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13日,《科学》杂志封面刊登了美国莱斯大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成果成功探索出一种将甲脒碘基钙钛矿(FAPbI3)转化为超稳定、高品质光伏薄膜的先进方法。在85摄氏度的环境下,经过长达1000多个小时的持续运行,FAPbI3太阳能电池的整体效率仅下降不到3%,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能。
研究团队指出,此次方法创新的关键在于在FAPbI3前驱体溶液中巧妙引入了一系列二维(2D)钙钛矿材料。这些2D钙钛矿不仅作为模板,有效引导块状或3D钙钛矿的生长,更为晶格结构提供了额外的压缩力与稳定性,从而显著提升了材料的耐久性。
研究团队进一步阐释了钙钛矿晶体的破坏机制,指出其破坏方式主要包括化学分解和结构重排。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往往化学稳定性较高的晶体其结构稳定性却较低,反之亦然。而FAPbI3正属于结构稳定性较差的一类。
尽管2D钙钛矿在化学和结构方面相较于FAPbI3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但其捕光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并不适宜直接用作太阳能电池材料。然而,研究人员通过巧妙构思,将2D钙钛矿作为生长FAPbI3薄膜的模板,以期赋予后者出色的稳定性。为验证这一设想,研究团队精心设计了四种不同类型的2D钙钛矿,并据此制备了多种FAPbI3薄膜配方。
实验结果表明,引入2D钙钛矿模板不仅显著提升了FAPbI3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更大幅增强了其耐用性。这一创新研究不仅有望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更有望推动太阳能电池板向轻量化、柔性化方向发展,从而对光收集及光伏技术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