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低碳经济

我国碳市场潜力多大?个人如何参与碳交易?

日期:2021-06-08    来源:碳达峰中和

能源资讯中心

2021
06/08
09:14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资讯

关键词: 碳市场 碳排放 碳定价机制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2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宣布,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拟于6月底前启动。

鉴于中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超过40亿吨,我国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01

为啥我国要搞碳排放交易?

中国建设碳交易体系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给碳排放定价的信号,为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奠定坚实基础,以实现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那么,为啥要给碳排放定价?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演变为政治问题。欧洲屡次重提“碳边界”问题,各国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将来极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被征收碳关税,这直接导致越来越多国家甚至企业考虑措施来降低关税风险,我国也不例外。

各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一般分为三类:命令控制、经济刺激、劝说鼓励。其中,经济刺激型手段由于灵活性好、持续改进性好受到各国青睐。

在经济刺激手段中,最重要的就是碳定价机制。本着“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想要排放CO2等温室气体,那么就应该首先获得碳排放的权利,然后再为这个权利支付费用,这个过程被称为碳定价。

碳定价机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强制型手段,就是开征碳税;另一种是通过市场手段,也就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这两种机制在减排机理上有本质区别。以下介绍来自华宝证券:

碳税指政府指定碳价,市场决定最终排放水平,故最终排放量的大小具有不确定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指政府确定最终排放水平,由市场来决定碳价,故碳价大小是不确定的。

正是由于这种区别,两种手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开征碳税更适用于管控小微排放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则适用于管控排放量较大的企业或行业。这两种政策是可以结合使用的。

中国选择采取碳定价机制来实现碳排放、碳中和承诺。截止2020年4月,全球实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国际气候协议缔约国有31个,其余包括欧盟、韩国、加州等。实行碳税政策的缔约国有30个,主要位于北欧、日本、加拿大。

各个国家和地区碳减排、碳中和承诺目标:

02

什么是碳排放交易市场?怎么运行的?

碳排放交易市场,是指将碳排放的权利作为一种资产标的,来进行公开交易的市场。

也就是说,碳交易的核心是将环境“成本化”,借助市场力量将环境转化为一种有偿使用的生产要素,将碳排放权这种有价值的资产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

至于碳市场的运行机制,首先,政府确定整体减排目标,采取配额制度,先在一级市场将初始碳排放权分配给纳入交易体系的企业,企业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交易这些碳排放权。其次,受到经济激励、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企业会率先进行减排,并将多余的碳排放权卖给减排成本相对较高的企业并获取额外收益。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碳排放权来降低碳排放达标成本。

按照华宝证券的分析,有效碳市场的碳排放权的价格就是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在企业微观决策上,主要是将碳减排成本、超额碳排放成本、购买碳配额的成本与超额排放生产带来的收益进行比较,并作出相应决策。

03

碳交易的国内外格局是怎样的?

从全球范围看,当前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欧盟碳市场是碳交易体系的领跑者,拥有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根据路孚特对全球碳交易量和碳价格的评估,欧盟碳交易体系的碳交易额已达1690亿欧元左右,占全球碳市场份额的87%。

在北美洲,多个区域性质的碳交易体系并存。在亚洲,韩国是首个启动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国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家级碳市场。在大洋洲,作为较早尝试碳交易市场的澳大利亚目前已基本退出碳交易舞台,仅剩新西兰,该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目前稳步发展。

就我国而言,目前还处于碳排放交易的试点阶段,一旦全国性的碳交易体系启动,将步入碳排放交易的市场阶段。

目前,全国共有8个地区在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

从价格上看,当前,全球碳排放价格处于上升趋势,各碳市场的碳价差别较大。据华宝证券,欧盟碳市场碳价最高,中国试点碳交易市场价格最低。

华宝证券称,我国试点碳价历史最高点为122.97元/吨(深圳),最低点为1元/吨(重庆);欧盟EUA碳配额现货碳价历史最高点为47.91欧元/吨(折合人民币约380元/吨),最低点为2.68欧元/吨(折合人民币约22元/吨)。截止4月29日,我国碳试点碳价为 5.53-42.02元/吨之间(其中深圳碳市场碳价最低,为6.44元/吨,北京最高,为47.6元/吨),而同一天,欧盟EUA 碳配额现货结算价为47.91欧元/吨(折合人民币约380元/吨),为我国碳试点碳价的9-68倍。

04

我国碳市场潜力多大?

全国统一碳市场将带来千亿级市场规模。

在碳排放交易量上,我国目前碳排放总量超过100亿吨/年,以2025年纳入碳交易市场比重30%-40%测算,未来中国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规模将在30亿吨以上,与欧盟总排放量水平相当。

在碳排放交易额上,基于中国碳论坛及ICF国际咨询公司共同发布的《2020中国碳价调查》的研究结果,2025年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内碳价预计将稳定上升至71元/吨,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市值总规模将达到2840亿元。

按照目前设计规模预测,全国碳市场市值可能达到1500亿元左右,如若考虑到碳期货等衍生品交易额,规模可达6000亿元左右。

其中,在碳配额远期交易方面,截至2020年底,上海碳配额远期累计成交量达到433万吨,并且几乎每年都有稳定增长。

格林大华期货研究员纪晓云认为,以欧盟碳期货交易量是现货的30倍的标准测算,我国碳期货的交易量可能达到4000亿吨左右。以当前试点碳市场平均50元/吨的价格测算,碳期货年交易额将达到20万亿元,体量上与橡胶、铁矿石、铜等品种大致相当。

05

参与企业获利吗?

对于直接参与碳排放交易的企业,以5%的抵消配额的上限测算,目前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年减排量的缺口在1.5亿吨左右,参与开发的新能源企业及碳资产开发管理企业将获利。

具体而言,以15元/吨的CCER价格估算,风电、光伏及生物质单位发电毛利润将增厚4.8%、2.5%和6.4%,生物质最为显著。

对于碳核查机构,卢日鑫测算:企业履约需通过自身碳盘查及第三方机构碳核查进行排放量审核,企业自身进行碳盘查的工作费用在12万至18万元/次。据北京财政局公布的碳核查招标公告,单次碳核查费用在3万元/次左右。全国碳市场初期拟纳入1万家企业,预计业务规模将达到20亿元。

06

全国碳交易市场架构如何?

即将运行的碳交易系统是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平台,汇集所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指令,统一配对成交。交易系统与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连接,由注册登记系统日终根据交易系统提供的成交结果办理配额和资金的清算交收。重点排放单位及其他交易主体通过交易客户端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全国碳市场建设采用“双城”模式,即:上海负责交易系统建设,湖北武汉负责登记结算系统建设。

全国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将汇聚大量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带动湖北绿色金融业和低碳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湖北建设全国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

在股权架构方面,碳市场交易将分别以上海和湖北指定的实施机构为主导,其他联建省市自愿共同参与的方式。

为何要建设统一的全国碳交易市场?全国八大试点碳市场的规则不统一、政府干预程度不一、碳配额价格差异较大等因素,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必须事项。

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之后,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将何去何从?上海区域市场现有发电企业将直接划入全国碳市场,全国性市场和现有地方试点市场将并存。

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尚未被纳入全国市场行业的企业将继续在试点市场进行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

在参与企业方面,根据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在首批电力行业启动交易后,八大重点行业的企业将逐步从试点市场划入全国碳市场。”

目前,湖北碳市场有十几个行业的企业继续在区域市场里运行。

07个人如何参与碳交易

生态环境部组织起草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中提到,个人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之一,可以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也就是说,碳交易将以一种金融投资方式,让更多的普通公众参与进来。

很多人关心,全国碳市场建立以后,个人如何参与碳交易,是否有门槛?是不是意味着,碳交易是除了现有理财投资如股票、基金等方式外,又一种新的“生财”之道了呢?

碳交易试点中,个人入市已有先例;需要对相关政策有一定了解和更理性

自2011年以来,全国在7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其中,深圳、北京、重庆等地均允许个人参与碳交易。个人投资者作为交易的“活跃因子”,对早期试点市场尤为重要。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被称为深圳碳交易获利第一人,以30万元买进了7000吨碳排放配额,两个月后获利10万元。根据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统计,深圳2013年上半年有一半以上的成交来自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

类似于股票交易,个人参与碳交易首先需要向排放权交易提交申请,经审核后开立交易账户,再领取席位号、绑定银行卡、网银签约等一系列操作后,投资者便可通过网上交易客户端和手机APP进行交易。

而与股市的不同之处在于,炒股者只需要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空间,但参与碳交易的个人需要更高的风险识别能力。

记者从《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开户指南》中看到,自然人申请投资需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投资者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是具有比较丰富的投资经验,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三是金融资产在10万元以上;四是交易所规定的其他条件。

从开户指南中不难看出,个人若想参与碳交易,首先应成为一名合格的投资者。

何为合格的投资者?“首先,你需要对相关政策有一定了解,需要有相关专业背景。同时要认识到,碳市场和其他投资产品一样,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所以还需要有相关投资经验以识别风险。”重庆资源与环境交易中心碳排放监督技术科科长简高武告诉记者。

按照生态环境部的安排,全国碳排放交易预计将在今年6月底前启动线上交易。“当国家市场启动后,相关规定会得到进一步细化,势必会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碳市场,因此,未来个人投资者应更加理性,这样对市场也会起到积极作用。”简高武说。

碳交易市场有多少“利”可图?碳市场出发点不是为了实现个人投资而建立的投资市场

事实上,当前个人参与碳市场交易仍属于“小众”投资。碳市场作为一个新兴投资渠道,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仍较为陌生。不过,由于碳市场流动性较低,二级市场价格很容易被小额交易所影响。例如某些交易所每天的交易量可以低到几吨,只要几十块钱便可以操纵市场价格。

“只要影响市场价格的成本足够低,仍然有可能进行市场操纵。”中央财经大学数字财经研究中心主任陈波表示,由于各个交易所均是以二级配额市场为建设主体,因此在价格机制设计时,一般采取了其他市场价格跟随二级配额市场价格的方式。但如果这一价格机制本身比较脆弱,则给潜在的市场操纵者带来了套利机会。

碳市场的投资受全球经济、能源价格等多种宏观因素影响。陈波认为,现在虽然许多交易所对个人投资者开放,但是碳交易本质上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参与。“由于操作市场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如果投资者不熟悉相关政策、形势,那么投资风险可能会很高。”其次,从碳交易自身的特点来看,其信息披露程度远不及股票市场,流动性也难以具备大规模发展的可行性。

不过,简高武表示,碳市场作为一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工具,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服务绿色低碳发展,而不是为了实现个人投资而建立的投资市场。

有业内人士认为,碳市场作为一项支持碳减排的政策工具,从政府角度来说,并不希望碳价波动过大,而是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区间。因为对于个人来讲,碳交易只是买进卖出的投资,但对于排放企业来讲,是需要履约的碳排放任务。

碳普惠吸引个体参与,将个人的低碳行为转换为经济价值

如果不想以投资的方式参与碳减排,那么碳普惠作为碳金融的创新模式,也能将个人的低碳行为转换为经济价值。

由于个人碳交易的活跃度不够,普通公众对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不高,仅靠当前碳市场的消纳,无法激活市场流动性。而碳普惠作为一种将节能减排行为折算为减碳量的方式,可以吸引到更多公众参与碳中和,从而增加碳汇项目的实际需求量。

作为目前全球规模第一的个人碳市场产品——蚂蚁森林,从2016年至今,参与人数已突破5.5亿。蚂蚁金服负责人表示,蚂蚁森林初期通过公益基金会购买个人碳账户积累的“绿色能量”,将其转化为植树行为,未来将参照国际上一直通行的自愿减排(VER)交易机制开展VER减排项目交易。而这5.5亿用户未来有可能成为个人碳交易的潜在用户。

碳普惠为打开碳市场铺设了一条“快速路”,全国许多地方也都纷纷“试水”。作为最早一批搭建碳普惠平台的广东东莞,将涉及20多种生活场景的减碳量进行核算。例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节电节水、旧物回收等低碳行为,通过量化低碳行为,获得相应的碳币后,公众可用碳币换取商业优惠、兑换公共服务,也可进行碳抵消或进入碳交易市场抵消控排企业碳排放配额。

重庆也做了类似的探索。“碳汇+”作为一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涵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公众通过购买‘碳汇+’普惠产品,助力‘资产’变‘资本’,形成开放式、流量式‘碳普惠’。通过个人低碳行为,以实现碳汇消纳。”简高武表示,未来将提供更多的“碳汇+”产品,激励更多元化的方式实现个体碳中和。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