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嘉宾:
陆佑楣 水利水电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 前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徐锭明 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周大地 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
中国网陈山:徐局长,刚才您讲,问问题很简单,傻瓜都会,我就当回傻瓜吧。我提的问题很简单,怎么解决很难。比如汽车,现在要发展,可是所造成的污染又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这个发展和环保之间的问题怎么解决?
提到水电,就说三峡吧,说句实话,总有人说三峡当地的人不太愿意建三峡。三峡工程开通的时候,我们还在现场做了网上直播,但是我觉得,怎么才能给普通百姓宣传到位,让他知道建三峡的好处。从他自身来说,他可能感觉到我要搬家,要移民,但是他可能不大知道自己的搬迁将给国家、给整个民族带来的好处。可能咱们的宣传工作再加强一点会更好。不知道您对这方面有什么见解?
还有水,城里人在浪费水,西北人来喝水都没有,城市和农村怎么样互相协调?不知道领导有什么见解。
徐锭明:我对你提的问题非常感兴趣。
第一个问题,我希望我们媒体加强宣传。前两天我到河北开了一个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会,我到会上讲了一讲。下面好多基层同志不太知道什么叫生物质产业、技术、能源。正像我们的水电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样,水电到底有哪些好处、哪些弊处?所以我希望我们从事能源工作的同志当宣传员。毛主席领着两万五千里长征,走一路宣传一路,撒了两万五千里的火种,我希望我们能源工作者也要撒火种,到处宣传,让人们了解能源,有什么利处、弊处?怎么样发扬利,扬弃弊。
陆佑楣:作为三峡公司原总经理,我来回答三峡的问题。
三峡工程是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通过之前进行了多年论证,论证过程征求了库区老百姓的意见,几乎90%以上的库区居民都要求建设三峡工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心情呢?因为三峡河段也就是宜昌到重庆这个河段,是峡谷地带,没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很少,老百姓生活在非常贫穷的环境之下。居民大部分都住江边的吊脚楼,县城只是老的县城,老县城的马路宽度,人站在这边和马路那一边可以握手。现在你们去看,就是新县城了。这个地区的居民当然希望改变。因此盼望着三峡工程开工,这是事实。全国人大通过了以后,放鞭炮的不是别人,就是库区居民。实际上在那个地区,由于资源缺乏和闭塞,以及缺乏自身的特色经济,很难有自身的发展。同时没有土地资源,也不可能吸引外来的资金注入,所以就发展就越发困难。
现在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工程总的投资:2003年的不变价格是900亿,900亿里面有400亿用于水库移民。在这个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对当地来说就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当然这是静态投入,不考虑物价上涨。因为整个三峡工程要十几年,考虑到物价上涨所作的调整,实际上动态的价格要六七百亿,现在已经花了五六百亿了。这个资金投入了以后,库区所有老的县城变成了现代化的小县城。这是有目共睹的。居民的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生活质量可以说是跨越式的向前迈进了一步。
当然我们听到的往往是一些不满意、不满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原来是没有很完善的供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交通系统都不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马路宽度60米了,高楼大厦都建起来了,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但是,移民也和所有的事物一样,总归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居民未来的生活怎么样,本来就生活在很贫穷落后的地区,现在要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城镇,生活质量要提高,还要靠经济发展。城市靠什么?靠税收。税收靠什么?是靠产业。没有产业就不行,所以现在提出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而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并不是由于建设三峡而出现的,而是在三峡建设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问题。
我相信经济发展经过适当年代以后还是会逐步发展起来的。老百姓是不是还会有不满意的?肯定会有不满意的。外迁20万,一共113万人,现在库区政府提出来库区人口最终要140万。实际上三峡水库开工建设之前,进行的调查是总的居民数84万,但是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各种因素,是113万,现在提出了要140万。不管怎么样,三峡工程建设以后,对库区的居民重建家园完全是一个新的环境生存,情况是越来越好。绝不是说搬迁了以后就没有出路了。
如实反映老的城镇和老的居民情况和新的城镇、新的居民的生活状况,很重要。但是这个也很难,因为老的房子都推掉了,都在水库底下了,要有一个对比,可能有一些历史照片,历史的记载,大家要客观地分析一下才能作结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要继续努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社会学家是可以解答这个问题的。
中国能源网韩晓平:最近看了一些媒体说去年重庆的气候异常是和三峡有关系,我们也不太知道怎么回事?三峡水库水质量问题越来越大,有什么办法可以控制?
陆佑楣:韩晓平同志写了一篇《科学的能源观》,后来在网上还看到你的文章。我把你的那篇文章复印了送给很多同志,包括中科院的副院长,讲得很好。什么是能源?在座的可以回答清楚吗?韩晓平能够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讲,这确实是新颖而有见解的。
气候变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但是气候变暖也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
这几年地球处在一个气候温度升高的过程。这是不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导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高所造成的,说实在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例如,俄罗斯的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不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不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虽然这个结论和流行的结论相悖,但是目前同样很难被轻易证实或否定。
从理论上讲,二氧化碳、甲烷这些气体可能会造成温室效应。本来地球接受太阳的辐射热量后,地面上的物体可以透过大气层把一部分热量反射回去,但是温室气体就像在地球上面盖了一层被子,地表的热量上传不了。从物理的角度来看,这个理还是对的。
你说由于三峡水库造成重庆今年的高温和大旱,值得商榷。
今年长江水量是100多年最枯的,但是历史上长江也出现过干枯。
大气的环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三峡水库就是把长江水面加宽了一点,难道就能够引起这么大的气温升高吗?这不可能。已经有人出来回答过。人假如有这么大的能耐就好了,实际上没这个能耐。
湖北随州发生的地震、江西九江发生的地震,都说是三峡水库引起的,那更不可能。如果人的能量可以这样轻易地改变自然,那可真不得了了,这完全是缺乏科普知识的。
三峡水库蓄水到156米,陆地面积减少的不多,从总体来讲,多修一点水库对中国的大环境是绝对有益的。中国这么大的大陆面积,水面积只占了大陆面积的都不到4%。如果能够再增长多一点水面,对整个大环境是只会有益,不会无益的。
另外你说水库污染的问题,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排污沟,沿江陆地上的居民,所有一切经济活动和人类的活动,污水都是往长江里直接排放,这个现象不能再持续了。
英国以前出现了一次严重的污染,是工业污染造成的,现在才得到治理。
咱们国家说不要先污染后治理。但是现在江水已经被污染了,要是能够早一点治理,治理的成本就会少得多。
水流减缓会造成氟氧化,造成水质的污染,这个道理是完全对的。但是也要具体的分析,水库会不会造成这样严重的污染。
从这几年的监测结果来看,2006年水库水位到了156米,2003年的6月是135米,干流的水质是稳定的,还是属于2位到3位。支流和城市边缘河流的水质污染正在加重。经济在发展,人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废物肯定多。
再从三峡水库来讲,三峡水库听起来很大,393亿立方米的水体,每年通过三峡的水量是多少呢?4500亿。是一个零速度还不到,是一个很小的水,三峡不是一个很大的水,从长江水量总体比较的话,它的速度只有0.08,所以一年要更换好几次,等于水不断地在污染,不吨地有清水灌输。实际情况也是和原来一样。
但并不等于不要治理污水。国家已经拨出了很大的资金,建设沿江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这就减少往长江中直接排放。但是总的处理要很长时期才能完全见效,但是工作已经启动了,启动了总会逐步好的。
现在长江的水污染的也不是太严重,但不能等到它太严重了再治理。我国《环境法》规定,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长江的水污染并不是三峡水库自己造成的。但国家有一系列政策,逐步开展了排污控制。我前一阵看到《海洋报》说,中国沿海污染情况已经到了14万平方公里,近海水污染以后,近海里的鱼类都不能吃了。所以不能通过长江,通过所有的河流往大海里排放污染物。修水库促进了污水处理,是一件大好事。要把长江的水治理好、保护好,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大家应该共同努力,我想这有一个良好的前景。
中国能源网韩晓平:下一届美国政府很有可能重新履行《京都议定书》,到那时候我们可能面临空前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没有考虑自己现行建立内部碳的交易机制,实际上我们研究结果发现,碳交易是非常科学的办法,可以把环境、资源消耗、能源效益很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比我们“十一五”前节约20%,在某种程度上是更有意义的市场化的交易,能够推动这件事情。我想,我们在这方面是不是能有所考虑?
周大地:在现在的《京都议定书》体制下,有三个所谓的国际合作机制。一个叫做共同履约、一个叫它排放贸易、一个叫CDM(清洁发展机制)。其中共同履约和碳排放贸易是指在发达国家之间,由他们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的有减排配额的国家之间,采取例如欧同体的共同计算的方式完成的。当然一开始是每个国家都定了量,但是当时因为在定量过程之中,减排额有可能出现说不清的情况,所以欧同体自己达成协议,你没有完成的,我们帮你完成,大家一块完成,于是叫共同履约。贸易就是指每个人必须减排多少份额,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减排不了,别人多减了,才能把多减的空白给你。
清洁发展机制是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当时并没有很明确。但是后来说,清洁发展第一可以帮助发达国家完成减排任务,第二可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在发展中国家,实现一些其他替代方案。但是这种情况下,由于你为了减排温室气体,更多地是做出一些行动,这样情况下经过确认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由发达国家花一定钱把它买回去,如果完成不了减排的目标,它拿这个来减扣。不要看碳贸易,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碳贸易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事,我们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没有定下我们的总量,是因为能源消耗的大国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比如说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大约4吨标准油,而我国现在是人均不到1.5吨标准油。
实际上,工业化过程已经使人均排放量和人均能源消耗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有可能通过节约,通过一些技术措施在经济增长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逐渐减少总排放量,这是可以做到的。
而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工业化过程还没有完成,能源需求绝对量还会上升的这样一个阶段,可以上升多少,上升什么水平,是我们要研究的。中国今年可以涨一亿吨,明年可以涨两亿吨,但是对这个一亿吨、两亿吨,没有人可以从技术上定一个增长线,如果没有这个增长线,碳贸易会很麻烦,因为你卖的是弹性的系统,你多减点就是多减点。
对CDM这个系统,我个人认为,我们让发达国家帮我们减排,可以开展国际合作,争取必要的国际支持,但是,这种东西不会对在经济上对我们经济建设本身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因为我们现在每年的直接外资投资是五六百亿美元,我们自己建设的规模,每年是十万亿人民币以上。
卖CDM,如果你卖得多了,价钱就会变得便宜,因为人家不需要买这么多。那么,市场过剩后,他们的目标可能要把每吨碳降到两美元、一美元,而现在的价格是十几美元二十几美元。你卖得多,而市场并没有那么大的需求,同时欧共体基本上可以完成自己所谓的积极减排,而发达国家如果采取措施,积极努力,也有可能完成它自己的《京都议定书》目标,所以在这种意义上,可能出现没有人来买这种东西,或者可以不买这个东西的情况,现在自审减排比较困难的是日本以及少数国家。
当然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下一届政府是不是重新恢复《京都议定书》框架,完成6%或者7%的减排义务,我认为目前还不好下结论。所以我觉得中国人要弄清楚,我们的确不能做这个世界恶人,而且气候变化对中国有重大影响,会使我们自己没有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出充分的努力,我们现在做的努力是节约,这个东西是重大工程,我们是不是经过经济增长,最后也可以人均四吨标油,我们希望我们最好是两吨标油或者两吨半标油,现在没有人可以算清楚。
我们尽量要用比人家多的经济增长来适应这个增长量,日本目前基本上是四吨标准油,甚至更高。控制到平均四吨多,这是我们一个最大的工程。
其次在能源结构上、其它措施上,我们还可以尽量做些努力。比如说水电,多搞点水电、多搞点清洁煤、多搞一点核电,也可以搞一点可再生能源,都可以实现减排。
所以我们只能说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做最大的争取。
但是由于技术上没有人验证过,用两吨煤就可以实现现代化,所以我们不可以给自己一个许诺。如果贸然承诺,到时候,你发展空间就会变得狭窄,我认为我们不可以做这件事。我认为要从国情和世界总的发展来看减排问题,减排是重大挑战,应该行动,但是也要有能够行动的技术可能,在这三个基础上来做行动。谢谢。
新浪网雷永青:我在报道科学、环保、能源新闻的时候,发现公众存在几个认识上的疑惑或者说是误区,在这里提出来大家探讨。
第一个误区,不少人持这样一种认识,认为个人节能力量微不足道,他们认为能源问题应该更多的希望于新能源的探索上,在他们看来,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源等问题解决,就根本不需要节能了。
第二个误区,对于科研机构、权威的杂志发布的信息,很多人产生一些疑惑。比如《科学》杂志最近发布论文称,地球3亿年前曾发生过大规模温室效应。有不少人就有疑惑,人类真的需要对温室效应负责吗?是不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是,那么人类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还有意义吗?
第三个误区,从2004年底开始,关于“人类要不要敬畏自然”的辩论持续很长时间,最后发展到科学与环保(或者说伪环保)的争论。这个辩论最后体现到一个问题上:怒江水坝该不该建的问题,部分环保界人士说,怒江建坝破坏了原生态、破坏了原文化,不该建。另外的声音是,当地也要发展,也要现代化,而且建坝并不破坏生态。公众在这两种声音很难站稳自己的立场。
陆佑楣: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有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认为是思维放在第一位,而是实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教授提出“我造物,故我在”。我想不要去争论,究竟哪一个是第一位。而人类所有的活动,就是一个思维,一个造物,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
人类怎么发展的?韩晓平的文章里说的,事实上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能够使用火,火就是能源,其他任何动物不会使用火,也不会取火,也不会利用火,而只有人可以利用。这个就是能源。所以人类的文明过程全部是靠能源在推动,能源是人类的生命。这个课题就很大了,就要涉及到哲学上的问题。今天,也谈不了那么多了。
人要发展,究其地球上很不均衡,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还有落后的国家,地球究竟应该怎么对待,能源怎么发展,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要不要继续发展,以及能不能不发展,咱们就继续停留在不到小康水平的生活,满足了呢?不行的。这个地球不平衡,假如落后了,就要挨打。这个是很明显、很现实的事情。所以中国还是要发展,而且要以一定的速度来发展,这是必然的。要发展必然要有能源,而现在中国发展的制约因素就是能源不足,石油、天然气能源不足,煤炭资源虽然多一点,也不是很富裕。水能资源也是有限的,这是一个现实,所以面临着怎么对待能源的问题。
刚才很多专家谈了,我觉得非常同意,最重要的是节能。人类离不开能源,但是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这是应该做的。一吨煤当成两吨煤来用,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是我们的目的。
在各种能源当中,总归要有所选择,但是现在,从中国的现状看,哪一个能源也不要排斥其他能源。
我见过世界能源理事会的理事长,他说现在不要说应该用什么能源,而否定其他种类的能源,所有能源都是需要充分加以利用。
中国的常规能源,刚才各位已经讲得很多了,水能资源也不是无穷无尽的,理论上,就是6亿千瓦,技术上和经济上可开发的只有4亿千瓦,现在已经开发了1亿多千瓦。我看在本世纪2050年前就能够把这4亿千瓦开发完了,水能是可再生能源,如果早一点开发,就可以早一点得到利用,不会出现资源耗尽的状况。
地球大气环流是永恒的,水资源也是永恒的,虽然量很小,每年的量不多,但是它是永恒的,永远存在的,所以水能资源,我很同意周大地同志刚才说的,应尽快把水能资源开发出来,不要用各种不科学的东西来误导。
一谈到新能源,好象可以代替一切其他能源,这个提法不现实,从根本上讲也是不可能的。太阳能的能量密度太低,代价极高,但是我们并不排斥太阳能,但是不要以为太阳能一利用就可以解决所有的能源。
前一阵风能又炒得过热,利用风能可以解决所有的能源问题吗?不可能。但是我们并不反对应用风能,而是应该尽量地研究怎么充分地利用风能。至少到目前为止,风能的代价、太阳能的代价都远远高于现实的商品化能源。现在核电站1万多块钱一千瓦,火电4、5千块钱,水电大概7、8千块钱一个千瓦,这些能源都要开发利用。
现在反对水能的,或者反对某一种能源的,都往往用环境作为理由。生态环境这四个字现在都连在一起说。事实上,生态是生态,环境是环境,什么是生态,生物的生活状态,就是生物和生物之间,动物和植物之间,人与各类植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就是生物之间的相互生存依赖关系的状态。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概念。
环境是自然界的自然环境,刚才说有人类环境,人类有思维环境,能够用火,现在他创造了高楼大厦,整个地球面貌就是人工的环境。环境决定了生态。所以我们说要改善环境,说保护环境,保护什么样的环境?恶劣的环境不能保护,要改善它。改善恶劣的环境,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生物间比较和谐的相处。当然这个要请学者们重新定义。
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绝不是自然和人割裂开来。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我说这句话是有不正确的一面。人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要在自然界里能够生存,就要考虑可持续的生存。在自然界人的一切活动应该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全球有50亿人口,如果有一亿只老虎,那就会不平衡,但是我们现在就是要去保护野生动物,目的也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不要忘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准则。
人类是要了解客观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是不能改变的,但是自然状态是可以改变的,今天的地球绝不是一百年前的地球。
所谓的生态平衡是相对于某一个简短的时间而言,相对平衡。所以我说生态平衡是相对的,相对不平衡才是绝对。如果是永远平衡的,那这个地球不要发展,人类也不要发展,所以整个宇宙都是运动的,不要把它看成一个静止的东西。生态和环境的关系,应该比较准确地来理解。
仔细想想,怎么科学理解这四个字。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人类发展到今天,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因此也必须是以人为本的。现在有人反对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等等,批判了好多,但是我看,脱离不了以人为本。
前一阵有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吵得一塌糊涂,其实很简单,怎么可能脱离人呢?还有人说,我的目标就是原生态。他的目的就是要原生态,什么叫原生态?根本不存在原生态,恐龙时代也不存在原生态,如果是存在原生态,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是动态的规律。
绿色能源确实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创造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我们不要去破坏应该保存的好的环境,也不要去改变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像“大跃进”年代“除四害”一样,把麻雀都打完了,然后蚊子苍蝇越来越多,这样就生态失衡了。所以观点上,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
韩晓平的文章大家可以学一学,他说要有一个科学的能源观。我讲科普就是这些,究竟什么是能源,大家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生态,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我相信人类是可以适应不断发生的环境变化的,有个英国科学家说,人类为什么能发展到今天?是严酷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创造了今天的人类。我相信这个话是对的。
常规能源没了,怎么办?我相信人类也会创造出新的能源,也不要过分悲观。我们要考虑再过五十年现在的孩子们,到那时候没有一次性能源了,这个日子怎么过?但我想也许不用过分地担心。
人类会适应各种环境的演变。我想总有一天会有新的能源出现,刚才讲了核聚变的能源。我想它是清洁的,它没有碳产生的污染。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正在研究当中。
今天这个论坛是“绿色能源”,什么叫绿色能源?我想是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生态的能源。要谈水电再谈半天也谈不完。
刚才提到怒江,怒江实际上很简单,也就是一条河流,什么叫原生态?早就已经破坏了。我去了,是一条很好的河,比较直,没什么弯道,我们去之前,想象的是苍天的大树、原始森林,到了之后一看,哪有啊,在海拔1500米以下全砍伐完了,这是人砍的。
这是一个石头的峡谷,石头上的原始森林,砍掉了以后,没办法恢复。但是1500米以上,我看还是茂密的森林。现在人逐步逐步往山上走,靠山吃山,50万人口,每年烧掉50万方木料。
怒江水库没有几十米的高程,都是类似于几百米的高程,可以得到2000万千瓦的电力,这1100万度电完全超过了50万方木料所具备的热能。
水电站都是水库,中国多少水库呢?8万多座水库。破坏生态环境的是有限的少数,大量的水库还是改善了生态环境。
去年一年,游览三峡的人数是120万。为什么来旅游,因为环境好,不是破坏了,而是改善了,所以应该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分析。
我们的会只有半天时间,绿色能源又是人类的一个大课题,也不可能讨论的这么周到,但是各位专家、学者讲得非常好。从宏观的到微观的都有。如果可能的话,文章是不是能够给大家发发,我也很想学习,科普就是学习这些东西,学习科学资料,我们坚持相信科学。
现在连科学都有人要怀疑了,过多地批判科学主义,还有要把《科普法》中的“反伪科学”三个字去掉,科学和伪科学的争论在电视台可以打起来。如果说某一件事情,你说是科学的,他说是伪科学的,那还有一点意思,非要把“伪科学”三个字去掉,他就是心虚,本来他害怕这三个字,他说不存在伪科学,所有的东西就都是真的。
我就讲这些。谢谢。
史立山:上午是能源专家、领导、能源新闻工作者的一次交流,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加深了大家对能源工作或者能源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也提高了我们对做好能源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今天讨论的很多都是很权威性的问题,包括气侯变化、温室气体,这些实际上是在科学界争论的问题,有的是有定论的,有的是没有定论的,对于我们提高对能源工作的认识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借此机会,我简单讲一点想法。
第一,我们能源健康发展离不开新闻界、传媒界的大力支持和关心。过去讨论了很多能源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能源和能源之间讨论、专家和专家之间讨论,针对新闻界进行专门讨论的并不是很多,只是请新闻界的朋友宣传一下,像今天的会议,真正是为了和新闻界沟通的会议。过去我讲过,专家和专家之间,特别是水电和水电之间这些人的讨论,越讨论越激动。能源和能源的讨论要扩大范围,要让我们所有非能源的同志,非能源方面的媒体和专家进入,吸收一些专家的不同意见,把能源工作做好。今天是很好的尝试,我希望今天这些新闻单位的朋友们,能够都开辟一个能源宣传的专栏,定期地搞一个绿色能源论坛。大家准备一些稿子,真正把科学能源知识、绿色能源知识传播到全社会,传播给广大的听众。
第二,刚才陆总讲得非常好,要想做好能源宣传工作,确实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应该有一个足够的能源知识支撑这样的宣传。刚才陆总讲了很多,其实我非常受启发。我们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有一个辩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看待这样一些问题。其实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包括每一个能源,包括你说它好或者不好,都不是绝对的。刚才陆总的意见非常充分。这一点,我希望今后更多地交流,更多地互相学习。
第三,今天在座的有很多水电工作者,水电工作者也要转变观念。我们过去搞能源工作都是注重技术,我们只注重技术,包括水电也是这样。现在我们要既注重技术,也要向注重技术和环保相结合的方面转变。
今天的会议很有意义,我们希望能够在水科院建立绿色能源的研究论证中心,或者绿色水电的研究中心,现在中国还没有,我们要开始讨论绿色水电,国外有好多论证体系,关于什么样的水电站是绿色的,有一套评价的体系,我们中国也要启动这样的研究。
水科院是中国水电研究的最高的机构,我想在这里设一个绿色水电研究中心,传播绿色水电的理念,制订一条绿色水电论证方法,使我们的水电能够真正按照绿色的理念发展,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这个我们已经开始做一些工作。作为国家发改委我们也会大力的支持。
第四,我希望今天这个活动能够形成一个长期的机制,不像博鳌论坛那么高,定期不定期地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水电学会做了很多的工作,现在已经有一批热心能源的组织,我们希望能够形成一个机制。下一步中国水电学会、中国科协之间怎么能够建立起这样一个规则,定期地邀请新闻媒体的同志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开展相关方面的讨论。我想论坛也不一定仅仅限于开会,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参观,组织一些考察,组织一些更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的公众理解绿色能源的理念,绿色水电的概念,环境保护的正确观念,把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