获性
(一)世界石油资源丰富,有较大发展潜力,可保证中长期稳定供应
世界石油资源非常丰富,常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为4563亿吨,非常规石油资源约为6000~9795亿吨。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由1971年底的739.4亿吨增至2000年底的1402.8亿吨,增幅达89.8%,与此同时,石油产量由24.1亿吨增至33.4亿吨,增幅为38.9%.剩余探明储量的增长幅度是产量增长幅度的2.3倍。由此可见,30多年来,世界石油工业一直处于资源保证程度稳步提升的良性循环中,石油储量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世界石油资源可保证全球长期供需平衡的需要。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未来20年世界能源的消耗量将稳步增长,到2010年世界石油总需求量将达47.9亿吨,2020年将达57.35亿吨,但世界剩余可采储量仍可长期满足供需平衡的要求。2001年国际能源论坛也认为,未来石油的供应数量主要取决于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不是石油资源问题。
(二)世界石油资源为我所用主要地区分析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据现有统计,全球石油可采储量的38%分布于中东地区;17.3%和16.5%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地区;欧洲地区最少,不足4%.此外,全球有待发现的经济可采石油资源,也主要分布于中东地区,所占比例约为30.5%;其次分布在前苏联、北美、中南美洲和非洲地区,均在10%以上;而亚太和欧洲地区分别占5.5%和3.9%.未来20年世界石油资源增长主要来自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非等4个地区。这些地区应成为我国开发利用世界石油资源的战略地区。
①中东地区中东地区是世界上举世无双的石油宝库。拥有2/3的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储量,31%的世界石油产量和50%的世界石油出口量。该区石油地质条件极好,油气田储量大,单井产量高(500~3000吨/日)。石油生产成本非常低(陆上低于3美元/桶;海上为2~6美元/桶)。
该区的石油产量是保证未来20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关键。据估计,到2010年,该区的石油产量将由1997年10.7亿吨增加到16.15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4%;2020年增至24.15亿吨,占42%.中东仍将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其出口量将可以从1997年的8.5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20.5亿吨。
中东地区一直是世界军事和政治冲突的热点地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一直对、伊朗实行制裁,而我国与这两国关系友好,为我国与其石油领域双边合作提供了机遇。2000年,上述两国成为我国第二大石油供应地,原油进口量1018万吨。
我国与中东大多数国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因此,无论在石油资源上,还是在地缘政治关系、交通条件上,中东地区是近期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要供应地,也是未来最主要的石油供应源之一。我应在积极发展和沙特、科威特的石油合作关系时,不失时机地与伊朗、伊拉克开展石油外交。
②俄罗斯-中亚地区俄罗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相当丰富。2000年底的剩余探明储量达75亿吨,占世界的5.3%.2000年该地区石油总产量达到3.88亿吨,占世界的10.8%.俄罗斯剩余探明储量67亿吨,占世界的近5%.生产石油3.2亿吨,约占世界的10%,在世界产油国中列第二位。出口原油1.2亿吨。
据IEA预测,2010年俄罗斯原油产量将增加到3.55亿吨,2020年增加到3.95亿吨,估计2010年石油净出口量可达1.9亿吨。近年由于投入不够,俄罗斯的产量徘徊于3亿吨附近,而前苏联的石油产量曾达到过5.7亿吨,未来俄罗斯的石油生产和出口潜力可能远比IEA的估计为高。
从地缘政治、供应安全和石油来源的多元化方面考虑,应将俄罗斯列为我国利用开发国外石油资源的重要目标地区,应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俄罗斯成为继中东以外的石油主要供应来源。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第二大石油资源国。截至2000年底,哈石油探明储量为11亿吨。对哈所属的里海大陆架的初步勘探结果表明,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区域,储量大约在35—82亿吨之间。哈政府在其所制订的2030年发展规划中,希望其所在的里海区域成为21世纪世界石油供给的战略接替区。
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石油资源也比较丰富。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亚诸国是我国的近邻,与我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近年来双边贸易不断发展,我们有条件进一步发展与该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合作关系。但是考虑到资源的潜力和运输距离等方面的限制,中亚地区对我国的石油供应的地位将排在中东和俄罗斯以后。
③非洲和南美地区截至2000年底,非洲地区共有剩余石油探明储量10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7.1%.石油年产量达3.7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0.4%.该地区的油田一般油层较厚,油质优良,勘探成功率很高,预计西非将很快成为欧佩克以外的世界原油主要增产地。
南美地区的常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254.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8.2%.截至1999年底,南美地区共有剩余石油探明储量12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8.7%;1999年石油产量达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9.5%.其中以委内瑞拉石油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巴西。
非洲和南美地区的主要产油国与我国关系友好,经贸往来不断扩大。这些地区的产油国普遍较为落后,一些国家受美国长期制裁,石油工业的基础较差。他们急于想摆脱贫困,有较强的出口换汇的意愿,石油合同条款普遍较为优惠。因此,我国有可能在这两个地区寻找到新的或大的石油供应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在苏丹地区成功地进行了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和炼厂项目的建设,并于1999年8月实现了首船石油出口。
在我国获得国际石油资源的战略区域选择上,应使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实现多元化,以保证长期稳定供给。首选供应区应该是中东,其次是俄罗斯-中亚、非洲和中南美地区也要积极做工作。
三、我国石油资源的战略构想
1.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树立全球化的石油资源观
石油是最早实践经济全球化的领域之一。优先利用世界上廉价石油资源实现经济发展,是各国的成功实践。我国可以充分利用世界石油资源,除了世界石油供应能力可以持续增加之外,还有三个重要的外部条件。首先,发达国家由于已经进入高人均消费阶段,产业的高级化已成为其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主要内容,对石油的需求增长十分有限。同时,全球环境即气候变化问题又要求发达国家不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限定了排放数量。因此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总量将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次,我国是现有发展中国家中有限的少数几个具有经济起飞条件,而且正在实现经济起飞的国家。不但需要,而且具备了利用这种外部有利资源条件的能力。再者,目前世界石油产量仍处于稳定上升阶段,石油价格总体趋势走低,是大力分享世界石油资源绝好时机。
全球化石油资源战略,不但将使我国的能源优质化进程和能源供应能够得到长期的保障,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我国能源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竞争力。全球化的石油资源观点要求我们的石油产业的石油开发建立在比较经济学的基础上,可以明显的减少我国总的石油开发成本。全球化的石油资源观,还要求我国的石油企业,尽快地成为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型石油企业。根本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反过来,也将推动国内石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
2.经济开采国内资源,保障国内石油基础供应我国石油资源仍有一定的潜力,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维持必要的国内生产,保障我国石油的基础供应。
对国内石油资源,要实行经济开采。对于那些勘探开发成本和运输成本较高的国内石油资源,在国际油价处于低价位时期应有节制地或不予开采,待将来开采成本下降或国际油价处于高价位时再开采。促使我国的石油企业在从事国内石油勘探开发中降低成本,使国内的原油生产成本与国际上具有可比性,从而使我国的石油企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可以将这部分目前不“经济”的石油资源作为我国长期战略资源储备。
能否在经济可行的条件下提高对低渗、重、稠油的资源利用水平,是合理经济利用我国石油资源的重要条件。为使油田能够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采收率,在油田开发,特别是老油田开发方面要科学地处理稳产问题,为以后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最终采收率留下余地。
3.积极利用国外资源,保障我国优质能源长期、稳定供应随着我国全面实现向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水平高级目标迈进,对优质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石油资源相对不足,增储稳产成本升高、难度增大。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存度将越来越大。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的战略重心要做相应调整。国际石油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资源条件好,开发成本低。从比较经济学原理出发,我们必须积极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以适应我国的能源结构改善的需要。
应及早制定和实施大量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战略部署。在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区域的战略选择上,当前应把重点放在中东、俄罗斯,并积极进行中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区的工作,实行进口多元化。中东是我国长期石油供应最主要地区,在积极发展和沙特、科威特的石油合作关系时,不失时机地与伊朗、伊拉克开展石油外交,实现该区对我石油供应的多元化。应成立专门机构,大力推动我国与俄罗斯在石油领域双边合作,使其能在近期成为我国另一个重要的石油进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