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建材工业“稳中有进”,产量持续增长,营收增速加快,投资理性保压,结构平稳调整,质量效益改善。
一、2013年运行情况
(一)主要产品产量再创新高。水泥产量24.1亿吨,同比增长9.6%,平板玻璃产量7.8亿重量箱,增长11.2%,商品混凝土11.7亿立方米,增长22.5%。
(二)主要产品产销率提高。水泥制造业产销率97.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玻璃制造业产销率96.6%,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三)主要产品价格振荡走高。跟踪的重点水泥企业均价342.3元/吨,同比下降3.2%,环比下半年持续攀升;重点平板玻璃企业均价63.6元/重量箱,同比上涨4.7%。
(四)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提高2.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6.9%,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
(五)销售利润率稳中有升。实现利润总额4525亿元,同比增长18.2%;平均利润率7.2%,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水泥制造业利润率7.9%,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平板玻璃制造业利润率6.0%,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行业资产负债率53.6%,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六)行业利润贡献点增多。尽管水泥制造业实现利润765.5亿元,同比增长16.4%,仍居子行业之首,但由于水泥制品、轻质建材、建筑陶瓷、建筑用石等行业利润以高于20%的快速增长,水泥行业在建材工业的利润占比再降0.6个百分点,至16.9%。平板玻璃制造业实现利润45.2亿元,一举扭转了近年来徘徊于亏损边缘的困局。
(七)投资增速减缓。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下降3.7个百分点。其中:产能过剩的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分别下降3.7%、5.8%;低消耗低排放的石材、轻质建材、技术玻璃等行业分别增长28.9%、23.5%、36.3%;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完成投资达2085亿元,同比增长12.7%,再居子行业首位。
(八)技术进步加快。水泥行业袋除尘、烟气脱硝和协同处置等技术开始快速推广,平板玻璃行业全氧燃烧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自主开发的无碱玻璃基板、碳纤维技术实现产业化。
二、2014年发展预测
2014年,建材工业机遇大于挑战,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为行业发展创造着巨大需求,但传统大宗产品产能过剩也制约着质量效益提升,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硬约束也迫使行业加快创新能力发展。预计行业运行将保持10%左右的中速增长态势:一是主要产品产量继续稳步增长,产品结构调整加快。预计2014年水泥产量增速将明显放缓。二是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以舒缓,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预计2014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总额继续保持不低于10%的增速。三是节能减排和新兴产业技改投资占比将明显提高。预计2014年完成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但投资保压取向更加明晰。
2014年,行业发展也应着力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业内对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认识仍存有差异。二是研发投入很低,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和新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2014年行业工作重点
2014年,建材工业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这一总基调,坚持用发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狠抓化解过剩产能和发展绿色建材两大工程,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结构调整着力点,把发展绿色建材作为转型升级总抓手,统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三大板块,“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综合运用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等四个手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两化融合、结构调整、绿色建材等五项任务,促进行业平稳运行,以发展化过剩、以发展促转型、以发展带升级。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强化供给侧管理,及时发现并化解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既反不正当竞争也反垄断,维护公平市场环境,支持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倡导骨干企业增强责任关怀,促进行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着力化解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坚决贯彻中央部署,统筹防治大气污染,坚决遏制产能扩张,清理整顿违规产能,跟踪监测产能状况,大力淘汰落后,强化节能减排,规范行业准入,推进协同处置,舒缓过剩矛盾压力。
(三)加快发展绿色建材。联合有关部门做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发布绿色建材推广和应用行动计划,出台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和绿色建材产品评价技术要求,强化绿色消费理念,激活绿色消费潜力,扩大绿色建材需求,引导建设绿色建材特色园区,壮大绿色建材产业。
(四)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坚持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相结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绿色建材、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非金属矿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
(五)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创新模式和业态,开展联合重组,延伸完善产业链,加强技术开发,强化新产品和短缺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