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最有效
11月26日,全球性保护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气候变化解决方案——WWF 2050展望》中文版报告。报告指出,遏制气候变化的主动权仍然在人类自己手中,但前提是世界各国在未来五年内必须根据国情“六管齐下”采取行动。而在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份报告由WWF的全球能源课题组完成的,集中了100多位专家的智慧,提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六种途径包括:打破能源服务和一次能源生产之间的关联;停止森林的砍伐;加快发展低排放技术;开发可塑性的燃料、能源储存和新型基础设施;使用低碳天然气替代高碳煤的使用;碳捕获及封存技术。这六种方式的组合使用,能够在满足全球在2050年能源需求翻一番的同时,不对全球气候造成威胁。
由于人口众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2006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高达24.56亿吨标准煤。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相当于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而GDP能源强度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在节能、提高能效方面,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力。
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在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对节能减排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条件。“这个目标实现预计将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大致相当于2004年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WWF(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主任陈冬梅表示:“而节能和提高能效对于减少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首选措施。”
此外,中国是水电生产大国 ,还有着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全国可利用潜力高达54万亿瓦,居世界前列),而且这些能源相对而言有着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等特点。因此,大力开发和利用这些新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的比例,应成为满足中国未来能源的重要举措。
报告提出的其他解决方案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譬如,中国的能源供应75%来自于煤,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及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前景。如能解决技术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可行性,将会对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起到重要作用。
报告中还强调,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需要的三种推动力:紧迫性,全球协力和领导力。WWF(中国)首席代表欧达梦说:“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是各国政府都不能再拖延的事情。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该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同心协力,来达成一致的目标。”
“我们希望报告能对即将召开的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希望各国积极开展磋商,取得遏制气候变化的实质性成果。” 欧达梦说。
背景信息:
《气候变化解决方案——WWF 2050展望》报告中提出,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的同时不破坏全球气候的六种解决途径包括:
打破能源服务和一次能源生产之间的关联
能源效率具有优先权,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往往有非常低效率的资本储备。模型显示,到2020-2025,能源效率的提高可以在稳定的一次能源生产净量范围内满足增长的能源服务需求。到2050年,每年降低预期能源需求的39%,减少二氧化碳94亿吨。
停止森林的损失
停止森林砍伐和退化,尤其是热带雨林。这一解决途径是所有积极的气候-能源方案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方式来防止森林面积的流失,那么这里提出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成功机率将从超过90%骤降到35%。
加快发展低排放技术
同时探求发展各种技术的是至关重要的,比如风能,水力,太阳能光伏和光热,以及生物能。但这些技术的开发要在一套环境和社会约束条件下进行以确保其可持续性。到2050年,这些技术可以满足能效提高后能源需求的70%,避免每年102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开发灵活的燃料,能源储存和新型基础设施
如果不能解决间歇性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的大规模储存并转化成可运输的燃料,以满足工业热需求,要大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无法实现的。能满足这些需求的新型燃料。如氢能,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来满足生产和储运的要求。
使用低碳天然气替代高碳煤的使用
天然气作为“过渡燃料”为避免长期局限在新建煤电发电站的局面提供了重要机会。在其他能源资源和技术由小到大,逐步从小规模向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天然气可以作为近期内有效降低碳排放的燃料来使用。
碳捕捉及封存技术
模型显示,为了确保碳排放不超标,关键一点是化石燃料电厂尽快配备碳捕捉及封存的技术和设备,到2050年前应全部配备。这对于新建电站的计划和选址具有重要影响,因为把二氧化碳运输到遥远的储存点储存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总体来说,到2050年带CCS的化石燃料电厂在整个能源供应中的比例约为26%,可以减少约38亿吨碳/年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