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特别邀请了中国气候变化事物特别代表解振华帮助大家解读今天正式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以及阐明中国即将赴巴黎参加2015年气候大会(2015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的立场和主张。解振华在发布会强调,“十二五”规划中碳强度(carbon intensity,每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两项目标均已基本达成。
“十二五”规划要求碳强度到2015年底相较2010年下降17%。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已经完成目标值的92.9%,即累计下降15.8%,且同比下降了6.1%。
“十二五”规划还要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到2015年底达到11.4%。而现在,现在中国也完成了目标值的98.2% ,即比重达11.2%,相较2005年一年提高了4.4%。
发布会还宣布了另外几项重要成果:
1.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了21.88 亿立方米,超过承诺目标45.9%。
2. 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即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和深圳市)全部实现上线交易。
3. 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显著提升。
4. 中国政府今年6月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中国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行动”报告中,提出了中国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 目标、任务。
在稍后的答记者问中,解振华还提及了几个重要数据:
1. 中国近20多年来累计节能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绝对值大于52%)。
2. 2010至今,中国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25%。
3. 到2030年,碳强度争取在 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要增加45亿立方米。
此外,中外媒体记者还向解振华提出了几个关于巴黎气候大会、碳市场、电动汽车以及“一带一路”等热点问题。
中国日报:对于巴黎气候大会想要达成的2015的全球协议,有哪几点目标?
解振华: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要达成关于2020年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协议。我们希望能够达成一个有力度、有雄心,而且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议。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当中,应该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各国国情。
现在已经有160个国家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各国的自主贡献方案 (INDC)。同时,中国现在和所有的国家、国家集团都有畅通的沟通渠道。我们今年与美国、法国、印度、巴西和欧盟都发表了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这是我们为多边进程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
香港商业电视台记者:巴黎气候大会中重要的分歧是指什么?
解振华:各国的生态状况、基础设施、能力不同,在适应方面是多样化的。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之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金的资金支持。按照《公约》要求,发达国家应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现在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希望这些承诺或者是要求都应该得到落实,这是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这样,发展中国家按照《公约》的要求,在得到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的前提下才可以采取积极的行动。
中国过去三年一共拿出了4.1亿元人民币,为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节能、提高能效、新能源方面的支持。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 1000多名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了培训。中国在资金问题上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但这和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的责任和义务性质是不同的。
路透社:中国当前承诺的2030目标会不会再进行修改?
解振华:我们不会因为各种原因修改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充分论证了两年的基础之上确定的,应该说是科学的,作了充分准备的。但是,如果想再进一步提高目标,技术必须要创新。所以,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提供技术支持、技术转让是提高力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视台:如何从7个碳交易试点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碳交易市场?
解振华:现在,7个上线的碳市场交易价格都较稳定。我们要通过这个试点探索一个建立碳市场的机制。比如确定总量、配额如何分配、在交易之前如何核查交易量和排放量。争取在2017年全国的碳市场能够开始启动。
北京电视台记者:在推进新能源汽车方面目前存在的难点是什么?是否有一些新的措施?
解振华: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充电桩的问题还有待解决。城市交通、航空领域、航海领域都在搞节能提高能效。不光是技术措施,也有一些经济上的措施,所以交通领域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中国报道记者:中国与“一带一路”倡导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是否有一些合作的意向?
解振华:“一带一路”的合作将来要充分考虑到低碳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发展中国家预警预报的能力、减灾防灾的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绿色金融肯定会逐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