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我国天然气从以销定产到以产定销,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资源与市场成功对接——
过去3年,对国内天然气市场来说,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2004年是一个分界点。在此以前,天然气销路不畅,而现在,却成了抢手的“香饽饽”。从以销定产到以产定销,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天然气市场发生了巨变。
2004年之所以成为一个分界点,是因为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建成投产。这条跨越华夏大地自西向东蜿蜒八千里的“气龙”,把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输送到东部最发达地区,成功实现了资源与市场的对接。
三条管线改变市场格局
中国石油是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国内近80%的天然气都由其提供,90%以上的天然气管道由中国石油运营,目前已惠及全国25个省份约4亿老百姓。对天然气市场的巨变,了解最多、感受最深的可能莫过于中国石油的天然气销售人员,王泽厚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天然气与管道公司销售部门的一名负责人。对天然气市场变化,王泽厚有深入细致的观察。
他向记者讲述了陕京管线当年投产后的情况。由于北京用气量不够,前几年每年全市的用气量只有区区的几亿立方米,与管线的设计输送能力严重不符。管道长期“吃不饱”,不能正常运行,不仅没有经济效益可言,而且对管线的正常运行也不利。为缓解这种状况,就把陕京管线延伸到了北京周边的天津、河北等地。然而,仅仅几年时间,北京用气量翻跟头似的往上攀升,2005年超过了30亿立方米,2006年更是达到了38亿立方米的高峰。陕京线的气不够用了,于是才修建了陕京二线。
另一个典型就是西气东输。西气东输工程在开始论证的时候,甚至在建设过程中,许多人都担心下游市场开发,怕天然气卖不出去。可现在才投产3年时间,下游市场的发育已经完全超出了大家的预料,管道触角已伸向多个城市。西气东输的气不够用了,于是西气东输二线被提上议事日程。
西南地区是国内最早大规模使用天然气的地区。这与该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有关。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民用气,这里的老百姓一直享受着便宜实惠的“福气”。就在几年前,这里的天然气每立方米还只有四五毛钱。但是,忠武线修起来后,“川气出川”,把这里的天然气送到广阔的湖南、湖北地区后,西南的老百姓发现,这条天然气管线连着的不仅仅是外面的市场,还有外面的价格。随着出川天然气价格的一天天攀升,川内的价格也一天天水涨船高,以至于他们很难再享受到以前那么便宜的天然气了。
三条管线,三个典型,也是我国天然气市场发育的三个缩影,在管道延伸过程中,一切都在悄悄改变。
三大因素“催熟”燃气市场
以前天然气为什么卖不出去,而现在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王泽厚解释说,这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原来人们认知度没有那么高,没有认识到天然气的好处;二是市场开发有个过程,需要时间去培育和“启蒙”;三是原来管道系统不发达,运输不便制约了市场开发。
过去,天然气对许多人而言,还相当陌生。西气东输投产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天然气的好处。同煤气相比,天然气的热值要高许多,不仅得到了经济实惠,而且,天然气跟煤气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不会像煤气一样,价格波动幅度大,涨价频繁。许多城市管理者也意识到,建设环保型城市,就要使用清洁燃料,而天然气无疑是最佳选择。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种新鲜商品,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使用天然气做燃料,越来越多的城市要求把天然气管线接过去。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骨牌效应”。
国内天然气市场的迅猛发展,很大一部分是工业用气在抬升。越来越多的发电、化工、陶瓷、玻璃等现代企业管理者发现,天然气不仅是一种优质原料,也是一种优质的燃料。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一个烧制玻璃的企业,使用柴油的成本是使用天然气的两倍多,但是用天然气烧制出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价格是原来的两倍多。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培育。对任何商品而言,市场都需要开发和培育,更何况对人们认知程度不高的商品。过去几年,随着西气东输的建成投产,中国石油以及国内一些石油企业都在积极进行市场开发,积极宣传天然气的优点和好处。这对市场培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线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天然气跟石油不一样,对运输有严格的要求,管道几乎是天然气长距离运输唯一经济可靠的方式。天然气管道的风险比石油管道大得多,管道每延伸1公里,风险和责任就相应增加了一份。因此,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需要和中间的运输环节连接起来,这就有赖于管道运输系统的完善。过去的几年,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突飞猛进,短短几年间,就建了两万多公里管道,初步建成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几大管道干线,这是天然气销售的基础。试想,如果没有西气东输的4000公里干线管道,沿线城市即使有热情也只能望“气”兴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