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经过14年的谈判和一年半的建设,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油运行。来自俄罗斯的原油北京时间8时到达中国漠河兴安首站,结束了中俄石油贸易没有管道运输的历史。
这只是中国石油履行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提升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天然气与管道业务的一个缩影。
即将过去的“十一五”,中国石油紧紧抓住第四次管道建设高潮的“中国机遇”,激情创业,开拓进取,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全面推进,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管网初步显现。油气管线总里程从“十五”末不足3万公里,增加到现在的近5万公里。目前,中国石油生产的70%的原油和成品油、99%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运输完成。
过去5年里,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规模大、速度快、亮点多,创造了世界油气管道建设史上的奇迹。2006年7月,我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管道全线贯通;2009年,目前全国最大的成品油管道——兰郑长管道兰州到武汉段投产。 2009年12月14日,中土哈乌四国元首聚首中亚阿姆河畔,共同见证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工程投产这一盛典。2010年1月,中国目前距离最长、管径最大、压力最高和输气量最大的管道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建成投产,与在役的西气东输一线一起,架起东西部经济腾飞的桥梁。今年9月,全长1100公里的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启动。
一条管线,就是一根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油气杠杆”。从管道本身来看,它带来了运输方式的变革。数据表明,与采用铁路油罐车运输方式耗能量相比,管输方式损耗率最高只有0.25%。从资源利用来看,资源集中在中西部,而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沿海,管道成为上游资源与下游市场转换的“直通桥”。
一条管线,就是一部拉动产业和行业经济、沿线和地域经济发展的强大“钢铁引擎”。从行业看,管道建设为高钢级管材研发带来难得的机遇。仅西气东输二线钢材用量近500万吨,管线钢国产化率达到100%。从地域看,管道建设也大大加快沿线地区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以新疆为例,据统计,油气勘探及管道业务的发展,将使整个自治区工业增加值增长26.8%,财政收入每年增加数亿元。
一条管线,就是一个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竞技场。油气管道跨越式发展,书写了“石油创造”的管道传奇,通过引进、消化和创新施工技术,管道穿越大江大河的速度提高3倍以上。自主研制的大口径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机和双焊头自动焊机、坡口整形机和气动对口器等施工机具,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填补30多项国内空白。
一条管线,更是一条弘扬生态经济理念、创造能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丝带”。不论是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极寒地带,还是在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者努力践行“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记忆,什么都不要带走”的诺言,做好节约土地、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上海世博会期间,西气东输管道累计向上海供气12.3亿立方米,为“低碳世博”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