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经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措并举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促转型,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1-12月,全市153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221.8亿元,同比增长12.2%;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0.2%,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高于省内同等城市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居全省各市(州)第2位。
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特点主要表现为“三势”:
(一)平稳的态势
一是工业生产增速平稳。从今年以来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来看,除1-2月9.8%低于两位数外,其余各月均在10.2%以上,其中:一季度增长10.2%、上半年增长10.4%、前三季度增长10.2%,四季度连续3个月保持10.2%,稳居全省前列。
二是多数地区平稳增长。14个县(市、区)有8个累计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点军增长17.8%、长阳增长15.2%、五峰增长14.4%、枝江增长14.0%、宜昌高新区(一区四园)增长13.7%、宜都增长13.7%。夷陵、宜都、枝江、当阳4个东部县(市、区)合计完成产值4247.3亿元,占全市比重达68.3%,同比增长12.8%。
三是多数行业平稳运行。41个大类行业中有33个行业产值保持增长,其中24个行业产值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有17个行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等7个行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合计完成产值4217.2亿元,占全市比重达67.8%,同比增长12.1%。
四是重点企业平稳发展。全市150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558.88亿元,同比增长11.4%,占全市总量的57.2%,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3.9%。全市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884家,比去年同期增加47家,其中:9家企业过百亿元,6家企业过50亿元,81家企业过10亿元。宜化集团、稻花香集团、兴发集团3家企业继续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稻花香集团、枝江酒业、三宁化工、东圣化工4家企业继续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二)积极的走势
一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六大高耗能行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逐步降低,完成产值占比为40.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用电量占比为65.8%,比上年下降5.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产值比由上年的39.3:60.7调整为40.3:59.7,用电量比由上年的7.7:92.3调整为10.7:89.3。2016年全市工业度电产值36.6元,比上年提高3.5元。
二是动能转换呈现积极变化。新动能成长步伐加快。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5.9%、18.8%和16.7%,快于全市平均水平3.7、6.6和4.5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5.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0家,比上年增加47家;高技术制造业产值426.5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全市工业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增速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8、1.6和16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量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0.8、0.1和0.5个百分点。
(三)向好的趋势
一是先行指标回暖向好。2016年1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创2011年9月份以来最高点,且自2015年12月以来持续回升。PPI持续回升表明在稳增长、去产能、去库存政策作用下,国内工业行业供需矛盾逐渐缓解,重点产能过剩行业库存、销量均出现向好态势,我市磷酸一铵、二铵、草甘膦、有机硅等重点产品价格近几个月连续上涨,全市50个重点产品中有36个产量保持增长。另外,12月份PMI为51.4%,保持在扩张区间,为年内次高点。
二是支撑指标稳中向好。全市工业用电量169.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1%,总量居全省第2位,增速连续7个月保持正增长;全市实现工业增值税46.91亿元,同比增长17.0%,总量居全省第3位,增速居全省第4位且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
三是效益指标总体向好。1-11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61.7亿元、利润339.7亿元、税金15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4.4%和4.2%。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同比下降0.49元。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同比下降4.9%。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