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网——专业的能源产业价值链服务平台
京ICP备14050515号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10837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9339号
Copyright 2005-2024 in-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机构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发布日期 | 2006-11-13 |
文件类型 | 规范性文件 | 标签 | 风电产业 风电设备 风电技术 |
内容要点 | 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风电产业化体系,为大规模发展风电打好基础。培育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风电装备能力,建立具有技术研发、检测认证、试验测试等功能的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加强风能资源评价和规划工作,建立满足长期可持续开发需要的风电项目储备,同时做好配套电网建设,实现风电资源有序开发利用。 根据已有的风能资源普查资料,在风能资源丰富区域内,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区域建立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 利用风能资源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中尺度风能资源分布图谱(水平分辨率1×1千米,垂直分辨率10米),提出详细的风能资源评价报告,建立全国风能资源数据库。 综合考虑各区域内风能资源、电网、气候、气象灾害、地质条件和交通等因素,完成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价工作,建立全国风电场工程项目数据库,以满足风电场宏观选址、工程规划和建设的需要。 拟以技术开发能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为依托,建立国家风电机组整机及零部件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支持风电机组的整机及主要零部件的技术研发和试验设施建设。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单位推荐,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选定。 |
||
关键数字 | 到“十一五”期末,完成约5000万千瓦的风能资源详细测量、评价和建设规划;建立国家风电设备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和用于整机及关键零部件试验测试的公共技术平台;培育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和关键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逐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风力发电设备。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 |
发布日期:2006-11-13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改能源〔2006〕25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国家标准委、国家认监委、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为了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实现风电自主化建设和风能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支持风能资源评价、规划编制和风电产业体系建设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现印发你们,请按实施意见中的工作分工抓紧提出具体工作方案,并于2006年11月25日前将工作方案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
附: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
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风电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加快风电发展,对于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风电技术逐渐成熟,建设步伐加快,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风电已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但我国风电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风能资源评价和规划工作滞后、风电产业体系不健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风电场盲目建设等问题。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风能资源评价、规划编制、风电产业化体系建设等基础性工作。现研究制定了“十一五”时期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主要任务
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风电产业化体系,为大规模发展风电打好基础。培育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风电装备能力,建立具有技术研发、检测认证、试验测试等功能的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加强风能资源评价和规划工作,建立满足长期可持续开发需要的风电项目储备,同时做好配套电网建设,实现风电资源有序开发利用。
(二)主要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完成约5000万千瓦的风能资源详细测量、评价和建设规划;建立国家风电设备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和用于整机及关键零部件试验测试的公共技术平台;培育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和关键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逐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风力发电设备。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
二、基本思路和原则
(一)基本思路
把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有序推进,规范发展。采取分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通过政策扶持,市场拉动,做好风能资源评价和规划工作,建立比较完善的风电产业化体系,提高风电设备自主化水平,实现风电自主化建设,为大规模发展风电打好基础;第二步以市场为主导,实现风电的大规模发展,提高风电在电力供应中的比重,使风电成为重要的电力来源,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
l、资源评价和规划先行。摸清风能资源,在风能资源详查的基础上,制定风电发展和电网配套建设规划,实现风能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
2、坚持自主化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风电产业化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风电制造产业,实现风电自主化建设。
3、立足大规模发展。积极创造条件,着眼大规模开发利用,把风电作为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4、政策扶持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在风电发展初期,按照公共财政原则,支持风电产业体系建设,培育风电市场,为实现风电自我发展创造条件。
三、主要工作和安排
(一)开展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
风能资源评价是发展风电的前提,对风电场选址、风电机组设计、电网规划与建设,以及风能资源管理都十分重要。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国风能资源及其分布,做好风电建设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在现有风能资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根据已有的风能资源普查资料,在风能资源丰富区域内,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区域建立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
2、利用风能资源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中尺度风能资源分布图谱(水平分辨率1×1千米,垂直分辨率10米),提出详细的风能资源评价报告,建立全国风能资源数据库。
3、综合考虑各区域内风能资源、电网、气候、气象灾害、地质条件和交通等因素,完成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价工作,建立全国风电场工程项目数据库,以满足风电场宏观选址、工程规划和建设的需要。
以上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会同气象局,提出拟开展风能资源测量与风电场工程评估的项目选址、资金预算及工作方案,委托中国气象局会同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汇总,并提出具体工作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审定后下达。
(二)建立国家风电设备标准、检测认证体系
为保证风电产品质量,促进风电技术进步,保障风电产业健康发展和开拓国际市场,要建立符合我国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风电设备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并积极准备建立强制性认证制度。工作内容包括:
1、综合考虑我国台风、沙尘、气温等气侯特征及电网条件,制订我国的风电技术标准。
2、装备检测设备和专业软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我国风电设备检测和认证能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风电设备检测和认证体系。
3、以具备进行多种试验条件的风电场为依托,建立风电机组测试检测中心,为风电设备检测、认证和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进行试验测试提供技术条件。
以上工作由国家标准委提出我国风电标准框架和标准研究制定的工作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标准委下达标准编制任务。中国计量科学院鉴衡认证中心根据国家认监委的要求,提出国家风电设备检测和认证技术能力建设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定后核准。
(三)支持风电技术开发能力建设
为了加强风电技术研发能力,促进我国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支持风电技术开发能力建设。拟以技术开发能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为依托,建立国家风电机组整机及零部件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支持风电机组的整机及主要零部件的技术研发和试验设施建设。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单位推荐,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选定。
(四)支持风电设备产业化
为了加快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提高产业化水平,支持风电机组整机及零部件制造企业采取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再创新、开放式自主创新等方式,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装备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将择优培育若干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和零部件制造企业,重点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兆瓦级以上风电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工艺改进和试验示范以适当资金补助。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另行制定。
(五)支持开展适应风电发展的电网规划和技术研究
风电的大规模建设要求具备与之配套的电网条件。做好相应的电网建设规划以及与风电特性相适应的电网运行技术研究,是风电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满足风电大规模建设的需要,电网企业要开展与风电发展相适应的电网建设规划和与风电特性相适应的风电接入电网技术研究和试验。由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组织有关单位开展风电配套电网规划和风电并网技术研究试验工作。
(六)加强风电场建设管理,有序开发利用风能资源
加强风电场建设管理,是确保风能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利用,防止盲目建设,实现风电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在开展风能资源详评的基础上,统筹考虑风能资源、电网、气象灾害、地质条件和交通状况,做好本地区风电发展规划工作,并按照国家风电发展规划和风能资源开发管理的有关规定,对风能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实行严格管理,做到科学有序发展,防止“一哄而起”、盲目建设。
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各地区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协同配合,扎实工作,把促进风电产业发展作为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事来抓,以实现我国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