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削减、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2008年的中国,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后,民营企业在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和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的大背景下,正面临一个“经济严冬”期的考验。
就在许多企业苦苦寻找“过冬”之策时,杭州青山湖畔,民营企业华立集团半年会议的会场却谈笑风生。“在很多企业为生存而苦恼的时候,我们开会时集团内部各家企业还在互相比较谁赚的钱多,谁的现金流好。”集团副总裁赵江华说,“这得益于集团三年前就提出的‘过冬棉袄论’。”
准备好“过冬棉袄”
“过冬棉袄论”的提出者,是杭州华立集团掌门人汪力成。在2005年集团的半年度会议上,身为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的汪力成第一次抛出了民营企业“过冬棉袄论”。他警示说,虽然目前形势大好,但对大多数中国本土企业而言,“严冬”期早晚要来临,并要求大家对此未雨绸缪做准备。
当时恰逢宏观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企业经营蒸蒸日上,这一理念的提出并未引起企业中高层经理人的共鸣,甚至有少数经理人不以为然,认为有杞人忧天之嫌。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一警示在三年后开始应验。
“我当时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汪力成说,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他看到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虽然总量很大,但在整个国际价值链当中,始终处于低端、被动的地位,发展的层次非常低。”汪力成说,大多数行业开始处于“生产过剩”而引发的过度生产甚至于恶性竞争状态;同时,制造业正面临着上游资源和下游渠道越来越严重的“二头挤压”,盈利空间愈来愈小。
汪力成的“过冬棉袄论”提出的时候,恰逢中国加入WTO第4年。“国外跨国企业的‘大举入侵’使得国内市场进一步被瓜分,同时‘游戏规则’逐步改变。”汪力成挥着手用力比划,“国外的企业和资本纷纷来分享国内的蛋糕,而国外的蛋糕我们却没有能力分食到。”果不其然,随后几年,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绿色环保壁垒、反倾销壁垒、企业道德标准接踵而来。海外市场的进入门槛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汪力成认为,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蕴含着很多风险。比如,企业的负债率过高;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等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能源短缺问题初步显现;人民币汇率变动使得未来的中国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加……这一切让汪力成感觉到:制造过程的成本将逐年高企,企业未来发展危机重重。
判断一家企业是否优秀,并不在其企业发展鼎盛时期如何风光,而是当国家甚至全球的宏观经济一旦进入困难期或萧条期时,依然能够稳健发展!于是,汪力成给他的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DD未雨绸缪,准备好“过冬的棉袄”,冬天不来没有关系,但一定要确保寒冬来临之时,我们能够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