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杜祥琬在一次能源论坛上做报告时指出:“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是一个里程碑,远远不是终点。要想实现能源转型,首先要认识到,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是并行不悖的。
实现能源转型基础丰厚
杜祥琬表示:以前,一讲到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经常听到6个字“富煤、缺油、少气”,好像中国能源只有化石能源,只有煤、油、气。但事实上,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也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水、风、光、生物质发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太阳、风、生物质等能源资源比化石能源更加可持续,而目前我国已经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所以国家提出能源低碳转型,资源基础是丰厚的。
杜祥琬表示:“能源转型是做加法,而不是减法,‘先立后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但方向清晰,是国家目标,也是全球大势。”
围绕如何在进行能源转型的基础上保障能源安全呢?杜祥琬提出,当前我国依然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是第一贡献者,未来要逐步、稳定地由以煤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这是长远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让能源从“身边取+远方来”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实行“西电东送”政策,东部地区的能源一直有依赖性。杜祥琬认为,我国中东部的能源要实行“身边取+远方来”的策略——首先从“身边取”,利用身边的非化石能源,提高自给率,不够的部分再由“远方来”,靠“西电东送”做一些补充。
如何鼓励中东部地区人民积极使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呢?杜祥琬认为:“当一千瓦时的东部自发电成本比“西电东送”要低时,就有了推广的可能性。”不管是企业、学校,甚至于家庭,都可以利用屋顶的光伏去发电,不单单是能源的消费者,还可以成为能源的生产者。这会培育出一大批能源产消者,在我国形成一种新的能源形态。
杜祥琬认为,关键是要实现双碳以城市为主体的战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城乡融合,“从身边来”+“从远方来”,逐步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城市和农村能源革命的路径可能有不同的思路,但要走向同样的未来。
能源转型要做加法
杜祥琬表示:“能源转型是做加法,而不是减法,‘先立后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但方向清晰,是国家目标,也是全球大势。”
针对如何在进行能源转型的基础上保障能源安全的问题,杜祥琬提出,当前我国依然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是第一贡献者,未来要逐步、稳定地由以煤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这是长远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关于如何保障现阶段的能源安全,实现“先立后破”,基本要求是在“新房子”没盖好前不要动“老房子”。既要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总而言之,要“先立后破”,把好事办好,深刻推动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