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发生后不久就认为,这一事件无疑会重创奥巴马近海油气资源开采计划。目前,海上污染已经逐步升级,因此事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后续影响如何,都尚未可知。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更籍此得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关注,各方也都不得不积极表现出更为谨慎的态度。而原本支持奥巴马开发近海油气的阵营开始出现分裂。奥巴马“开放近海油气开采”这招锦囊妙计本来就被视为投桃报李之举,用以换取共和党参议员对气候法案的支持,如今则陡增变数。事故发生以后,奥巴马政府确实已经宣布暂停近海油气开发。那么,我们究竟能否就此判断美国近海油气资源开发计划会因此而半路夭折呢?笔者认为,回答这一问题虽然需要考虑美国国内政治博弈等因素,但最为关键的因素却在于世界石油市场的基本走向和美国能源政策的内在逻辑。
美国近海采油开禁是大势所趋
尽管近期政策趋于保守是显而易见的,但笔者仍然认为,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并不会为美国近海油气开发画上句号。理由在于,世界石油市场的基本走向已经确立,而低油价时代却一去不复返。
在这一大背景下,美国计划开发近海油气资源至少可以获得三方面利益:第一,开发本国资源,可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除了缓解所谓的能源安全压力外,还将占有高油价带来的更多资源租金,减少本国财富向出口国的转移;第二,增加美国生产并在美国石油期货市场交易的原油量,有助于维持WTI价格为代表的美国基准价格的稳定性和影响力,牢牢掌握定价权;第三,近海油气开发计划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在美国经济依然低迷的今日,应当算得上是一个可以产生美好预期的好消息。这三个方面的共性是巨大的经济利益。笔者认为,经济利益和成本的考量,才是预测和评价经济政策的根本。
近海采油捆绑清洁法案并不相悖
不可否认,在美国,环境和生命都是重要价值所在。但同时我们不应忘记,石油也是一种有价的商品,更代表着财富。美国石油政策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同,但始终不曾忽略政策主题在经济价值上的权衡。一直以来,美国石油政策遵循的是市场逻辑,并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市场的价值所在。
2008年是世界石油史上的重要一年,以历史的眼光看,这一年至少可被视为低油价时代和高油价时代的分水岭。在业已过去的低油价时代,美国国内环保主义者的势力似乎占据上风,《濒危物种法》、《国家历史保护法》和《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令的颁布以及其他有关土地使用的举措大大缩减了美国本土可供油气开发的地理区域。当时,美国积极、充分地利用海外资源满足本国能源需求,用以低油价为标志的低成本实现了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而目前全世界刚刚迈进高油价时代,尽管替代能源在近年成为热点,发展迅速,但短期内,由于全球能源总需求仍处在上行通道,因此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总量不可能减少。这就意味着,姑且不论期货市场投机因素推动的短期价格迅速上涨和大幅波动,油气实际价格的上涨已成为必然趋势。倘若美国继续通过高度依赖进口的方式满足能源需求,显然是不划算的。同时,严格保护环境的经济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笔者以为,美国能源政策与舆论并非总是处在信息对等的状态:美国能源政策举措的真正动机并没有出现在官方言论和主流媒体舆论中,但却是圈内人士心知肚明的。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近两年美国也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并一再表示要减少对中东油气的依赖。但在笔者看来,经济成本的考量更为关键。回顾低油价时代,因存在能源安全的威胁,并因此希望减少进口、开发本土资源的呼吁在美国只是雷声,未见过真的雨点。所以,以美国利益为原则进行评价,增加本土石油生产同清洁能源法案并不矛盾,奥巴马在能源政策上也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前后矛盾。
党派之争与近海采油无关
奥巴马提出近海开发计划并非偶然。我们可以回忆,奥巴马在竞选初期反对海上开发,然而到了2008年夏天改变态度,转向支持。那时候,美国禁止外大陆架钻井的法案正好到期,为此次奥巴马政府提出开放新的海域用于钻井铺平道路。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美国内政部尚需时日进行地质和环境调查,将那些被认为适合开发的区块列入竞争性竞标系统,以供竞买。因此,近海的开发最早要到2012年才可能开始。由此看来,美国近海油气开发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是随着世界石油市场大环境的演进不断增强的。美国政府对此的筹划由来已久,另外恰逢目前美国经济状况不佳,考虑到开发近海油气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奥巴马政府提出这一计划是水到渠成,同哪位总统在任,是出自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关系不大。只不过,这一次英国BP石油公司的疏忽很可能会打乱美国政府开发近海油气的步调。
经济政策需要依赖成本收益分析法进行决策。此次原油污染事件无疑放大了政策成本,为大势所趋的美国近海开发政策蒙上阴影。当然,BP和美国政府迟早都会从这次事故的乱局中走出来。不过,随着中国石油公司向深海进军,环境安全和生产安全也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衷心希望中国政府和石油公司也能从他国的事故中吸取多方面教训。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常务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