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凌晨5时许,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一个红蓝相间的“大碗”在晨光中扬帆启航。此刻,几公里外的海面上,我国最大的半潜工程船“新光华号”正翘首以待,期待着这位重要嘉宾的到来。
该“大碗”名为“海葵一号”,系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被誉为“超级能源碗”,是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建造的海洋油气加工利器。
在离港前夕,记者深入探访了这座国之重器,感受到了其磅礴的气势与深厚的科技内涵。
关于“碗”的规模,中国海油海油工程“海葵一号”加工设计经理陈品介绍道:“‘碗口’直径超过90米,需300人方能环抱一周,其最高处达61米。主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之大,总重量约3.7万吨,最大排水量高达10万吨。”
谈及“碗”的内部构造,陈品经理进一步解释:“碗内设有41个独立舱室,各舱室大小不一,功能各异,分别承担压载、储油等不同任务。碗上则搭载了电气、动力等八大功能模块,集成了713台关键设备,电缆总长度足以环绕北京五环路数圈有余。”
在性能表现上,“海葵一号”同样不凡。其最大储油量可达6万立方米,日处理原油能力近6000立方米,足以满足90万辆小汽车的使用需求。设计寿命长达30年,且具备连续运行15年不回坞的优异性能。
关于为何选择碗状设计,中国海油海油工程流花油田总包项目经理舒伟表示:“相较于传统的船型结构,圆筒型结构在钢材用量、整体稳定性以及抵御复杂海况能力等方面均具显著优势。”
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因其高集成度和建造难度被誉为海洋工程领域的“皇冠明珠”,而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更是被誉为“明珠中的明珠”。
在建造过程中,项目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精度控制。舒伟经理指出:“90多米直径的船体,在合拢后主尺度公差必须严格控制在25毫米以内,这几乎相当于一枚一元硬币的大小。”
为此,项目团队创新采用高精度坐标控制网、三维模拟搭载等数字化先进技术,构建了一套精度“全覆盖天网”系统,实现对各分段全天候、无死角的实时位置监控。最终,船体合拢一次就位成功率达到了100%,精度控制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海葵一号”正驶向位于南海的我国首个深水油田流花油田,将与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共同服役。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油田开发项目副总经理张宁表示:“‘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深水导管架平台’的联合开发模式将大幅提高油田采收率,延长油田生产寿命近30年,同时降低开发成本近10亿元,为我国深水油气田的经济高效开发提供了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