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但由于政策和技术瓶颈,自主研发实力不强,国内市场也远未形成。
在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太阳能发电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9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的2007世界太阳能大会暨展览会,无疑是太阳能投资热潮的一个缩影。其中,包括70余家中国企业在内,共有近百家企业参展,创下历届太阳能大会之最。国际太阳能学会主席托本爱思本森(Torben Esbensen)对《财经》记者说:“从这个盛大的展会就可以看出,中国已经成为太阳能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6年,全球250万千瓦的太阳能电池产量中,中国占到37万千瓦。中国也由此超过美国,成为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在中国从事太阳能电力的企业中,涌现出了多位亿万富豪。自2005年12月以来,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南京中电光伏等企业相继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或纳斯达克上市。尚德创始人施正荣的股份市值已经超过20亿美元。
不过,这些骄人业绩的背后存在着诸多隐忧。
有产业无市场
在此次世界太阳能大会上,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CREIA)与绿色和平、欧洲光伏产业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了《2007中国光伏发展报告》。
“光伏”是业界对太阳能发电的称谓——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可以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太阳能光伏具有降低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等优势。
这份由CREIA秘书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等专家执笔的报告指出,近几年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崛起,但产品绝大部分出口到国外市场。
为了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德国、西班牙、日本等许多国家纷纷鼓励发展包括太阳能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最近五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40%。迅速增长的国际市场拉动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有人戏称,尚德等太阳能电力企业其实是在“发洋财”。
这个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肇因于中国光伏产业的政策制约。
在中国国内,光伏发电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农村电气化和离网型光伏产品。由于电力部门尚未正式接受光伏发电上网,并网型的光伏市场没有真正启动。截止到2006年,中国国内光伏发电累计装机仅为8万千瓦。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告诉《财经》记者:“与几亿千瓦的火电相比,8万千瓦简直是九牛一毛。”
无锡尚德副总经理解晓南的看法在中国光伏产业界很具有代表性:“由于政策问题,国内市场不能很快启动,我们非常着急。”
“从长远看,国内市场缺失可能限制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国内光伏产业已经做好准备,在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投资,但必须有稳定的政策保证这些投资可以获得相应回报。”CREIA秘书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要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光伏的竞争力,必须建立和刺激国内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