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来,居高不下的油价,再一次触动了中国经济敏感的神经。
试图摆脱能源结构困境的我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了“煤变油”。“煤变油”技术的工业化,将使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得到进一步巩固。
石油短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每年进口量都在急剧增长。能源的消耗速度在加快,而能源储备严重不足。据估计,今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在2.7亿吨左右,但产能只有1.7亿吨。预计到2005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2.9亿吨左右,但石油产量则难以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今年,在国际原油大幅涨价的情况下,进口仍将高达1亿吨左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石油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数据表明,中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据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2004年6月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年底,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为1886亿吨,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人均145吨,按全国年产19亿吨煤炭计算,中国的煤炭资源可以保证开采上百年。我国煤炭保有储量高达1万亿多吨,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但我国每年要拿出250亿美元进口石油。
针对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煤炭相对过剩的现状,人们在思考能否通过“煤变油”的途径,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困境,实现油品基本自给。
“煤变油”工程前景广阔
“煤变油”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产业。根据化学加工过程的不同路线,煤炭液化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大类。直接液化是把煤炭先磨成煤粉与溶剂(石油馏分)配成油煤浆,然后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直接与氢气发生加氢裂化反应,使煤炭直接转化成液体油品。间接液化是煤炭在高温下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分解,使煤炭全部气化成合成气(CO+H2的混合物),再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一步合成为液体油品或石化产品。
实施“煤变油”工程是国外石油资源贫乏国家,缓解石油紧张状况的重要途径。此技术在南非已有50年的生产经验,也是目前德、美、日等国家的储备技术。
试图摆脱能源结构困境的中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了“煤变油”,旨在从战略上缓解中国未来石油资源短缺问题。丰富而便宜的煤价成为中国可以率先利用此技术的重要前提。据技术分析,中国采用煤液化技术每吨石油的成本约1500元,而目前中国每进口1吨石油,海关报价高达1900元。我国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将为“煤变油”项目的实施提供资源保证。
此外,我国(尤其东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已不堪煤炭的高排放、高污染。专家对煤炭和天然气在相同能耗下排放污染物量做过对比,两者排放灰粉比例为700誜1,排放氮氧化合物比为29誜1。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应用迫在眉睫。而煤液化油后,可以极大地降低粉尘排放,减少污染。因此,煤变油项目的实施,前景广阔,也势在必行。
技术突破推动“煤变油”进程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就积极开展了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先后从德、美、日引进了3套装置在云南、陕西、黑龙江进行项目试验。据国家计委鉴定,3个实验项目全部打通了从煤到油的流程,证实了技术的成熟性和可靠性。
2001年,为了满足国家能源战略对间接液化技术的迫切需要,国家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了“煤变油”重大科技项目。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承担了这一项目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攻关,千吨级中试平台在2002年9月实现了第一次试运转,并合成出第一批粗油品,到2003年底时已运行4次,累计获得了数十吨合成粗油品。
科学家们通过继续攻关,终于在2003年年底从粗油品中生产出了无色透明的高品质柴油。这种柴油产品中的硫氮等污染物含量极低,十六烷值高达75,是目前世界上纯度最高、最优质的清洁柴油,具有高动力、无污染等特点。这种目前世界上最优质的清洁柴油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开发和提供先进成套产业化自主技术的能力,并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可以将煤变为高品质柴油全套技术的国家之一。
日前,甘肃省煤炭转化研究中心在煤液化技术上也取得重大进展。甘肃省的煤液化技术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配煤方式,把甘肃省的大有煤与天祝煤放在一起,直接液化。据研究人员提供的数据,这两种煤配合起来液化时,油产率是国内目前煤液化实验中最高的。
据专家测算,采用煤液化技术,一吨汽柴油的所有成本约1500元左右,而国内近几年一吨汽柴油的平均批发价格在3000元左右。建一个煤直接液化厂,按年产100万吨计算,每年可生产汽柴油80万吨,副产品20万吨。权威机构认为,如果石油的价格高于每桶22美元,煤液化技术将具有竞争力。
好消息不断传来。今年8月底,我国第一套“煤变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工,标志着中国“煤变油”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这种把煤直接液化的“煤变油”工业化装置在世界范围内是首次建造。
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寻求能源替代,“煤变油”工业化项目的实施,必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