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在装备制造领域纵深发展,还是横向延伸?继续只做设备供应商,还是进阶成为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上海电气酝酿了两年终于做出了这道选择题。紧接着,
上海之恒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之恒新能源”)在今年的1月8日诞生了。
在中国
风电产业发展史上,上海电气同业内几家龙头企业一道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从当初对欧洲技术的创造性借鉴和后期的创新性研发,再到华丽蜕变成为中国清洁能源装备及服务的领航者,他们为推进中国风电产业向前发展创造出了非凡价值。
打破边界,成立之恒新能源
拿上海电气来说,2006年成立风电设备公司,2015年以原有风电设备公司为核心组建风电集团,2019年成立风电集团下属子公司之恒新能源,其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恰好踩在时代共振的步点上。13年来,上海电气对准风电这个城墙口持续冲锋,实现了
风电场投资开发、整机制造、运维服务等业务全覆盖和技术升级,实现了风电企业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上海之恒新能源有限公司)
如今,上海电气风电集团的业务版图正在寻求打破边界。更接近市场端的风电场开发和EPC总包在风电集团业务体系中的地位,正前所未有的抬升起来。
近日,国际能源网/风电头条记者在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总部,约访了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副总裁、上海之恒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飙,他说:“之恒新能源成立时间并不算早,但就目前风电产业的发展形势来说,成立时间刚刚好”。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副总裁、上海之恒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飙)
时至今日,中国风电已经走过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市场竞争进入深水区。多轮政策的出台,也旨在继续推动补贴强度下降,按照最新政策给出的统一风电竞争配置权重,其中电价指标不低于40%,鼓励新项目进一步降低综合成本,推进平价进程。意味着企业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降低成本,才有可能拿到项目。
除此之外,张飙也很客观的分析了风电市场的变化情况,“两年前风电主机的价格突发性下降,从原有的4100~4300元/千瓦降至3200~3300元/千瓦,设备市场价格不断逼近收益底线,基于此,企业发展布局也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做出相应的调整”。
当竞价上网在风电市场全面铺开,中国风电企业不得不向“降本增效”迈进,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成为必然之势。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跨出了风电场开发和EPC总包业务的一步,其他主流风机设备厂商也在各自角力,积极进行优势布局。
背靠上海电气集团
在采访中,曾出任财务总监多年的张飙对“实际效益”的敏感度极高,正因如此,他说他现在只做两件事,一是抓资源,二是抓EPC,并且已经初见成效。“今年以来,我们与很多大型电力集团达成了深度战略合作协议”,张飙告诉记者。
之恒新能源之所以能够快速适应市场,满足业主需求,其背靠上海电气集团这个庞大的综合性装备制造集团的好处显而易见,无论是在资金还是资源方面都占尽优势。
据了解,之恒新能源注册资本15亿,全部是由上海电气集团出资支持,按照后期发展情况分3~4年完成全部投入。
除此之外,在应对令业内企业普遍头疼的“资源换产业”问题上,之恒新能源显得更为从容,“凭借上海电气集团的优势,我们跟地方政府对接时,不单单是在地方投资建一个工厂以此来换取资源,而是可以帮助地方完成城市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我们要做的是打好组合拳,做成能够促进城市整体升级发展的方案,这是我们与其他企业差异化的地方。”
目前,上海电气集团总市值达2000亿元,业务范围涉及火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备,以及高级机床、大型铸锻、三菱电梯、环保工程、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并有金融租赁、财务公司和保险经纪等。同时新能源业务现已成为了上海电气集团的核心业务之一。
再聚焦到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来说,其业务范围已经涵盖风机设计、技术咨询、制造、服务、风场开发、建设、工程总承包及运营服务等,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风电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采访当天,记者还亲眼见到了这家企业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自主研发设计的大数据平台“风云”系统。“这套系统的功能更强大、运行精度更高,为数字化风场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内蒙古阿巴嘎风场)
“依托上海电气集团的综合性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和资金运用能力,在风电产业链两端进行积极的延伸和发展,包括风场开发、策划,工程总承包、风功率预测以及项目后期的运维、大数据远程诊断、风电场改造及咨询服务等稳固根基,之恒新能源应运而生,且很快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张飙说。
眼下更强调效益与规模
随着风电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新的产业竞争方式和游戏规则正在形成。虽然“背景”深远,但之恒新能源还是感受到了来自市场方面的压力。张飙刚与我们面对面坐下来的时候,就坦言,“打理风电板块三年多来,人确实比较累”。
可能是多年来身上的财务特质还未弱化,也可能是随时都要承受无出其右的新命题与大压力,张飙特别知道自己带领下的之恒新能源要的是什么。“我追求的首先是公司效益,然后是规模”,张飙说的很直白。用他的话来说,首先得保证效益,让公司稳定运转,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继续实现规模上的提升,进而实现规模效益。
他分析,做项目开发和EPC业务与自己以前抓装备制造的打法完全不一样。“做装备制造可能更多的是需保证产品价格能迎合市场,把产品卖出去的同时赢得市场信任度,而现在则更关心的是,如何保障项目发电量最高,收益最大,且投资成本在合理范围内,以及项目中选用的所有产品我们都得进行把控等。”
好在随着风电市场的逐步成熟,市场已由粗放式的竞争进入到精细化运营阶段,业主已经不再盲目追求“低价”。在一定价格差内,业主更倾向于选择可靠性强的机组,以及品牌影响力强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当然在目前国内的商业环境下,除了对投资收益率的考虑外,还受到一些非市场因素影响,也会左右业主的选择。如此一来,对于之恒新能源这样既能满足质量要求,又能够提供综合服务的企业,将有更大的市场发挥空间。
经历了2016年和2017年的低谷期,此时风电产业正迎来新一波“小高潮”。“三北”地区逐步解禁、海上风电实现规模化发展、分散式风电逐渐兴起,整个风电市场正以一种更健康的方式向前发展推进。
根据多家机构的预测,2018-2020年,年新增风电装机都将不低于2000万千瓦。可以推算出,“十三五”的后半段,新增装机将突破5000万千瓦。在业内看来,“十三五”累计装机2.1亿千瓦的目标会被提前实现,已为定局。
张飙称,“就目前形势,陆上风电是之恒新能源目前的主攻方向,海上风电也将重点发展”,在这条充满诱惑但注定艰难的路上,之恒新能源能走多远,我们尚不可知。但其技术实力和团队实力正在大大增强,行业影响力也正在大大提升,目光也更多的转向了外部的变化和需求,所有的部署都正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综合内外多重环境因素,之恒新能源有一个看得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