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不限 光伏发电 风力发电 储能 氢能 燃料电池 充换电 电力 能源互联网 电气 碳中和 煤炭 石油天然气 宏观能源 燃气 环保 新能源
文件类型:
不限 法规 通知公告 规划计划 规范性文件 监管文件 项目核准 标准定额 规章 行政许可 数据公布 安全通报 事故通报 政策解读 其他
发布时间:
不限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 所属地区:
    全国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 当前位置:能源政策库 > 煤炭

    发布机构 贵州省能源局 发布日期 2014-12-04
    文件类型 规划计划 标签 原煤产量 炼焦煤产量 煤矿开采
    内容要点

    2015年——贵州省原煤产量21403万吨,其中规模以上矿井产量17325万吨,占总产量的80.9%。矿井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原煤入选比例达到60%,其中炼焦煤全部入洗。

    关键数字

    贵州省煤炭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日期:2014-12-04 来源:贵州省能源局


    贵州省煤炭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2

    ㈠“十一五”煤炭工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2

    ㈡存在的主要问题 7

    ㈢面临的形势 9

    二、煤炭需求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14

    ㈠“十二五”贵州省煤炭需求量预测 14

    ㈡煤炭供需平衡分析 16

    三、煤炭工业发展思路与开发布局 17

    ㈠贵州煤炭工业的战略地位 17

    ㈡发展方针 18

    ㈢发展思路 18

    ㈣重点矿区开发布局及其功能定位 19

    四、煤炭工业“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 20

    ㈠“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 20

    ㈡“十三五”主要目标展望 23

    五、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 23

    ㈠关键环节方面 23

    ㈡关键技术方面 24

    六、主要保障措施 24

    ㈠对不利资源条件的应对措施 24

    ㈡重点抓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着力抓好煤炭结构调整 24

    ㈢综合治理,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24

    ㈣落实和完善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措施 25

    ㈤推进洁净煤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建设煤炭循环经济体系示范工程 25

    ㈥加强煤炭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和保护节约并重 25

    ㈦依靠科技进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5

    ㈧把改善民生作为煤炭工业和谐发展的要务 25

    ㈨采取适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26

    附表:

    附表1——产量规划汇总表 27

    附表2——新开工煤矿(≥90万吨/年)明细表 28

    附表3——“十二五期间煤炭项目新增投资估算表 31

    前  言

    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的煤炭资源大省,煤炭储量相当于江南九省之和,是国家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云贵基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对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确定“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基调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真正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贯穿于“十二五”的全过程,落实到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各领域,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切实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省生产总值确保实现8000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的目标。《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提出了“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我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主要途径,也是发达国家和我国先进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的要求,提出了煤炭工业发展战略:“把煤炭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基础产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环境保护,积极发展煤炭精深加工,提高煤炭工业总体水平。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多联产的要求,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推动化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环保全面达标、资源综合利用。”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编制了《贵州省煤炭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㈠“十一五”煤炭工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煤炭地质勘查

    “十一五”期间,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投入呈逐年增加趋势。据历年省国土资源公报,2006~2009年勘查投入8.75亿元,预计至2010年底将投入勘查资金11亿元。开展的勘查项目总数超过150个,发现了一批新的大中型矿产地,已提交查明煤炭资源量154.50亿吨(含新增煤炭资源量78.74亿吨)。

    据2009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资源储量表·能源矿产》载,截止2008年末,全省查明保有资源/储量549亿吨,其中,基础储量150.05亿吨,资源量398.95亿吨。

    2、煤炭生产

    2005年原煤产量10798万吨,2009年末达到13691万吨,增加2893万吨,增长26.8%,年均增加723.3万吨,年均增长6.7%。由于资源整合、冰雪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5~2008四年间原煤产量在1.08~1.18亿吨间上下徘徊。其间,除2007年由于实施煤矿整合原煤产量同比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年增长均在8%以上。2009年战胜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原煤产量比2008年增加1983万吨,增长16%。

    截至2010年9月末,全省原煤产量11219万吨,同比增长20.37%,有望完成全年原煤产量1.5亿吨的计划,完成我省“十一五”规划目标。预计“十一五”原煤总产量可超过6.3亿吨,比“十五”原煤总量3.7亿吨增加2.6亿吨以上,增幅达70.3%。

    除满足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需求外,2006~2009年四年间共调出省外煤炭9573万吨(不含焦炭),有力地支持了周边省份国民经济发展。我省“十一五”GDP与煤炭产量变化情况详见表1-1。

    “十一五”期间,我省坚持“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大力推进了煤炭资源整合。整合前(2005年)全省共有各类生产煤矿2149处,核定生产能力10592万吨/年,平均单个矿井4.9万吨/年。按所有制划分:省属国有煤矿企业所属煤矿42处,核定生产能力3471万吨/年,平均生产规模82.6万吨/年;乡镇煤矿(含地方国有煤矿)2107处,核定生产能力7521万吨/年,平均生产规模3.6万吨/年。按井型划分:设计生产能力3万吨/年的1786处,6万吨/年的325处,9万吨/年的21处,15~30万吨/年的15处,30万吨/年以上的20处。30万吨/年规模以上的矿井数仅占矿井总数的0.93%。

    表1-1        贵州省“十一五”生产总值与煤炭产量情况

            年份

    项目

    指标

    “十五”

    “十一五”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计划)

    生产总值(亿元)

    1979.06

    2270.89

    2741.90

    3333.40

    3887

    4500

    原煤产量(万吨)

    10798

    11817

    10864

    11798

    13691

    15000

    调出省外(万吨)

    2617.15

    2419.04

    2692.53

    2043.80

    2417.66

    3000

    电煤销量(万吨)

    3212.31

    4001.54

    4320.38

    4170.83

    4645.37

    4820

    注:2005~2008年资料来源为《贵州统计年鉴·2009》;其他资料为年度报表及计划;调出煤量不包括调出的焦炭量。

    2009年末,全省煤矿总数1738处,总规模29347万吨/年,平均单个矿井生产能力16.9万吨/年。规模以上的矿井数234处,占矿井总数的13.5%;生产能力11798万吨/年,占总规模的40.2%。在2009年原煤总产量中,国有重点煤矿2638万吨,占总产量的19.3%;国有地方煤矿755万吨,占总产量的5.5%;乡镇煤矿10298万吨,占总产量的75.2%。

    “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GDP)和原煤产量的增长如图1-1所示。

    图1-1  “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GDP)和原煤产量的增长变化图

    3、煤炭建设 

    “十一五”期间在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的同时,加快一批大中型矿井建设,弥补一部分淘汰小煤矿生产能力。

    截至2009年底,全省在建煤矿233处,建设规模9968万吨/年;2010年计划开工矿井计划新开工8处,建设规模960万吨/年。

    “十一五”期间建成投产矿井36处,新增生产能力1863万吨/年。结转到“十二五”197处,生产能力8105万吨/年。

    截止2009年底,已经完成了17个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并经评估取得相关的批复,包括:国家规划矿区11个;省规划矿区6个。17个矿区规划中30万吨/年及以上矿井开发建设总规模为1.55亿吨/年,为全省煤炭资源的有序开发提供了依据,为全省煤炭工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盘江矿区总体规划》,现已修编并进行了评估,规划总规模5500万吨/年,上报待批中。

    4、大集团发展

    十一五”通过引进省外优强企业,由原来主要依靠省内四家国有煤矿企业(盘江、水矿、六枝、林东)的模式,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骨干煤矿企业和有实力的其它所有制企业联合开发格局,实现了煤炭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盘江煤电2009年原煤产量达到1350万吨,工业总产值54.74亿元,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煤炭工业百强企业和贵州省十大企业之一的地位,初步打开了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水城矿业2009年原煤产量达到1016万吨,同比增加205万吨,增长25.2%,工业总产值40.97亿元,跻身于全国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行列。

    省外来黔的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如永贵能源、兖矿贵州能化等)借煤炭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的大好时机以及我省较宽松的投资环境,在省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加大发展和扩张的力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5、煤炭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

    ⑴煤炭洗选加工

    据统计,到2009年底止,全省共有大中小型选煤厂165座,原煤入选能力达8960万吨/年。其中:国有重点煤矿选煤厂23座,原煤入选能力共4369万吨/年,选煤厂平均原煤入选能力189.96万吨/年;地方国有煤矿选煤厂4座,原煤入选能力135万吨/年;乡镇煤矿选煤厂138座,入选原煤能力4456万吨/年,选煤厂平均原煤入选能力32.29万吨/年。 

    ⑵煤矸石、煤泥和废渣的综合利用

    “十一五”期,加大了对煤矿瓦斯和煤矸石等煤炭开发共伴生物的有效利用,水城和盘江矿区等一批瓦斯发电、煤矸石发电等综合利用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毕节、水城老鹰山等煤基气化替代燃料项目等一批新型煤化工基地正在建设中。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共伴生资源(煤矿瓦斯、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规模化利用和就地转化的步伐加快,全省煤炭工业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6、煤矿技术面貌

    “十一五”以来,我省各大煤炭企业煤矿技术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中型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70.06%,比“十五”初期提高22.63%,采区回采率平均达到74.89%,比“十五”初期提高22.8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平均达到85%以上。盘江煤电2009年全公司6处生产矿井的综采机械化程度达到100%,掘进机械化(含机械装载)达60.7%,煤炭资源回收率达87.5%。

    7、煤矿安全生产

    ⑴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

    “十一五”以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对全省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进行安全改造,煤矿井下装备和安全生产系统,建成了一批标准化、现代化矿井,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加强。

    2009年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7.75降至3.17,减少4.58,下降59.1%。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基本保持稳定。

    近年来省内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基本上保持在1以下。2009年盘江煤电百万吨死亡率0.595,在条件近似矿井中处于较先进的地位。

    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

    近年来,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技术创新,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不断提高采掘机械化程度,增强矿井安全保障能力。

    8、煤炭科技进步

    ⑴完善了科技信息化工作的有关制度

    ⑵完善科技工作机构或部门

    ⑶加大科技投入

    ⑷加强科技交流工作

    ⑸积极推行科技革新,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⑹煤炭企业科技成果申报和鉴定获得进展

    ⑺网络信息化迅速发展

    ⑻积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9、保障能源供应

    近年来,我省加强了统计和信息调度工作,制定了《贵州省煤炭经营企业布局规划》,合理设置煤炭经营企业,依法整顿煤炭经营市场秩序,努力维护煤炭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确保了电煤供应。在战胜2008年冰雪灾害,保证电煤有效供应方面尤为突出。

    10、矿区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主要是:防流失、防垮塌、防渗漏和恢复植被措施,同时对矿井水实行达标排放并尽可能回用,选煤厂实行闭路循环,尽可能减少瓦斯排放。盘江煤电、水城矿业、六枝工矿三个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以及近年外省进入企业永贵能源有限公司、兖矿集团等都加大对所在矿区的环境保护投入力度,确保对各种污染源的有效治理和达标排放。

    11、煤层气勘探开发

    我省煤层气资源丰富,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全省埋深20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达3.15万亿m3,占全国的22%,仅次于山西省列全国第二位。从2005年开展煤矿瓦斯整治工作以来,随着瓦斯抽采工作的不断发展,煤矿瓦斯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逐年下降。见表1-2。

    同时,煤矿瓦斯抽采量和利用量逐年提高,分别从2005年的27220万m3和3790万m3提高到2009年抽采瓦斯76336万m3、利用量9204万m3。瓦斯抽采的途径基本为配合井下瓦斯治理和安全生产而进行的井下抽采。

    地面煤层气抽采工作开始起步。

    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煤炭资源勘探程度尚不足

    需要进一步加大勘探投入加大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的力度,以提高煤炭资源对开发的保证程度。

    表1-2    贵州省煤矿瓦斯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逐年统计表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瓦斯事故起数

    (起)

    140

    106

    86

    64

    63

    31

    35

    瓦斯事故死亡人数(人)

    402

    325

    312

    204

    166

    69

    102

    瓦斯事故占总事故比例(%)

    41.1%

    34.9%

    37.3%

    29.2%

    29.96%

    15.23%

    23.5%

    2、生产结构不合理

    ⑴煤炭产业集中度依然不高。截至2009年底,全省煤矿总数1738处,总规模29347万吨/年,平均单个矿井规模16.9万吨/年左右。其中1504处是规模以下的小煤矿,占总数的86.5%,2009年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7.0%。煤炭大集团依然偏少,1000万吨以上企业只有二家,2009年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17.3%。全省大型矿井15处,生产能力3222万吨/年,数量和能力分别占1.0%、15.3%。众多的小型煤矿资源量少,服务年限短,多数将在2020年前后报废,造成接替紧张,难以保障煤炭的稳定供给,须继续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

    ⑵众多的小煤矿采掘等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工艺比较落后,目前多采用炮采和炮掘工艺,回采工作面单产、原煤生产效率等指标都比较低;安全条件差,事故率高。

    ⑶在煤炭的纵向产业链方面,远未形成煤电、煤电化、煤焦化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

    3、安全生产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

    (1)安全事故仍然偏多,2009年全省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3.17,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892)的近3.6倍。

    (2)安全生产的基础尚不稳固,安全生产的体制、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还需强化。

    (3)煤矿安全管理仍较薄弱,特别是小煤矿安全装备水平低,生产基础条件较差,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还存在较多的安全薄弱环节和隐患。

    4、煤矿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技术水平整体上还存在差距

    ⑴整体上看,煤矿企业的技术装备和技术管理水平落后。煤矿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既有接近国内先进水准的现代化大煤矿(如盘江煤电、水城矿业等),也有为数众多、条件较差的小型矿井。

    ⑵我省煤矿在矿井的全员工效、工作面单产、巷道掘进单进水平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5、项目前期与基本建设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⑴煤矿项目建设手续多、核准难度大,影响了大中型规划矿井建设进度

    ⑵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协调难度大

    ⑶建设项目管理有待加强

    6、小煤矿的整顿关闭、资源整合(技改)工作涉及面宽,工作进度缓慢

    7、政策性增支集中出台,煤炭税费负担重,成本大幅上升

    8、煤炭运输通道是制约煤炭发展的瓶颈

    9、环境保护与治理历史欠帐多,任务重

    ⑴多年生产的老矿区(盘江、水城、六枝)的“三废”治理,以及矿区水土保持、煤矿开采沉陷区治理等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需要很大投入,由于企业历史欠帐多,治理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环境生态治理工作任务很重。

    ⑵除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在矿区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之外,占全省总产量近76%的地方和乡镇小煤矿还相当欠缺。

    ⑶煤电一体化,黔电外送加大了贵州节能减排工作的压力。

    ⑷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受生态环境制约。

    10、煤炭科学技术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⑴整体技术水平还相当落后

    ⑵煤炭科技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⑶煤矿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⑷矿区生态环境制约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

    ⑸煤矿企业员工队伍素质低,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短缺。

    ㈢面临的形势

    1、贵州省煤炭资源条件分析

    ⑴贵州煤炭开发的有利条件:

    ①各地质构造单元多为简单或简单~中等类型,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或中等,可采煤层多,煤层总厚度较大,虽然薄煤层及较薄的中厚煤层所占的比重较大,但赋存较稳定,一般多有1~3层稳定的中厚~厚煤层,储量丰富,大多适合于机械化开采,适合建设大中型现代化矿井。

    ②煤层埋藏较浅,易开发,大部分探明储量在垂深500米以浅,地形起伏较大,多数矿井具备平硐或斜井开拓条件。

    ③储量丰富且集中,便于开发和合理利用。截止2008年底,全省煤炭保有资源/储量549亿吨。其中,六盘水、织纳和黔北三煤田保有储量占贵州煤炭总保有储量的90%左右,占云贵煤炭基地总保有储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储量的集中程度在我国江南是唯一的,在全国亦是为数不多的。

    贵州省截至2008年底煤炭资源储量情况,详见表1-3。

    ④贵州煤炭煤种齐全且相对比较集中,煤质较好。煤种包括气、气肥、肥、1/3焦、焦、瘦、贫瘦、贫及无烟煤多种,煤质以中灰、低~中硫、高发热量为主,特别是低硫煤资源丰富,其保有储量占总保有储量的1/3,中、低硫煤保有储量占总保有储量的72%以上。贵州为我国江南最大的优质无烟煤和炼焦用煤基地。

    ⑤多数地区勘探程度较高,地质成果较可靠,目前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34.7%,尚未利用的资源储量386.5亿吨,其中,勘探、详查、普查、预查所占比率分别为33.3%、10.8%、22.3%、33.6%。资源保证程度高。

    ⑥我省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062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2700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总体上不存在资源性缺水问题。由于对水利的投入能力弱,部分地区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水资源丰富为煤炭资源开发和煤基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有利条件。

    表1-3      贵州省截至2008年底煤炭资源储量情况表     (亿吨)

    矿区

    名称

    累计查明资源量

    保有

    资源/储量

    生产煤矿已利用资源储量

    在建煤矿已利用资源储量

    尚未利用资源储量

    盘江矿区

    94.6396 

    92.3297 

    34.5340 

    12.1044 

    48.0012 

    水城矿区

    47.5423 

    44.4791 

    24.4121 

    13.9469 

    9.1833 

    六枝矿区

    25.0053 

    23.6048 

    5.9430 

    2.2150 

    16.8473 

    普兴矿区

    41.4279 

    41.2224 

    4.7990 

    12.8367 

    23.7922 

    织纳
     矿区

    织金区

    109.4467 

    108.8516 

    1.5460 

    104.3369 

    104.3369

    纳雍区

    62.5062 

    62.0590 

    1.4540 

    49.5062 

    49.5062 

    黔北
     矿区

    毕节区

    13.2284 

    13.2101 

    1.6360 

    11.0734 

    11.0734 

    大方区

    54.2525 

    54.2261 

    3.0621 

    40.4744 

    40.4744 

    黔西区

    23.9515 

    23.8707 

    3.3770 

    12.5685 

    12.5685 

    金沙区

    16.3462 

    16.2423 

    1.5900 

    6.8422 

    6.8422 

    桐梓区

    36.6586 

    36.5436 

    1.3550 

    25.3656 

    25.3656 

    二郎区

    7.5235 

    7.5210 

    1.3520 

    3.8015 

    3.8015 

    其它矿区

    53.3754 

    50.3194 

    11.7830 

    6.8501 

    34.7423 

    总计

    585.9041 

    574.4798 

    96.8432 

    102.5259 

    386.5350 

    注:据2009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资源储量表·能源矿产》载,截止2008年末,全省查明保有资源/储量549亿吨,个别矿区在平衡已利用资源量和尚未利用资源量时出现矛盾,推测系《资源储量表》统计漏项所致,本表做了局部补充调整,调整后的全省查明保有资源/储量574.5亿吨。

    ⑦贵州地处大西南腹地,与中南、西南各缺煤省(市、区)邻近,且有铁路相通,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实施更为其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契机,贵州所处地理位置及运输条件占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⑵贵州煤炭开发的不利因素

    ①各矿区瓦斯含量普遍较高,相当多的煤矿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薄煤层及较薄的中厚煤层所占比重较大,工作面生产能力受一定限制。

    ②织纳、黔北、普兴等矿区目前交通运输条件较差,煤炭产品外运通道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着两矿区的大规模开发。

    ③东部和北部局部地段煤层含硫量偏高,其开发受环境保护的限制。

    ④煤炭运输通道仍为制约煤炭发展的瓶颈

    贵州已有几十年的生产建设经验,加上安全工作不断得到加强,薄煤层开采技术和洗选降硫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配套设施的日臻健全,以及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上述不利因素将会被逐步克服。

    2、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以能源的可靠供应为前提,为我省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据《贵州统计年鉴·2009年》所载,2008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984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85.6%,水电占14.4%;能源终端消费总量7201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43.6%,天然气占0.9%,电力占35.1%,其他占20.4%。

    煤炭是贵州基础产业,今后较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改变,煤炭需求还将持续增长,煤炭产业发展事关全省能源发展大局。

    3、宏观经济走向与煤炭市场变化趋势

    ⑴宏观经济走向

    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会放缓,因此,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也会相应放慢;其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国际气候变化的压力和国内生态环境的压力,使得低碳经济时代悄然到来,我国必须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速度,控制煤炭过快增长;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能源需求增速。由此看来,向低碳和绿色能源结构转型将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长远调控目标,对高能耗、高污染以及煤炭等相关行业的宏观调控仍将长期进行下去,“十二五”期间,煤炭需求增速不会高于“十一五”。

    ⑵煤炭需求增幅回落是大势所趋

    从贵州省自身发展需求来看,近几年发展速度加快,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但是,也应看到贵州省的煤炭市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论是煤炭产品,还是转化成电力或其他产品,都有一部分要输出。从煤炭市场变化分析,以下因素将导致煤炭需求增幅呈回落趋势:

    ①全国煤炭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近年来,全国煤炭产量以每年2亿多吨的增量快速增加。据统计,2006-2009年4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投资总额达到8685亿元,较“十五”期间净增6280亿元,煤炭产能建设速度大幅提高。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取得采矿权的煤矿14423处,总产能超过36亿吨/年,另外,全国现有在建煤矿7000处,总规模15亿吨/年。而在全国加大淘汰高耗能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形势下,煤炭需求增幅回落是大势所趋,煤炭产能过剩的压力愈来愈明显。 

    ②外调煤炭区域需求变化。一是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国内煤炭需求与国际市场关联度强,受进口煤大幅度增加(我国2010年上半年净进口7095万吨,同比增加3509万吨)影响较大;二是疆煤外运将对四川、重庆等煤炭供应产生影响;三是铁路运输通道在“十二五”后期缓和,由于运输制约带来的煤炭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将缓解或逐步消除,铁路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储备基地的建设使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煤炭供应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

    ③沿海地区新能源加速发展。沿海地区加速发展核电等其他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国内煤炭的依赖程度,贵州省输出煤炭和煤炭转化产品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4、调整煤炭工业结构,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

    ⑴加快大基地建设

    我省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云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盘江、水城、六枝、普兴、织纳、黔北六大矿区。

    ⑵加快推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

    贵州在推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已取得积极进展,盘江煤电、水城矿业已跻身在全国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之列。目前我省即将启动新一轮的重组,坚持“一个矿区以一个主体开发为主”的原则,遵循地质规律,科学合理划分兼并重组区域,确定兼并重组主体;大力支持大型煤炭企业优先兼并重组相邻相近煤炭企业和整合煤炭资源。“十二五”末将建成1个5000万吨、2个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⑶加快大中型现代化煤矿建设,重点是推进安全高效矿井建设。

    ⑷加快小煤矿资源整合技改和关闭步伐

    目前小煤矿资源整合技改和关闭工作正在进一步深化,按照国家要求,我省规模以下小煤矿2010年要控制到1012处之内。

    5、安全生产是煤矿的永恒主题

    必须突出企业在安全生产中的主体作用,以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重点,打牢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我省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与全国平均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6、发展矿区循环经济是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注重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型矿区,已成为煤炭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回收率;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损坏、谁恢复”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实施清洁生产,鼓励绿色消费;三是促进煤炭深加工和精加工,延长煤基产业链,实现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煤炭资源开发价值;四是高度重视与煤共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7、注重改善民生已成为煤炭工业和谐发展的要务

    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改善职工生活条件,是煤炭工业实现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8、贵州对平衡区域煤炭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贵州省作为我国南方最大的产煤省,地理位置优越,向广东、广西、海南、湖南、鄂南、四川省成都以南、重庆市、江西省等主要的煤炭调入省(市、区)就近供煤,对平衡区域煤炭需求,调剂煤炭品种,改变我国煤炭运输长期存在的紧张状况,占有不可替代的突出地位。

    9、煤矿生态环境形势仍非常严峻,生态环境是煤炭工业发展的硬约束。

    总体上看,我省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都比较健全,矿区环境保护工作有较好的基础。但是,多数中小型煤矿的环境保护工作滞后,健全矿区环境保护机制与管理体系的任务较重。重点应对矿井水、大气烟尘、煤矸石进行综合利用,对采煤塌陷区进行土地复垦和综合治理,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

    二、煤炭需求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㈠“十二五”贵州省煤炭需求量预测

    1、按主要耗煤行业规划煤炭需求量

    ⑴电力行业

    根据贵州省电力规划,“十二五”期间电网统调规划装机容量,见表2-1。

    表2-1      贵州省2011-2020年火电规划装机容量表

    *电煤需求量考虑了其它自备电厂及热电厂等所需煤量。

    ⑵化工行业

    此前化工用煤主要包括合成氨使用的无烟煤和供热燃料用煤。据有关预测,煤基醇醚替代液体燃料、煤经甲醇制烯烃产品以及煤炭液化(煤制油)将是未来化工用煤需求的增长点,但不确定因素颇多。本省规划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在2010年及以后投入。

    根据《贵州省煤电化一体化基地规划》,“十一五”以煤基醇醚替代燃料为新型煤化工发展的突破口,“十二五”发展煤经甲醇制烯烃,“十三五”之后,视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发展煤炭间接液化。

    2009年化工用煤按1170万吨。2010年新增煤基合成氨生产能力133万吨/年,甲醇(商品或中间产品)42万吨/年,需增加原煤(含原料煤和燃料煤,以下同)约440万吨/年;2015年新增甲醇等煤化产品(商品或中间产品)生产能力648万吨/年,需增加原煤1620万吨/年;2020年新增甲醇(商品或中间产品)生产能力340万吨/年和300万吨/年间接液化项目,需增加原煤1600万吨/年。

    ⑶冶金行业

    未来钢铁工业的煤炭需求量主要由生铁产量和能耗决定,随钢积累量增加、喷煤比提高、焦比下降,预计未来用煤量增加不多:铁钢比将小于1,并逐步降低,生铁将保持一定生产规模;焦比亦将逐步下降;提高喷煤比可减少焦炭用量,近年来钢铁行业喷吹用煤增长较快,未来喷吹用煤仍呈增长趋势。

    2005~2009年逐年的生铁产量分别为249.56万吨、343.50万吨、342.60万吨、331.01万吨、374.8万吨,年煤炭消耗量(标煤)分别为384万吨、412万吨、434万吨、414万吨、472万吨。2010年生铁产量预计在400万吨左右,冶金行业原煤消费量将为1050万吨左右。“十二五”首钢盘县基地建成,钢铁规模550万吨/年,总需原煤约900万吨/年(含喷吹及烧结用煤)。2015年冶金行业原煤总消费量1900万吨,2020年消费量约2100万吨。

    ⑷建材行业

    水泥和实心粘土砖耗煤占建材行业耗煤的90%以上。目前,实心粘土砖占比例水泥生产工艺比较落后,使得水泥生产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近50%,节能潜力很大。随着国家对实心粘土砖限制、小水泥厂的关闭、水泥工艺水平和节能水平的提高,行业整体煤炭消耗应呈下降趋势。

    我省2010年水泥产量预计在3000万吨左右,建材行业原煤消费量将为1000万吨左右。2015~2020年建材行业原煤消费量将维持在1100万吨左右。

    ⑸生活及其它行业

    主要包括居民生活消费和轻工(造纸、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饮料、纺织等)、机械等行业用煤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生活用能呈上升趋势,但主要是优质、清洁能源消费增长,煤炭消费下降。

    2、煤炭调出量

    我省周边省(市、区)多为煤炭资源贫乏的调入地区。由我省调入比“北煤南运”可节省运输费用。参照《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逐年煤炭净调出量均按4000万吨。

    3、“十二五”煤炭总需求量

    ⑴电煤仍是未来煤炭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新型煤化工发展是未来煤炭需求重要的增长点。

    ⑵煤炭需求预测考虑了技术进步带来的节能因素,但留有一定余地,如节能达到预期效果,需求量将会有所减少。

    ⑶新型煤化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颇多,市场需求、技术发展乃至国际政治局势等都将对其构成影响。

    表2-2          “十二五”贵州省煤炭需求量预测表   万吨

    *调出量中含焦炭产品调出所折合的原煤调出量

    ㈡煤炭供需平衡分析

    1、煤炭供需平衡

    ⑴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和产量规划(表2-3);

    ⑵煤炭供需平衡(表2-4);

    表2-3             现有煤矿产量规划表

    表2-4                 煤炭供需平衡表

    2、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按照现有在籍矿井及截止2009年底在建煤矿的产量安排,2010年供需基本保证平衡。

    “十二五”末(2015年)供需平衡差为-3007万吨;“十三五”末(2020年)供需平衡差为-8677万吨。

    经过兼并重组、煤炭资源整合,并对小煤矿实施升级改造,我省煤炭企业的生产的集中度和整体水平将大为提高,“十二五”全省力争建成1个年产5000万吨、2个年产3000万吨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企业集团控制在200个以内。省骨干煤炭企业规模不小于120万吨/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控制的煤炭资源量占全省占用煤炭资源量的80%以上,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0%以上。在加强资源勘查,提高煤炭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大中型煤矿建设,大力发展机械化,全面提升采掘技术及机械化水平;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提升矿井的综合安全保障能力的前提下,我省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障稳定的煤炭供应能力。

    因此,要保障较长时间内稳定的煤炭供应能力,必须加大现代化大中型矿井建设的力度,这也是我省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我省近年来由于加强了煤炭资源勘查,已经具备足够的资源保障能力。

    三、煤炭工业发展思路与开发布局

    ㈠贵州煤炭工业的战略地位

    我省是国内主要产煤省,2009年煤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5%,位居全国第六。煤炭工业作为我省重要的基础产业,不仅为我省的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而且为周边省(市、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省煤炭工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安全生产为前提,以保护环境为要旨,以加快云贵煤炭基地开发为重点,大力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建设一批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培育大型煤炭集团,合理延长煤炭产业链,适度发展煤化工,促进煤电化一体化,将是我省煤炭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㈡发展方针

    我省煤炭工业发展的总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地方和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确保能源安全为宗旨;优化产业布局和生产结构,提高我省煤炭生产整体水平;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步伐,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煤矿安全状况,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炭行业技术和装备水平。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

    ㈢发展思路

    1、确保对本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煤炭供给

    完善煤炭工业宏观调控体系,增强调控能力,加快煤田地质勘查步伐,提高煤炭资源保障能力,按照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合理确定煤炭开发规模,不断提高煤炭供应能力。

    2、优化煤炭产业布局和生产结构

    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煤炭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安全高效矿井,发展集约化生产;加快推进并深化煤炭资源整合和小煤矿升级改造,从工艺、技术、装备、安全、环保等方面实质性地改变小煤炭的生产状况,提升小煤矿的生产能力,提高装备水平,改善安全和环保条件,提高资源回收率,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已动用的资源。逐步形成以大中型煤矿为主的开发格局,提高我省煤炭产业集中度和整体水平。

    3、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步伐

    积极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煤矿瓦斯)、矿井排水、与煤共伴生资源以及采煤沉陷区等资源的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深度加工,不断扩大原煤洗选比率,推进清洁用煤、节约用煤和高效用煤;以煤炭资源和水资源为基础,适度加大煤炭就地转化加工的比例,实现多元发展,使我省煤炭经济逐步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方式转变。

    4、改善煤矿安全状况

    煤矿安全生产是煤矿的永恒主题,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好,全面提升矿井的综合安全保障能力。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深入开展瓦斯治理,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监管,提高煤矿防灾抗灾能力,保障职工生命安全。

    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炭行业技术和装备水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走势、产业政策以及煤炭前沿技术发展,积极改进现有科技研发基础和条件,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广泛开展多层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技术开发和应用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煤矿生产和建设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坚持煤矿技术设备成套化、重型化、大型化、强力化、智能化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努力使一批关键性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使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㈣重点矿区开发布局及其功能定位

    主要是我省位于云贵基地规划内的矿区:盘江矿区、水城矿区、六枝矿区、普兴矿区、织纳矿区、黔北矿区,均属于国家规划区内的重点矿区。

    1、盘江矿区。盘江煤电集团为该矿区的开发主体,发展方向为“煤—焦化—火电—煤化工”,即以开发炼焦用煤、发展焦化(及延伸的下游化工产品)为主体,炼焦煤的洗混煤供盘县电厂燃用;南部的贫煤和无烟煤供“西电东送”的火电项目盘南电厂燃用,并适度发展煤化工。盘江煤电力争“十二五“建成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包括外矿区的生产能力)。

    2、水城矿区。矿区分为水城老矿区和发耳矿区(格目底片区)两部分,矿区的开发主体是水城矿业集团,发展方向为“煤—焦化—电”,适度发展煤化工。水城矿业力争“十二五“建成3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包括外矿区的生产能力)。

    3、六枝矿区。矿区分为六枝老矿区和新规划的黑塘矿区两部分,六枝工矿集团是该矿区的开发主体,发展方向为“煤—电”,即以开发中—高硫的贫煤、无烟煤(部分高硫焦煤),经洗选(或筛选)后,作为“电煤”提供规划中的六枝电厂(一期2000MW,二期1000MW)燃用,力争“十二五“建成1000万吨/年级大型煤炭企业(包括外矿区的生产能力)。

    4、普兴矿区。矿区位于我省西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北部,包括普安县大部、晴隆县南部和兴仁县的西部。发展方向为建设“煤—电—化”一体化基地。永贵能源已在本矿区获多处矿权,应积极参与矿区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确立其矿区开发主体的地位。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3000万吨/年煤炭基地。

    5、织纳矿区。矿区属于织纳煤田,位于贵州省西部,行政隶属毕节地区织金县和纳雍县所辖。发展方向为建设“煤—电—化”一体化基地,目前有多家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开发,下一步应加大整合重组工作。

    6、黔北矿区。矿区属于黔北煤田,矿区分为毕节、大方、黔西、金沙、桐梓、习水二郎等六个片区。各区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分别为:765万吨/年、915万吨/年、795万吨/年、700万吨/年、720万吨/年、510万吨/年。发展方向为“煤--电--化”。考虑到目前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前期以保障“西电东送”电厂用煤为主,(含矿区周边电厂的燃煤供应),少量优质块煤外运,适量发展煤化工,目前有多家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开发,下一步应加大整合重组工作。

    四、煤炭工业“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

    ㈠“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

    1、煤炭生产

    2015年——全省原煤产量21403万吨,其中规模以上矿井产量17325万吨,占总产量的80.9%。矿井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原煤入选比例达到60%,其中炼焦煤全部入洗。

    2、煤矿建设

    “十二五”规划建设矿井275处,建设规模16095万吨/年,其中,“十一五”结转194处,规模7365万吨/年;“十二五”期间规划建矿井81处,建设规模8730万吨/年。

    “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矿井37处,新增生产能力3170万吨/年。结转到“十三五”43处,生产能力3780万吨/年。

    同期,煤炭资源基础地质勘查提交普查资源量分别为217.7亿吨和91.0亿吨。

    3、产业集中度

    “十二五”全省力争建成1个年产5000万吨、2个年产3000万吨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企业集团控制在200个以内。省骨干煤炭企业规模不小于120万吨/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控制的煤炭资源量占全省占用煤炭资源量的80%以上,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0%以上。2015年之后,继续深化煤炭企业的重组、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

    4、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⑴科技创新

    ①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技术面貌明显改善,科技创新对大型煤炭企业的支撑作用明显提高,省内的大型煤炭企业初步建成创新型企业,逐年提高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②在提高资源勘探速度和精度、矿井建设技术、防止煤与瓦斯突出技术、瓦斯抽采和利用技术、薄煤层开采技术、“三下”采煤技术、承压水带压开采技术、煤尘防治技术、防灭火技术、软岩支护技术、洁净煤技术、煤炭转化及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一批达国内外先进或领先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

    ③数字化矿山信息技术得到全面运用,创新矿井、选煤厂管理手段和信息化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升级,逐步实现采掘、洗选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④培养在国内外煤炭科技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领军人物,涌现出一批具有国内外行业影响力的科技工作者、专家队伍和研究团队。

    ⑵技术进步

    2015年——全省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其中大型矿井100%(综采85%);中型矿井80%(综采60%)、小型矿井50%。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85%(含机械装载,下同)其中大型矿井100%(综掘75%);中型矿井80%(综掘55%)、小型矿井50%(综掘20%)。

    5、安全生产

    ⑴在生产和基建矿井杜绝瓦斯、煤尘、水灾、顶板、危化品较大及以上伤亡事故,杜绝较大及以上环境事件,有效控制零星伤亡事故和较大非人身伤害生产事故。

    ⑵全省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2010年控制在3.0以内,逐年下降,2015年降至1.0以下,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⑶地面生产和施工企业杜绝死亡事故,千人重伤率控制在0.5以下。

    ⑷职业卫生状况明显改善,职业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6、资源综合利用

    到2015年,规划煤矸石电厂装机总容量400万KW,可消耗煤矸石600万吨/年,矸石发电利用率30%以上。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水泥、墙体材料的规模达到250万吨/年,灰渣利用率达到50%。

    7、煤层气抽采和利用

    2015年——煤层气(煤矿瓦斯)年抽采量达到30亿m3,其中地面抽采3.2亿m3,井下煤层气抽采26.8亿m3;抽采煤层气利用量达到15亿m3,利用率近50%。煤层气发电装机容量54.6万千瓦。煤层气燃气居民用户达到60.1万户。

    8、环境保护

    ⑴矿井水达标排放率

    到2015年,矿井水达标排放率95%以上,其中,规模以上煤矿100%,小煤矿90%以上。

    ⑵矿井水利用率

    到2015年,全省矿井水利用率60%,其中,规模以上煤矿70%,小煤矿40%。

    ⑶洗煤废水

    到2015年,全省洗煤水闭路循环率90%,其中规模以上选煤厂100%,小型选煤厂80%。煤泥回收利用率90%。

    ⑷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率

    到2010年,全省矿区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⑸煤矸石综合利用率

    到2015年,全省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煤矿70%以上,小煤矿40%以上。

    ⑹土地复垦率

    到2015年,全省煤矿土地复垦率达25%,其中规模以上煤矿40%,小煤矿15%。

    9、民生工程

    煤矿员工生活条件逐年改善,“十二五”末,省内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和民营主要骨干煤矿企业员工平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

    贵州省 “十二五”期间煤炭项目新增投资估算见附表3

    ㈡“十三五”主要目标展望

    到2020年——

    1、煤炭生产

    全省原煤产量25733万吨,其中规模以上矿井产量23470万吨,占总产量的91.2%。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原煤入选比例达到80%。

    2、煤层气抽采和利用

    形成我省煤层气产业体系,全面实现商业化开发。煤层气(煤矿瓦斯)年抽采量达到60亿m3,其中地面抽采6亿m3,井下抽采54亿m3;利用量达到42亿m3,抽采煤层气利用率达到70%以上。建成瓦斯发电装机容量80.2万千瓦。煤层气燃气居民用户达到72.7万户。

    3、环境保护

    矿井达标排放率达100%;全省矿井水利用率70%,其中规模以上煤矿80%,小煤矿50%;全省洗煤水闭路循环率达100%。;全省煤矸石综合利用率90%以上;土地复垦率达50%,其中规模以上煤矿70%,小煤矿35%。

    五、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

    ㈠关键环节方面

    “十二五”在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小煤矿的整合、技改和加快大中型煤矿建设进度的同时,重点应抓好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建设,加速提高全省煤炭产业集中度。年产5000万吨和3000万吨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十二五”末要实现产业链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初步建成跨地域、跨行业,煤、电、化、运多元一体化能源企业。

    ㈡关键技术方面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安监总煤监〔2010〕152号)统一要求,全省煤矿在2013年6月底前要全部完成“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十二五”还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重点是煤矿安全隐患治理和采煤技术攻关,力争在瓦斯治理和采掘机械化方面取得突破,即在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的治理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采掘机械化装备水平。

    六、主要保障措施

    ㈠对不利资源条件的应对措施

    1、加强高瓦斯及其治理措施的研究。

    2、提高采掘机械化装备水平。

    3、加大高硫煤的开采和利用研究。

    4、加快煤炭运输通道建设。

    ㈡重点抓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着力抓好煤炭结构调整

    1、继续深化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

    2、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为主线,加快大中型现代化煤矿建设。

    3、培育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㈢综合治理,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1、大力推进小型煤矿技术改造。

    2、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3、继续加大安全投入。

    4、强化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素质。

    5、推动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6、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管理。

    ㈣落实和完善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措施

    煤炭开发和利用项目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和主体工程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开采沉陷区治理;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通过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来实现节能减排。

    ㈤推进洁净煤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建设煤炭循环经济体系示范工程

    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建设资源生产率高、污染率低的清洁生产企业,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组织建设煤炭循环经济体系示范工程。大力开发选煤和配煤技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煤层气抽采利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稳步实施新型煤化工项目。

    ㈥加强煤炭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和保护节约并重

    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力度,提高地质勘探精度和质量,加大资源勘查资金支持力度,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理顺矿业权管理与煤炭发展规划的衔接和配合关系;对盘江、水城矿区优质炼焦用煤及织纳、黔北矿区低硫、低灰的优质无烟煤等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采;加强矿区内规划勘查区及矿区周边的地质勘查,为矿区的发展和接续寻找新的资源,加快老矿井深部的勘探,为矿井的生产接替提供可靠的煤炭资源。

    ㈦依靠科技进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各类技术中心的优势,通过对共性、关键性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在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瓦斯灾害治理、水害防治、薄煤层开采、井巷支护及小型煤矿采煤机械化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大力发展综采综掘,推广新型采煤工艺和支护技术,发展自动控制、集中控制选煤技术和装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整合科技资源,创立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要加强直接对煤矿一线服务的工人和初中(技术员、中专生)级人员的培训工作。

    ㈧把改善民生做为煤炭工业和谐发展的要务

    不断提高煤矿员工收入,切实提高煤矿一线职工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抓紧棚户区改造,改善住房条件;改善矿区环境,提升矿区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尽可能的减少工人劳动强度,全面改善矿井安全质量面貌,为职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加强煤矿职业健康卫生监管,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行业平等的社会氛围和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工作和生活环境,让煤矿职工真正实现体面劳动。

    ㈨采取适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1、争取国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