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2007 -- 中国与印度探索》简介 中国和印度是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能源市场。赢得众多奖项的世界能源展望将在其2007年版聚焦中印能源发展趋势。中印的能源需求会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他们的需求会怎样得到满足?中印的能源抉择对世界其他国家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更新后的全球能源情景体现了《世界能源展望》中长期能源预测使用最新的数据。《世界能源展望2007》演示了3个到2030年的主要能源情景: |
|
-参考情景显示现有政策下的激增的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的排放 本书深度调研了中国与印度的煤炭利用、核能、可再生能源、能效改进的角色及城市和农村能源贫困的前景。本书受益于与中国和印度的政府组织和私人单位以及主要相关的国际组织的密切合作。 访问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2007》编写组网站 |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经济和国际能源市场新崛起的巨人。中国和印度的能源发展,以其纯规模及在国际化石燃料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在转变全球的能源体系。同样的,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对这两个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过去几年中,中国和印度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超过了其它大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极大地推动了它们的能源需求,而且其能源进口在能源需求中的比重也随之增长。纵观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势头,它们的能源需求有望保持强劲增长。随着中国和印度国民富裕程度的提高,其在办公楼和工厂中消费的能源就会更多,同时购置的家电和轿车数量也会增加。这些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当然,这也是需要世界其它国家给予包容和支持的合理的和强烈的愿望。
然而,全球能源需求不加抑制的增长对中国、印度、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的影响足以令人警醒。假如照我们“参考情景(Reference Scenario)”所依据的假设那样,世界各国政府继续奉行目前的政策,与目前能源消费量相比,2030年的世界能源需求将增长远超过50%。在参考情景的能源需求增长中,中国和印度合起来占45%。从全球范围来看,化石燃料仍将在能源构成中居主导地位。这些趋势导致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持续增长,并且使能源消费国更加依赖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其中大部分进口来自于中东和俄罗斯。这两种发展趋势将使人们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更加关注。
所有国家都面临的挑战是,在不削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采取行动过渡到一个更为安全、低碳的能源体系。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这个挑战在中国和印度显得更为棘手,同时也格外重要。要把整个世界引导到更为可持续的能源道路上,必须要靠所有政府强有力、及时的和共同的政策举措。迄今为止,这在大多数国家还只是说的多、做的少。如同我们在“可选择政策情景(Alternative Policy Scenario)”中假设的那样,如果世界各国政府目前正在考虑的所有政策都能付诸实施的话,那么全球的能源需求和相关的排放量就会大幅削减。显而易见,在近期提高能效的措施是抑制能源需求和排放增长最低成本、最快捷的手段。但即使在这一情景中,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比目前的水平高出25%。为了更大程度降低排放量,当前必须采取及时的政策措施并且实施规模空前的技术改造。
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的预测可能基于对这两个巨人经济增长情况较为保守的假设。这两个情景设想预测期内的国民产出会逐步明显放慢。高经济增长情景(High Growth Scenario)假设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年均增长率比参考情景高出1.5个百分点,但比近期的实际增长率低。2030年中国和印度能源需求之和将比参考情景中2030年的需求量高出21%,而全球的能源需求将高出6%。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政府实施抑制化石能源需求增长和相关的减排政策(如在可选择政策情景中考虑的那些政策)便显得更加紧迫。
现在至2030年, 世界所面临的化石能源前景
根据参考情景中的预测,全球2005年到2030年间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增加55%,年均增长率为1.8%。能源需求将达到177亿吨油当量*,而2005年为114亿吨油当量。化石燃料仍将是一次能源的主要来源,在2005年到2030年的能源需求增长总量中占到84%。石油仍是最重要的单种燃料,尽管它在全球需求中的比重从35%降到了32%。2030年的全球石油需求量将达到1.16亿桶/日,比2006年多出3200万桶/日(增长了37%)。从绝对数量上看,煤炭需求量增幅最大,与近年来的飞速增长保持一致。在2005年到2030年间煤炭需求量将上升73%,其在能源总需求中的比例也将从25%提高到28%。煤炭用量增长大多来源于中国和印度。天然气的比例适度的增加,从21%上升到22%。电力用量将翻一番,它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从17%上升到22%。预计要满足全球对能源的需求,大概需要在能源供应基础设施方面投入22万亿美元的资金,筹措所有的投资资金将具有挑战性。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人口增长最快,在参考情景中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量的74%。仅中国和印度就占全球增长量的45%。OECD国家占五分之一,转型经济国家占其余的6%。总的来看,到了201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占47%,在2030年占一半以上,而目前仅为41%。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所有一次能源(非水利可再生能源除外)需求中所占的比重将增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量约有一半用于发电,另外有五分之一用于满足交通运输需求,其中大部分是基于石油的燃料。
据估计,世界石油资源足以满足到2030年预计的需求增长,而产量将更加集中在欧佩克(OPEC)国家——假定必要的投资能够到位的话。根据参考情景中的预测,它们在常规原油、天然气凝析液(natural gas liquids, NGL)和非常规石油(主要是气转液,gas-to-liquids)方面的总产量将从2006年的3600万桶/日上升到2015年的4600万桶/日以及2030年的6100万桶/日。因此,欧佩克国家在全球石油供应中所占的份额将从目前的42%上升到预测期结束时的52%。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到2030年将仅有缓慢增长,并且大多数增长量来自于非常规能源(主要是加拿大油砂),因为非欧佩克国家的常规产量到2010年代中期将稳定在大约4700万桶/日的水平。这些预测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到2015年,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原油进口的平均价从最近超过75美元/桶的高度降至60美元/桶(以2006年美元计算),然后缓慢回升,到2030年达到62美元/桶(或108美元/桶,名义价)。虽然在接下来的五年中有望通过新开发的项目来增加石油产能,但它们是否足以弥补现有油田产量的下降以及跟上预测的需求增长还是非常不确定的事情。从现在到2015年这段时间内,无法排除石油供应侧出现缺口的可能性,这可能使油价突然攀升。
煤炭的重要作用又得以发挥,主要是由中国和印度电力行业强劲的需求所推动的,与过去《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Outlook)中预测的情况明显不同。较高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使得煤炭成为一种更具竞争力的基荷发电燃料。根据参考情景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和印度拉动的煤炭增长占全球增长量的五分之四以上,这两个国家目前的煤炭消费量已占全球的45%。OECD国家的煤炭用量增长缓慢,增长量大多数来自于美国。所有地区的煤炭消费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对燃料价格、政府关于燃料多元化、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的政策以及清洁煤技术在发电中的发展情况。随着更高能效的发电技术的广泛采用,单位千瓦时(kWh)发电量所需的煤炭量有望减少。但这又会助长煤炭相对于其它燃料的吸引力,而导致更高的煤炭需求。
在可选择政策情景中,全球在2005年到2030年期间的一次能源总需求每年将增长1.3%,这比参考情景中的预测值低0.5个百分点。2030年的全球石油需求每天将减少1400万桶,这相当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目前的总产量。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从百分比上看,煤炭用量的下降幅度是所有能源品种中最大的。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20年代趋于稳定,2030年的排放量将比参考情景中的预测值低19%。与参考情景相比,在高经济增长情景中,中国和印度没有任何政策变化,其较快的经济增长将推动能源需求。更加强劲的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造成的刺激,足以抵消伴随更大需求而来的较高国际能源价格所产生的抑制能源需求的作用。2030年全球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增加6%(跟参考情景中2030年的预测值相比)。一些地区的能源需求会较高,而另一些则会较低。
中国在世界能源需求中的比重将继续扩大
中国的能源需求将继续增长以助推其经济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其能源需求的增长率以及这些需求将如何得到满足还远无法确定,因为它们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全球的经济和能源政策的整体情况。根据参考情景的预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在国际能源署的能源统计平衡表中,生物质能亦被列入一次能源需求。生物质能的基础数据由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而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一次能源需求没有包括传统生物质能。)将翻一番多,2005年为17.42亿吨油当量,而2030年为38.19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3.2%。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2010年之后不久,中国将会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2005年,美国的能源需求比中国高出三分之一以上。在到2015年这段时间内,中国的能源需求每年将增长5.1%,这主要是由持续蓬勃发展的重工业所推动的。从更长期来看,随着经济走向成熟,生产结构逐步转向能耗较低的领域,以及引进更高能效的技术,能源需求会放慢。2005年到2030年,交通运输业的石油需求会将近翻两番,占到中国石油需求总增长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车辆数量将增加六倍,达到近2.7亿辆。到2015年前后,中国的新车销量将超过美国。然而2006年出台的燃料经济性法规缓和了石油需求的增长。收入的增加使住房、家电以及对供热和供冷的需求有了强劲增长。化石燃料用量的增加将加重二氧化碳排放和当地空气污染状况,尤其是在预测期间的初期。例如,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将从2005年的2600万吨增加到2030年的3000万吨。
中国的能源资源(尤其是煤炭)非常丰富,但不足以满足其所有能源需求的增长。中国90%以上的煤炭资源都位于内陆省份,但最大的需求增长预计会来自于沿海地区。这将增加国内煤炭的运输压力,而使沿海省份从海外进口煤炭更具有竞争力。中国在2007年上半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在参考情景中,2030年中国的煤炭净进口量占到其煤炭总需求的3%,占全球煤炭贸易的7%。在2010年代初期,中国的常规石油产量估计会达到390万桶/日的高峰,随后开始下降。因此,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将从2006年的350万桶/日增长到2030年的1310万桶/日,而净进口在总需求中的比例将从50%上升到80%。天然气进口也将快速增长,因为预测期内的产量增长滞后于需求增长。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需要再增加13亿千瓦以上,这比美国目前的总装机容量还要多。发电燃料仍将以煤为主。2006年至2030期间,中国预计在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方面累计投资3.7万亿美元(以2006年美元计算),其中四分之三将投入电力行业。
中国正在做出重大努力以应对导致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根源及其影响,但仍需要力度更大的举措。为了迎接当前和未来的挑战,中国正在寻求完善能源政策、加强监管和进一步改革体制的方法。在可选择政策情景中,中国政府当前正在考虑的一系列政策,可能会使其一次能源用量到2030年时比参考情景减少15%。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当地空气污染的下降幅度会更大。但在可选择政策情景中,2005年到2030年的能源需求仍将增长近90%。在节省的能源中,整个能源链的能效提高以及燃料转换将占到60%。比如,旨在提高车辆燃油效率的政策会大幅度节省油基燃料(oil-based fuels)。所有其它节能都归于经济结构的转变。对煤炭和石油的需求将大幅度降低。相对而言,对其它燃料——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将增加。在这个情景中,中国政府2005年至2010年期间将能耗强度(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很快就能实现。情景里分析的大多数措施的投资回收期非常短。除此之外,在能效更高的家用电器上花费每一美元便可以在供应侧节省投资3.50美元。中国努力提高机动车辆和家电能效的工作也有助于世界其它地区能效的改进,因为中国是这些产品的净出口国。如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中假设的增长速度更快,那么这些政策将更显得至关重要。高经济增长情景中预测的203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要比参考情景中的预测值高出23%,仅煤炭用量就高出21%。
印度的能源用量同样定位于快速增长
快速的经济扩张仍将继续推动印度的能源需求,从而增加印度在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在参考情景中,印度到2030年的一次能源需求增加一倍多,年均增长率达到3.6%。煤炭仍将是印度最重要的燃料,2005至2030年期间,煤炭消费增加近两倍。鉴于工业部门、民用和商业建筑用电需求的急剧增长,发电增长量占了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的相当份额。而且大部分新增的发电装机机组都需要用煤炭做燃料。在终端用能行业中,交通运输业的能源需求增长最快。因为经济活动的增多和家庭收入的提高,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民用能源需求的增长要慢得多,大都由于弃用能效非常低的传统生物质能而改用现代燃料的原因。2005年,利用生物质能烹饪和采暖的印度人口为6.68亿。2030年将减少到4.7亿,而能够用上电的人口将从 62%上升到 96%。
从现在到2030年,印度大部分增加的能源需求只能靠进口。鉴于钢铁行业对煤炭质量的要求和发电厂多位于港口附近而远离矿山的经济原因,印度肯定会继续依靠煤炭进口。在参考情景中,硬煤进口量预计要增加将近六倍,它们在印度煤炭总需求中执行摘要的比重将由2005年的12%上升到2030年的28%。石油净进口量也将稳步增长到2030年的6百万桶/日,因为其本土探明的储量很少。在2025年之前,印度将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净进口国。但如果所需的投资能够到位的话,印度作为成品油主要出口国的重要性也将增强。虽然最近新发现的天然气资源有望提高天然气产量,但预计在2020年到2030年间会达到高峰,随后将下降。因此,印度天然气需求的增长要靠进口来满足,并且完全以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的形式出现。2005年到2030年之间,发电装机容量(大都为燃煤发电)将增加两倍以上。所增加的总容量超过4亿千瓦,这相当于目前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容量之和。为了满足参考情景中的需求,印度在2006至2030年期间需要在能源基础设施上投资1.25万亿美元左右,其中四分之三将投入电力行业。及时地引进电力投资对维持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印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印度政府目前正在考虑的力度更大的政策可能会实现大幅度的节能。可选择政策情景预测2030年印度的一次能源需求量会比参考情景的预测值低17%。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百分比来看,节约煤炭量(主要来自于发电)最大。这要归功于电力需求的较低增长、较高的发电能效以及电力和工业部门中的燃料转换。因此,2030年的煤炭进口量将是参考情景中预测数量的一半稍多。2030年每天的石油进口量将比参考情景中的低110万桶,但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仍然高达90%。较低的化石燃料消费导致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7%,很大程度上都源于需求侧和供应侧能效的提高。电力和交通运输部门较低的能源需求还有助于减少排放量和当地空气污染:与参考情景相比,到203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将降低27%,氮氧化物(NOx)将降低23%。高经济增长情景中的情况则明显不同:一次能源需求比参考情景中的高出16%,主要是煤炭和石油需求方面与参考情景中的区别。虽然较快的经济增长有助于缓解能源贫困(energy poverty)现象,但却导致了更多的能源进口、当地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在经济上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的增长
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推动全球的能源需求,但同时也为全球其它地区的经济带来了重大好处。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为其它国家对中印的出口创造了机会,同时也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并且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的进口产品和服务。但是中国和印度持续增长的出口也增加了对其它国家的竞争压力,从而导致结构调整,对出口行业具有竞争性的国家更是如此。原材料商品需求的上升可能推动国际原材料商品(包括能源)价格的上扬,当供应侧投资受约束时,就更是如此。
如果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参考情景中假设的速度更快,最大受益者将是原材料商品出口国。与参考情景相比,在高经济增长情景中,2030年中东、俄罗斯和其它能源出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呈现显著的净增长。其它亚洲发展中国家、美国、欧盟和经合组织环太平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略微放慢,这主要因为较高的原材料商品进口成本。假定大国没有政策上的变化,2030年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原油进口平均价格将上升到87美元/桶(以2006年美元计算),这比参考情景中的原油进口平均价格高出40%。总的来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3%,而参考情景中的增长率为3.6%。
中国和印度经济的结构变化将影响它们与世界其它国家及地区的贸易,包括它们的能源进口需求。轻工业和服务业有望在推动两个国家更长期的经济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所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将对维持全球经济增长步伐和纠正当前的不平衡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逐渐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为全球带来的正面影响。相形之下,更快地在全球实施旨在节能和减排的能源和环境政策,如在可选择政策情景中提到的那些政策,将会减轻国际原材料商品市场的压力,并且降低所有国家的燃料进口成本,从而为世界各国带来显著的净效益。如果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全球经济更迅速的发展,还可能为新兴清洁能源技术,诸如第二代生物燃料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储存(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术的更快开发和利用铺平道路。
世界各国需要着手应对世界能源安全的威胁
全球能源需求的攀升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了现实的、日益严重的威胁。在本《展望》介绍的所有三个情景中,石油和天然气需求以及所有消费国对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依赖都呈现增长态势。在参考情景中,中国和印度的石油进口量之和将剧增,从2006年的540万桶/日增长到2030年的1910万桶/日,这比日本和美国当前进口量之和还要多。确保可靠的能源供应及其价格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预测期内,地区间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将快速增长,每个消费地区的本地产量和需求之间的缺口将越来越大。石油贸易量将从2006年的4100万桶/日增长到2015年的5100万桶/日,而到2030年将增长到6500万桶/日。中东、转型经济国家、非洲和拉丁美洲将出口更多的石油。所有其它地区,包括中国和印度,必须进口更多的石油。随着成品油出口炼制能力的提高,成品油在石油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有望增加,并且主要来自中东和印度的炼油厂。
能源消费国越来越依赖从少数几个能源生产国进口石油和天然气,这预示着短期内的能源安全风险将加大。与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保证不间断的能源供应相比,任何国家增加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并不一定意味着可靠的能源供应将下降。诚然,所增加的贸易量可以为所有相关方带来互惠的经济利益,然而,它也可能增加所有消费国的短期能源安全风险,因为区域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减少了,而对脆弱的供应通道的依赖性在逐渐增加。许多额外的石油进口很有可能来自中东(过去大多数供应中断发生在这里),经由脆弱的海上通道才能转运到东、西方市场。供给中断对国际油价的潜在影响也可能增加:石油需求对其价格变化的敏感度降低,因为交通运输业的需求在全球石油总消费中的比重正在逐渐上升,而相对于其它能源服务而言,交通运输业比较缺乏价格弹性。
能源安全更长期的风险也在增加。在全球能源需求较强劲的情况下,如果供应侧的投资没有相应增长,或者没有通过更有力的政策举措来抑制所有国家的需求增长,那么所有地区在中期到长期都将面临较高能源价格。随着全球剩余的石油储量越来越集中在一小部分国家中,主要是中东的欧佩克成员国和俄罗斯,它们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将增强,所需的产能投资速度因此可能面临不确定性。在所有情景中,尤其在参考情景和高经济增长情景中,欧佩克成员国的全球市场份额都将增加。对这些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增加得越大,它们就越有可能寻求从出口中获取更高经济收益,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通过延迟投资和限制产量来维持较高价格。较高的价格尤其会为那些仍然寻求通过补贴来保护其消费者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繁重的负担。
中国和印度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贸易,更凸显出两国参与增强全球能源安全共同努力方面的重要性。并且,中国和印度如何应对其越来越大的能源安全威胁,将影响到世界其它地区。两个国家都正在采取行动。它们避免或处理供应危机的对策越有效,其它能源消费国(包括大多数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受益也将越来越多,反之亦然。除此之外,许多增强能源安全的政策也可以直接用来支持解决环境危害(由于能源生产及使用所引起)的政策。能源结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来源以及供应通道的多元化,再加上较为完善的应急准备机制,尤其是建立应急储备和协调反应机制,将是保护其能源安全所必需的。中国和印度逐渐意识到,购置海外石油资产并不能对它们防止受到能源供应危机的影响起多大作用。与所有能源消费国一样,中国和印度的石油安全越来越取决于一个机制健全的国际石油市场。
化石燃料消费的过热增长将加快气候变化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大都来源于化石能源的燃烧,是造成全球温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在预测期内,化石燃料消费量的增长将使全球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增加。在参考情景中,2005年到2030年的全球排放量将上升57%。在全球增加的排放量中,美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占增排量的三分之二。中国将占增排量的最大份额,它在2007年赶上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排放国。印度将在2015年左右成为第三大排放国。但在参考情景中,2030年中国的人均排放量只有美国的40%,并且也仅为整个OECD人均排放量的三分之二。印度的人均排放量比OECD人均排放量低得多,尽管印度的人均排放量几乎比其它任何地区都要增长得快。
如果要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严重干扰气候体系的水平,则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可选择政策情景显示,世界各国政府当前正在考虑的措施可以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使全球排放量趋于稳定,并且在2030年,其排放水平较之参考情景中的水平会降低19%。OECD在2015年达到排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但全球排放量仍将比2005年高27%。假设在2030之后排放量继续降低,可选择政策情景的预测与将大气中二氧化碳当量浓度长期稳定在550ppm左右的目标是一致的。依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准确估计,与这个浓度相对应的平均温度比工业革命前的温度高3ºC左右。为了将全球温度的平均升高值限制在最大2.4ºC(任何IPCC情景中的最低增长量)的范围内,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需要稳定在450ppm左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迟需要在2015年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到2050年的水平将比2000年的低50%到85%。我们估计,这将需要在2030年把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到23吉吨* (Gt)左右(注:1吉吨(Gt)等于10亿吨。), 比参考情景中少19吉吨(Gt),比可选择政策情景中少11吉吨(Gt)。在“450稳定情景”(一个描述如何获取上述成果的构想)中,全球排放量将在2012年达到高峰,即30吉吨(Gt)左右。减排取决于提高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业化石燃料使用的能效;改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在发电和工业中广泛采用CCS技术。要使上述例证变成现实,所有国家需要出台格外迅速、有力的政策举措,并且实现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而这些势必带来相当大的成本。
政府举措应侧重于抑制燃煤发电站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因为这是近年来全球排放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提高能效和节能应该在抑制电力需求激增和减少发电原料消费量方面扮演主要角色。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可能对减排起到重要作用。清洁煤炭技术(特别是CCS)是最有希望实现长期减排的途径之一,尤其在中国、印度和美国这三个煤炭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如果CCS技术可以进行大规模示范并且存在足够优惠的投资条件的话,那么它将可以化解长期持续使用煤炭和需要减排之间的矛盾。
需要通过采取共同行动来应对全球能源挑战
中国和印度崛起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世界各国都需要采取果断、及时的行动来抑制能源需求过热的增长,这一点愈发显得更为重要。全球主要缺少的不是自然资源也不是资金,而是时间。目前正注入到能源供应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会锁定某种技术,一用就是几十年,在发电行业中尤其如此。接下来的10年至关重要,因为能源供应基础设施的扩张速度将特别快。中国和印度遇到的能源挑战也是整个世界面临的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没有哪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可以在其它国家的能源供应面临风险时会确信自己的能源供应是安全的。没有所有主要能源消费国的参与及贡献,就不可能有一个有效解决气候变化威胁的长期方案。国际能源署成员国采用并全面实施关于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政策是至关重要的,但这还远远不够。
许多旨在缓解能源不安全的政策同时也有助于减缓当地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反之亦然。正如可选择政策情景所介绍的那样,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政策还会通过降低能源成本而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堪称是一个“三赢”的结果。为此必须要有一个相互协调的政策制定方法。致力于解决能源安全和气候问题的适当政策组合取决于成本和效益的平衡,这在各个国家是不同的。我们无法轻易放弃任何一种能使全球能源体系迈上更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可选方案。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与基于市场的手段有关,包括那些给二氧化碳排放量明码标价的做法。此外还需要有标准和强制性要求之类的监管措施,以及政府对新技术的长期研究、开发和示范的支持。在中国和印度,解决当地空气污染的紧迫需求无疑会继续为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进一步努力提供主要依据。
加强双方政策合作将给国际能源署成员国以及中国和印度带来潜在的巨大益处。国际能源署成员国很早就认识到同中国和印度进行合作的益处,这体现在通过国际能源署以及其它多边和双边协定,稳步拓宽合作领域的范围。随着中国和印度同国际能源署之间建立起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合作的领域需要得到进一步扩展。在国际能源署同中国和印度的合作中,增强石油危机的应对能力和开发更清洁、更高效的技术(尤其在煤炭方面)依然是要优先考虑的事。国际能源署成员国和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合作已经促进了新技术的采用,这种发展在长期将带来巨大回报。为了促进和鼓励这些技术在中国、印度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融资,还需要加强相关的机制。鉴于全球所面临的巨大能源挑战,在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方面投入的公共和私人资金需要大幅度增加,而当前这类资金还远低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达到的水平。支持研究工作的财务负担大部分仍将继续落在国际能源署成员国肩上。
(内容引自:《世界能源展望 2007》)
访问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2007》编写组网站
相关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 2007》文档下载:
免费下载《 世界能源展望2007》 中文执行摘要
免费下载《 世界能源展望2007》目录
《世界能源展望 2007》新闻稿
免费下载 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 年刊系列
《世界能源展望 2001 : 评估现有世界能源供应量是否能够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增长》
《世界能源展望 2002》
《世界能源展望 2003: 世界能源投资展望》
《世界能源展望 2004》
《世界能源展望 2005: 中东及北非探索》
《世界能源展望 2006》
《世界能源展望 2007: 中国与印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