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作为最主要的一种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80%以上)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与能源的生产与利用密切相关。200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油、气、水电的比重分别为68.7%、21.2%、2.8%、7.3%。估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1亿吨,其中约50%来自能源加工转换部门(主要是电力),约35%来自终端工业部门,约15%%来自农业、交通、服务业与居民生活。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有如下三个特点:排放总量大。200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8%,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2005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9吨,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4.2吨,不到OECD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11吨)的2/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
200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约2.7kg/美元(以2000年价不变价计),是世界平均水平3.5倍,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6倍。这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1)汇率比价的不确定性。(2)高能耗强度的产业、行业与产品结构。在GDP构成中我国工业所占的比重高,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低,而且高耗能行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偏大,此外我国高技术、高增加值产品比重少。(3)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低。(4)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
因此,降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对策就应该分别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用天然气/煤层气替代煤、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并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是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对策。
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990—2005年间我国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率达4.1%,相当于节约和少用能源8亿多吨标准煤,减少1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虽然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在过去20多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我国在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工业部门以及交通运输、建筑等部门还有较大的节能潜力与减缓碳排放的潜力。
用天然气/煤层气替代煤。由于燃烧单位热值天然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煤炭低得多,而且天然气的转换与利用效率通常比煤炭的高,因此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可以取得减缓碳排放的显著效果。煤层气是一种与天然气相同的洁净的高热值的气体能源,在煤炭开发过程中回收煤层气并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洁净能源的供应,改善煤矿安全,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温室气体的排放。
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缓解化石能源的供应压力、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改善区域环境,也可以起到减缓碳排放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水电开发,并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包括大水电)已经达到1.66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
发展核能。核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已为世人所共识,它也是能对减少碳排放产生重大贡献的技术。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40GW,届时将相当减少约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的增加、城市化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今后几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内还将持续增长。但我国将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考虑上述大量的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改善区域环境、减轻社会压力相一致的碳减排对策与措施,在发展中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尽可能少的物质消耗和相应较低的碳排放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做出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