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伊春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逐月走高,全市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形势依然严峻。
一、能源生产情况
(一)风力发电快速增长。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2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其中火力发电量2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燃煤发电量1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垃圾焚烧发电0.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2.2%;风力发电快速增长,累计发电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2%,比规上工业发电量高6.5个百分点;余热、余压、余气发电量为1.7亿千瓦时。
(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升。1-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工转换投入为114.7万吨
标准煤,产出76.9万吨标准煤,加工转换效率为67.1%,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分品种来看,火力发电与供热加工转换效率提高,炼焦加工转换效率下降。
二、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速逐月走高
1-7月份,规上工业累计耗能175.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6.1%,环比提高5.3个百分点,增速呈逐月走高态势,
高耗能行业能耗拉动规上工业能耗增长26.1个百分点。
(一)主要能源消费产品同比增长。1-7月份,规上工业消费原煤176.2万吨,同比增长6.8%;洗精煤消费32.4万吨,同比增长56.0%;焦炭消费96.1万吨,同比增长40.0%;电力消费1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5%。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分别消费0.9亿立方米、36.1亿立方米、1.6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47.0%、46.0%、16.7%。
(二)三大门类“二升一降”。采矿业能耗3.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8.1%,拉动规上工业能耗上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能耗138.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9.6%,拉动规上工业能耗上升28.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能耗33.8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8.6%,拉动规上工业能耗回落2.3个百分点。
(三)高耗能行业左右规上工业能耗增长。1-7月份,四大高耗能行业“二升二降”。累计耗能170.7万吨标准煤,比同期增加36.3万吨标准煤,增长27.0%,拉动规上工业能耗增长26.1个百分点,较上月多拉动5.3个百分点。其中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比重最高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能耗同比大幅增长,综合能耗129.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4.4%,拉动规上工业能耗增长28.6个百分点,是影响全市能耗增长的主要因素。
(四)建龙西钢拉动工业能耗高速增长。全市规上61家企业中能耗同比增长的企业有32家。建龙西钢受生产快速扩张影响,能耗快速增长,累计耗能129.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4.5%,占规上工业能耗的73.8%,拉动规上工业能耗上升28.6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能耗增长起决定性作用。
华能热电2018年10月份完成了电蓄热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节能效果明显,推进企业实现了低能耗、高产出,1-7月份企业累计耗能29.3万吨标准煤,在产值同比增长21.0%的前提下能耗下降7.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能耗下降1.8个百分点,对全市节能降耗起到积极作用。龙钢兴达今年改变产品结构,能耗大幅减少,1-7月份累计能耗0.05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97.9%,拉动规上工业能耗下降1.7个百分点。以上两家企业合计拉动规上工业能耗下降3.5个百分点。
(五)规上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3.5%。1-7月份,规上工业用电1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亿千瓦时。从部门看,冶金用电量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0.3%,拉动规上
工业用电量增长38.9个百分点;有色用电量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拉动增长2.2个百分点;建材用电量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2%,拉动增长1.1个百分点,以上三个部门合计拉动规上工业用电量增长42.2个百分点。
三、规上工业存在问题
(一)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升高。1-7月份,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上工业能耗总量的97.5%,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全市支柱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能耗占比为73.8%,同比提高9.3个百分点,由于其所占比重最大,对能耗增长影响最为显著。全市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上升,尤其是钢铁行业生产加速,给全市节能降耗能整体工作带来压力。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仍以原煤、电力为主,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着能源使用率较低的问题,增大了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控制难度,带来环境压力。
四、促进工业节能几点建议
(一)稳控高耗能行业能耗快速发展。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推进工作,进一步强化高耗能企业节能监管工作,有力地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重点抓好高耗能行业节能工作是今年全市节能降耗工作的重点。
(二)拓宽能源利用渠道。应大力开发和积极使用风电、光电、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和汽油、柴油等二次能源,逐步减少原煤重污染能源的使用比重,努力实现以清洁能源、二次能源、原煤、电力等消费品种的多样化结构,合理利用清洁能源缓解全市原煤消耗压力,有效降低工业整体能耗水平,同时还应开发可替代、可循环的绿色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