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能源消耗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基本上是比较平缓的,但在2000-2003年之间突然上涨很快,这与重工业的钢铁、水泥等以及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是相吻合的,和其他国家相比,可以说,中国的改善余地很大。
对于减少能源消耗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很多政策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比如改变行业结构,改变生活方式的选择,如住房、交通的格局等。
但是,我稍微换一个不同的角度,强调一下价格的作用。加快能源效率可以让能源价格提升到能感到稀缺的水准,而在中国,很多能源商品却仍然在得到不同程度的补贴。比较几个国家关于汽油价格的水平,中国是最低的,其次是美国,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要高得多,最高的是英国,还有德国、法国,他们的汽油价格都比中国要高。
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市场价格常常不能反应实际的情况,这又需要税收来调节。比如说汽油造成的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如果完全依靠市场价格调节也是不行的,因此,在很多国家对汽油加税很大。有人说如果增加汽油税就不能发展汽车工业,这实际上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日本和德国都有非常繁荣的汽车工业,同时他们的汽油税也非常高,所以不能说两者并进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征收汽油税和提高汽油税最好的时机,就是在人们没有买汽车之前,而不是买汽车之后。对于中国来说,十年之后再征收汽油税就非常难了,像现在的美国根本不可能提高汽油税,中国在十年、十五年以后可能会形成这样的情况,到时候每个中等收入家庭都有一辆车,那个时候就太难了,最好是现在就着手去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措施是需要时间才能取得具体成果的,中国说在今后五年减少单位能耗的20%,政府对于去年没有达到分步目标感到不高兴。但是,这是可以理解的,大家还是要耐心,需要事先发出信号,比如说价格信号、收税信号等,这样人们在计划买下一辆新车、建下一个厂房的时候,就会考虑面临比较高的价格和比较高的税收。
同时,能源多样化非常重要,要想加快转变就要鼓励替代,还要建立战略储备。
从长远来看,中国必须寻找平衡和综合的能源政策,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规划,采取各种不同的激励措施,激励人们节能,只有这样,经济才会有秩序,实现可持续发展。
虽然中国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但是要认真执行节省能源和提高效率的政策,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的精神行事,同时也可以作为先驱创造一条新的道路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塑造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