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近期走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日期:2006-02-11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作者:秦海菁 国家信息中心发…
关键词:
国际油价
国的影响
2005年7月7日,伦敦遭受恐怖袭击,投资者的信心因此严重受挫,担心爆炸案打击英国交通和旅游业,从而减少燃油需求并使英国经济增长放缓,令油价在卖压下一度锐挫4.90美元,创14年来最大波幅。然而,世界主要产油区之一的墨西哥湾飓风迪尼斯(Dennis)进一步升级,加重了其过境时所能造成的损失,再次为原油供给敲响警钟,加之市场对爆炸案反应过度,令对冲基金等投机资金乘机入场,带动了油价回升。7月9日在纽约、亚洲交易市场油价再次冲破61美元大关。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员预测近日油价还将在61美元水平以上徘徊。而日本三井物产期货公司首席商品分析师则预测,油价有可能飙涨至70美元以上。
国际油价上涨的因素是暂时性的,但前景尚难预料
目前油价的升高并不表明世界石油已经短缺,目前世界石油状况仍然是供大于需。资料显示,2003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734亿吨,储采比为51,也就是现有剩余可采储量相当于产量水平的51倍。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进步、浅海和大陆架等新区的发现,世界剩余的探明可开采储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从1993年末的1369亿吨增加到2003年末的1734亿吨。据有关机构预测,20年内世界石油供需可大体保持平衡。
但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及消费极不均衡。石油产地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北美四个地区,其中,中东和前苏联地区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63.6%,因而今后的石油供应将更加依赖中东和前苏联地区。可是,世界石油消费近80%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三大地区。但这三大消费地区的储量仅占世界的22%,产量仅占世界的36%。这种资源分布与消费格局,使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于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很多,虽然其供需关系是基本的决定因素,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的影响,产油国的政治稳定和气候变化也会对油价产生影响,还有国际上巨额游资的投机炒作,影响也非常大,这些非基本面的影响因素,往往左右着短期的石油价格。因此,石油价格的升降扑朔迷离,难以预测。
目前,油价节节攀升的主因在于需求增长,备用产能紧缺,加上对于中东持续冲突以及世界其他产油国不稳定局势的忧虑。这种种因素,恰好给国际炒家提供了绝好的题材。目前进入石油市场的游资至少达8万亿美元,加上炒家们巨大的炒作能力,对连连上冲的高油价无疑是雪上加霜。就总体而言,石油资源的有限、石油消耗量在可预见的未来会逐渐增加是不争的事实,今后石油价格从长期来看总体上将呈逐步上扬趋势,但近期则随着上述各种复杂因素的变化而在较高价位上升降的可能性比较大。
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的震荡,每次都对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对石油战略资源的依赖也与日俱增,但中国石油储备十分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这就加深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性,国际油价每有风吹草动,国内都要受到影响。
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石油进口价格上涨的模拟分析显示,石油进口价格上涨10%,将带动中国进口价格平均上涨1.7%,影响国内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2%,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0.3%,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07%。其中,消费下降0.06%,投资下降0.08%,出口下降0.5%,进口下降0.8%。可见,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传导效应是巨大的。而对普通居民来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波动。一般情况下,国际油价波动传导到国内油价变化,大约需要3-6个月时间。而石油作为能源和初级产品,其价格高企,还将通过影响工业生产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以及供暖、发电成本等间接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
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应对高油价的冲击
居民应对高油价的冲击主要是转变能源消费观念,使用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家用电器和家庭汽车普及的同时,通过使用节能技术和产品减少能源消耗。以家庭消耗能源为例,就拿冰箱来说,10年前,冰箱每1升容积耗电在2.76千瓦时,到了现在的节能型能耗为0.75千瓦时,而冰箱的体积平均也增加了一倍。由于经历了技术革新,虽然体积增加但与能源消耗降低可以相互抵消。使用节能的经济型轿车,能耗能减少30-50%。
企业方面主要是两方面,其一,厉行节能,使用节能技术,确定节能目标。不光是在国内投资生产节能产品,还包括在海外投资,引进节能技术生产产品,这都能在节能方面带来经济效益。其二,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和产品,提高对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的利用。
政府需要应对的则不仅仅是高油价问题,而是将石油安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安排,全方位应对,包括努力增加国内石油的供应、加速发展天然气,充分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实现进口来源的多样化、厉行全民节油、提高油气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和各种替代能源以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等等。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能源资讯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能源资讯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国际能源资讯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能源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内容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联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