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生活在城市里,中国对石油问题的关注也日见增强。但是反观五六年来,怪现象不少。
在国际国内油源仍然充足的背景下,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却闹起了油荒。而在国际油价走低时,尽管国内媒体口诛笔伐,油价巍然不降。而国际油价一旦上升,国内油价就迅速上升,幅度绝不逊于国际市场。
以下几件事颇为滑稽,可以联系起来看。
2007年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有很多代表讨论油价。湖南籍的全国人大代表李建新说,“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在2006年11月6日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普通无铅汽油全国平均价格为每加仑2.20美元,去掉燃油税,相当于约每升0.58美元。而北京当时93号汽油价格为5.09元/升,折合0.62美元/升,也就是说美国成品油零售价格低于大陆成品油价格。如在综合考虑中国还有名目繁多的养路费和过路过桥费的情况下,中国汽车消费者负担的和汽油有关的费用明显高于美国。”而且油价的高位其实一直对下游企业的发展有很明显的损害。
2006年5月附近,中国国内成品油大幅上调,有技术背景的中国网友指责了中国石油进口商是劣质油买家的说法。国际市场达到60美元的是北海清质石油,其质量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中东地区、南美、俄罗斯出口的石油是低于60美元。而中国大量进口的是低质高含硫石油。国际油价在54美元时,中国进口的石油价格大多在30美元左右。这种消息与之前中国一家主流媒体的报导可以互为印证,中国的汽车故障中有50%是间接由燃油质量问题引发的。而在中国许多省份,许多加油站还要求消费者强行添加清净剂。这种清净剂按理说是车主出于保养车辆的需要自主添加,但是油公司就直接将清净剂加入待售的油品中,这样一方面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支出,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自我暴露油品质量不过关的行为。因此,许多消费者对此深为不满,但到现在为止,强行添加并要消费者付费的行为仍然没有得到纠正。
这种“贵而质次”的产品的垄断出售一直成为中国媒体关注的重点,但一直没有得到政府和油公司的正面回应。
去年12月11日起,按照中国入世的协定,中国成品油批发市场全面开放,外资公司可以在中国建造油库、码头和销售网络。有关数据表明,BP、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分别获准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化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环渤海湾等经济发达地区,合资建设加油站。因此,在民营、外企的冲击下,油品价格的小幅下调让百姓喜出望外。
2月10日,中化道达尔燃油有限公司在京的两处加油站对三种在售汽油每升“限时降价0. 5元”,为期12小时的促销引来了千余车辆排队购买。之后,3月8日,中石油在北京的近百个加油站开始降价,平均降幅0.06元/升; 3月10日,中石化北京某下属加油站也降价0.08元/升。广东、上海等地的加油站也有类似的举动。
但是且慢为此叫好。记性较好的人都可以忆起2003年的价格战和2005年的油荒。这两次事件发生时民营和跨国公司都已进入。2005年8月17日,《联合早报》标题为《广东闹油荒 有人幕后操纵?》的文章认为,“这种紧张状况是因为国内油品寡头们,要求再次升高油价没获得批准,人为地制造供应紧张,以要挟国家有关部门。”有意思的是,油荒期间中石化、中石油的加油站与往常一样售油,而民营加油站却是时断时续。
相隔两年的故事似乎没有关联,但最终的结果是许多民营加油站因缺油退出经营,而中石油、中石化市场占有率上升。中化道达尔燃油有限公司是一家合资企业。中化集团在取得零售权后,通过和中石化集团成立合资公司,间接取得了我国成品油的批发权。而我们要注意,外方法国道达尔虽是世界第四大石油和天然气集团。但是油源的最终控制权仍然在国家特许的巨头手中。中化道达尔燃油有限公司仍然无法在目前对石油进口、销售等控制很严的环节中从第三管道或者法国道达尔中直接获得油源。之所以外资企业愿意成立合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加油站,经营这种夹缝生存的生意。他们就是赌中国未来会更加开放和放松油品的管制的预期。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内,内部非常民主,但是要采购什么货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这个人又不喜欢吃大米,那即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诺大的中国,油源控制在少数公司手中,又没有合适的信息公开机制,又欠缺强有力的外部制约机制,在一个市场经济未发达的地区,既然油品批发和零售再说更大的挣扎也是无助于事。
合适的路径就是将原油的进口、炼油和批发、零售三方面三个环节全部拆开。必要时甚至可以做更细的拆分。炼油倒挂(原油价格比售价还要贵)时该国家补贴的就要补贴。虽然有人认为,“补贴会产生浪费,并且扭曲价格的正常传递。东南亚许多国家对石油进行补贴的,于是因为石油很便宜,大家也不珍惜它。”但是,这种情况是十余年前的老帐。在目前国际油价高企的背景下,这种担忧是不可持续。在高油价会给各行各业带来损失的情况下,国家也得从收入中拿出部分与民众分忧,这也是合理。
2005 年 12 月 28日,中国石化及其旗下上市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基于国内外油品价格的倒挂状况,中央财政还决定给予中石化集团公司一次性补偿人民币近100 亿元。其它巨头也获同等补贴。而从路径选择来看,与其把这种“大红包”给中石化、中石油集团,不如直接给拆分后的炼油企业。而批发和零售环节的竞争一旦充分放开,油公司就会在内部管理费用上下功夫。而不是目前经常暴露出的石油巨头的管理人员吃豪华宴,开天价会的故事。2006年10月9日《中国青年报》上题为《报告显示中国企业竞争力总体处于一般偏弱》提供的数据显示,中石化2005年实现的利润只有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的7.4%,资产额为43%,职工人数却是8.73倍。上海每日经济新闻的叶檀女士认为,“这就是说,中国排名最好的企业用了8.73倍的人力和43%的资产只创造了美国先进企业7.4%的利润。如此低效还是油公司老板之前所称狠抓管理的结果,那以往效率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