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这个传统上的风电行业生产淡季,成都阜特的生产车间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一排排变桨控制系统摆放得井然有序,经过包装后迅速被运走。这一场景预示着积极的趋势。据行业预测,未来三年我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6000万至7000万千瓦,较2022年新增装机容量增长1.5倍以上。
面临市场机遇,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来自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的两名工作人员刚从重庆过来,就产品研制问题与成都阜特团队进行沟通。
国际能源网获悉,中国海装是重庆甚至是国内最大的风电机组生产企业之一,其关键零部件变桨系统的核心供应商,正是成都阜特。两者在技术方面展开合作,对于彼此的未来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中国海装研究院电气设计所副所长吕彬曾多次提到,成都阜特分享的柜内器件布局,以及电磁兼容和柜体散热的设计方法和经验,为其加快变桨系统的研发速度提供了很大便利。
成都阜特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苗强说,在风电产业领域,川渝两地各自在工业制造和科技研发方面具备优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提升整体竞争力,他期望川渝两地相关部门未来能够联合出台专项政策,开展相关科研合作,进一步推动风电产业发展,提升川渝两地在全球风电市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