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耗资巨大,但却又关系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全休戚相关。故在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其也被不少人视为吞噬国帑的巨兽。
然而,航天产业所包罗的众多前沿技术,却也具有在制造业、民生领域发挥出巨大经济价值的潜力。这一点,美国曾经做到过,并带动其实现经济与科技的腾飞,对最终帮助美国取得冷战胜利功不可没。
“寇可为,我复亦为;寇可往,我复亦往。”
阿波罗计划
美国政府在冷战巅峰1961年启动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航天计划。其以将人类送上距离我们最近的外星球——月球为目标。从1961年至1972年,11年间总计有高达255亿美元的直接投入。而这笔钱在今天的价值,超过5000亿美元。
在整个计划推进的高峰时期,全美有超过两万家企业、二百多所大学和八十余家科研机构参与其中。其牵涉的总人数,超过30万规模。
自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登月器在月球登陆起,至1972年12月登陆月球的阿波罗17号为止,共有6艘登陆器与12名宇航员踏足月球。
登月计划的成功帮助美国一举夺取了冷战太空争霸的主动权,更是极大地激励了美国人民的国家自信。阿姆斯特朗踏足月面时那句“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更是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太空红利
来自于太空的红利不但鼓舞了美国的国民士气,更为重要的是,该计划促进了多个领域的技术进步。
阿波罗计划直接催生并壮大了如下产业: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无线通讯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后来,更是通过该计划取得的技术进步成果转向民用(4000余项高科技专利、技术被转为民用),带动了美国整个科技的发展与工业繁荣。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整个二次开发应用的效益已远远超过阿波罗计划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经济、社会效益。有分析称,IBM、惠普、微软、Sun、AT&T和高通等美国商业公司都是或多或少受此恩惠而发展起来的;而波音和通用电气等公司则直接受益于航天科技的发展;甚至羽绒服、旅游鞋技术也是来自“阿波罗”技术的民用化。现在美国领先于世界的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很大一部分来自对“阿波罗”工程技术的消化、优化和二次开发。
这些技术上的突破,既改善了普通美国人的生活,也造福了国家经济,促进了军事力量的壮大。毫不夸张地说,美国能取得冷战的胜利,阿波罗计划功不可没,对阿波罗计划成果的消化与吸收,其深远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中国航天成果转化前景广阔
从最初的仿制苏联P-1短程导弹,到长征5号重型火箭试射在即,自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已走过了整整60年。从无到有,由弱之强。今日中国航天已紧随美俄之后,挤入世界三强领域。
当前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全面工业升级时代的到来,这笔长达60年的投资,也逐渐进入回报周期。根据飞天众智数据中心资料,目前航天相关应用技术及服务产业,已经连续十年维持在百分之二十的增速以上。而今年前3个月,更是有加速递增的趋势。
此外,在目前国内航天企业中,也涌现出了一批驱动航天技术实现军民融合技术转化的典型。
位于陕西的航天四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主导完成的新材料飞机刹车盘,技术直接输出自航天碳纤维材料门类,相比传统的金属刹车盘可大幅度减重。而此前相关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所垄断。另外,在固体火箭技术应用领域,该院利用固体发动机核心技术,经过多年的研制,已形成了人工影响天气系统、汽车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固体氧气救生系统、煤矿开采及瓦斯抑爆等系列产品。
但是,从技术走向产品的路上,如何与需求乃至渠道对接,一直是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在后阿波罗时代,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缩写DARPA)的有效运作,曾经奠定了将太空技术送入工厂并走进千万美国家庭的基础。然而时过境迁,这种完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早已不适应当今的时代。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概念带动了网络技术平台的发展。时值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已从传统政府导向,逐步演变为需求驱动。在这一环境下,无论是需求方还是技术输出方,都需要做出顺应的改变。
在这里有一个正面的例子——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航天一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703所)通过与飞天众智中国制造科技服务平台的合作,已多次为有需求的企业完成点对点的技术服务。
飞天众智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不断整合航天多方技术资源,将各类复合材料技术引入汽车生产、化工等行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