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中和与“可再生能源+储能”
从2020年9月22日开始,中国的能源行业开始进入“碳中和热潮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让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行业为之一振。紧接着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中,“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将这股热潮推向了高潮。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15年发布的《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预测,至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从“参考情景”的46%上升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的85%以上,风电、太阳能发电成为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的支柱性技术。预计2050年,中国的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达到140GW、化学储能达到160GW。
国际能源署(IEA)2018年预测,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预计将占全球新增产能的一半以上的场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强劲扩张对灵活性(电力系统快速适应电力供应和需求变化的能力)的需求将增长约80%。预计到2030、2040年,中国规模化储能电站(除抽水蓄能外)将分别达到25GW、50GW。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的跨越式发展,必将对储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推动能源革命和清洁低碳发展,“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储能”已成为能源行业的共识,成为支撑可再生能源稳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和当务之急。
二、当前储能的困境
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储能产业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2018年7月,国内规模最大的电池储能电站项目——江苏镇江电网储能电站工程并网投运,拉开了电网侧储能的热潮。2019年5月,发改委正式印发《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电储能设施未被纳入输配电价,电网侧储能瞬间降至冰点。
而2020年由于风电光伏都面临着平价时代前的最后抢装,加上多个省份出台“可再生能源项目强制配套储能”的政策,电源侧储能成为今年最大的市场。
“储能的价值主要是调峰、调频等,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服务。但我们国家现在基本没有辅助服务市场,更不要说有辅助服务的价格了。所以储能现在就是有价值、没价格,”上述业内人士说,“收入都算不清楚,谁知道成本降低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价格或者说补贴并不能算是现在行业的核心痛点,能从国家层面给储能一个明确的规划或者市场定位。从电网侧储能到电源侧储能、用户侧储能,再到现在的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储能地位看起来上升了。但一旦谈到成本、付费,储能似乎又变成了一种负担。在储能企业看来,原因还是在于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定位不清晰,导致成本无法疏导。
一言敝之,当前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身分不清,没有对等的系统地位,何谈价值?
三、储能市场化的出路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加速进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助服务市场建设被视为储能市场定位及盈利的关键支撑。以近年在广东省辅助服务市场为例,调频费用最后只是在发电侧之间零和游戏,并没有传导到用户。
在2015年的电改9号文中,对于辅助服务是这样规定的:“建立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新机制。适应电网调峰、调频、调压和用户可中断负荷等辅助服务新要求,完善并网发电企业辅助服务考核新机制和补偿机制。根据电网可靠性和服务质量,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建立用户参与的服务分担共享机制。用户可以结合自身负荷特性,自愿选择与发电企业或电网企业签订保供电协议、可中断负荷协议等合同,约定各自的服务权利与义务,承担必要的辅助服务费用,或按照贡献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
当前,市场规则正在逐步开放储能参与市场的身份,相应的规则面向储能进行调整,辅助服务市场内各类服务和需求响应机制成为储能获取额外收益的来源。但整体来看,储能虽获得了参与市场的入场券,但其调度、交易、结算等机制还难与储能应用全面匹配,还需市场机制进行针对性细化调整。
推进储能市场机制建设的紧迫性凸显。推行可操作的“按效果付费”机制,以反映储能快速、灵活调节能力的价值;同步解决储能参与市场应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建立电力用户共同参与的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机制,适时将现有市场机制与现货市场试点建设紧密衔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长效发展机制;理清并疏导电价形成机制,扫清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障碍。
11月16日,2020年青海光伏竞价项目对储能系统采购进行公示。在标段1(65MW/130MWH)的中标候选企业中,比亚迪以1.06元/wh的价格刷新了今年的投标单价新低。2020年初的时候,加上施工工程的成本,系统报价差不多在2.5元/wh以内。一年之内,储能的成本价格砍至四成,这里透露出储能的单位成本通过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价格下降的速度与幅度空间巨大,奠定了储能市场化运用的基础;另一个层面来看,储能的去库存量压力巨大,产品价格是非理性的,不利于产业生态的发展。
暂不去评论低价竞争是否会有一个好的效果,非理性降价或事出有因。我们可以隐约的看到,储能的价格已经到了一个与风光的平价趋势无限接近的时代。新能源的发展时不我待,留给储能的破局的时间还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