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陈李斌同志是新型的原油输送工艺----液体弹性波输送工艺技术的提出者和研究者,有关这一工艺技术,作者曾在本刊(2003年第6期)做过介绍,也曾在今年第4期以科普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这项研究的瑰旨琦意。现在,作者又对这项技术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进行了阐释。
人体脉博波传播输送血液的超高效率给人以巨大的启示。液体弹性波输送工艺技术的研发就是模仿和借鉴脉搏波的传输机制及相关理念。人类相当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都是受到大自然的启发,并且不乏杰作,仿生学就是如此产生的。作为一种新型原油输送工艺技术和概念上的构想,液体弹性波的概念无疑具有创新的灵感和发明的特质,引起专业人土的关注和重视。做为这一前卫的技术概念的提出者和研究者,我很荣幸能够得到著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领略他们开创相关学科的成功与背景,对液体弹性波工艺技术的研究有着自己的领悟和感受。一门技术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涉及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种因素。当我意识到首先必须为该工艺技术陈述体系构建一个可信的哲学基础时,需要对以下这些基本观点和问题及其涵义进行重新分析和探讨:什么是技术?这一“理性”的科学概念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技术的理论体系及技术本身得以存在与发展的逻辑前提是什么?本文试图考察这种工艺技术研发所涉及的这些技术哲学上的观
点与涵义。
技术的本质问题是改造自然的能力与象征
人类变革自然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决定了技术哲学的形成与内容。作为人类对改造自然总体性哲学反思的技术哲学,哲学家们的视角与导向转移又使其呈现出诸多层面上特质和异同,但他们都相当精彩地论述和回答了技术的本质问题及其看法与认识。
古希腊最博学的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认为技术与制造有关,人们的生产技术活动包括质料、动力、形式和目的四种因素。他把技术看作是人类掌握现实的方法之一。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指出,自然界的事实中就有机械器物的模式,人们找到了它并加以模仿,制成便于生活的东西,就有了技术中的机械。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达·芬奇认为,一味背诵别人著作的人对不起自然,而有所发明的人,沟通自然与人类的人才有自己的份量。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主张,自然哲学应该包括科学的和实用的两部分,他在呼唤“知识就是力量”的同时,把人的力量与改变物体联系起来,认为“在一个物体上产生和加上一种新的性质或几种新性质,乃是人的力量的工作和目的”。在培根看来,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乃是人类行动中最高贵的活动,它们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它们的力量是任何一个帝国所无法比拟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代表狄德罗更是把技术看作是人类的文化领域之一,主张科学和技术相辅相成,强调要通过技术不断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尽可能整理技术的特有术语并给予最正确的定义,提出“技术是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划的体系”。这个定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它明确指出了技术是有目的,是通过社会协调完成的,它既包括硬件、工具,也包括规划、工艺方法,而且是它们构成的体系。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在解释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指出,人有资格成为自然的主人,这是由于人是世界上惟一能选择和确定目的的存在者,显然,他的论述突出了技术的目的性。集工程师、企业家、哲学家于一身的德国学者德索尔对技术本质的论述更突出,他在他的多部技术哲学著作中为技术作辩护,他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得以在世界上生存的力量所在,并为人类自下而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他把人类的目的、自然定律、人类的思维运动过程看作是技术的三要素,认为由技术造成的东西属于科学、艺术和道德3个“王国”之外的“第4个王国”。他甚至断言,任何特定的技术问题仅有一个最优解,这个解不是创造出来的,而首先以潜在形式存在,人们的活动又是发现这种预先就存在的技术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发明实质上是一种发现。而且,还应当指明的是,诸如德索尔这些熟悉工程学传统的哲学家,他们的工程技术哲学主要从内在对技术进行分析,强调技术本身的性质、特点、意义和规律,同时说明机械生产、机械工艺与化学工艺之间的区别,以及机器的分类、发明的规则和自动机的社会经济意义。他们一般掌握或了解实际的技术实践活动或亲历过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液体弹性波输送工艺技术的研发,是在考察血管(如动脉系统中)血液的流动规律,通过对脉搏波传播机理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一构想的。血液在脉动条件下其流变学特性的研究给予这一原油输送工艺研发以巨大的启发和借鉴。人体脉搏波理论蕴含有坚实的、天然的“科学技术”基础。正如德国左翼黑格尔派学者卡普在其《技术哲学概论》中所言的,所有的工具和机器均可看作人体各种器官的外化,即“器官投影”,他认为手是一切人造物的模式和一切工具的原型,铁路是循环系统的表现,电报是神经系统的扩展。照他这么说,心血管系统脉搏波传输机制是否就是液体弹性波输送工艺及技术的映射,动因和象征?你可否认同和赞赏他的这一观点及论述?
为科学提供实践目标
英国技术哲学家阿诺德·佩斯(Arnold Pacey)提出了技术实践价值观的概念并对其给予了一个文化上的解释,他认为任何历史时代的技术实践都受到实践主体价值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只是从狭隘的意义上理解技术(即简单地将技术理解作技艺),认为技术的社会涵义由技术发明者所规定。然而,随着技术在人类生活中日益张扬着自我的价值,人类必须超越技术一词的原始意义,“去深入思考机器的使用者、工厂工人、消费者和营销人员等赋予技术的广泛内涵”。佩斯引入的“技术实践”概念,用以指代技术的各个分支,包括技艺、组织、文化三个方面。技艺方面主要指知识、技能、工具、机器、资源、产品等;组织方面主要指经济与工业活动,使用者和消费者等;文化方面主要指目标、价值、伦理规范、对进步的信念、意识和创新等。
近代科学兴起以后,技术逐步成为科学与生产的中介。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历史行至今天,科学的重要功能,便是借助于技术这一中介,物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从而推进人类的文明进程。而在“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链条中,技术不单单扮演着中介角色,它还是科学进步的巨大推动力。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曾精辟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我们从不否认科学有自己的独立王国(尽管宽泛的技术实践定义本身也含包了科学),我们也从不排除科学发展史上有无数的科学家,为了纯粹的科学理想而进行科学研究。但这些似乎已远离了21世纪的人类。当今时代,几乎每一项科学研究的背后都有着技术实践目标的支持。科学“既有外在于它的技术实践目标,也有内在于它的实践功能。”两者均只有转化为人类现实的技术实践,才能最终实现科学的实践功能,体现科学的实践价值。
科学是技术实践目标导引的,而目标选择必然暗含选择的标准,也就是说它包含着价值。价值选择包含的内容甚为丰富,大而言之,一面是财富,一面是福利。
液体弹性波输送工艺及技术的研发,它的技术实践的目标是什么?它所蕴含的价值,你能认识到吗?人们发现技术本身根本无法逍遥自在于人类的文化价值之外,技术从头到脚,由始至终都笼罩在人类的文化价值观之中。液体弹性波输送工艺技术自然也不例外。
超越技术价值观:生物技术取代工业技术
“一旦基础的工艺和简单的机器被建立,技术领域中的进一步发展就来自于提高技艺、形式的完善和细节上的调整。”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博学多才的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曾在其著作中这样写道,他将历史上的技术分为两类:多元技术和单一技术,他认为人与技术协调发展的多元技术逐渐被以“巨型”机器为代表的单一技术所取代。他在论述“意义”问题时,还提出了审美技术在技术进步史上的作用。他认为,有审美感的发明不仅建立了意义的世界,而且还是技术发展的动因。例如,水磨和蒸汽在用于矿井抽水之前,是用来带动管风琴的。小提琴这一看似简单乐器,包括了70多个部件,工艺复杂,结构精巧,它的发明和完善必然促进了多种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技术发明的目的,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目的,也应有创造精神财富的艺术目的。他这里所说的“艺术”、“审美”,就是指现代科技创新者致力研究的诸如人机关系的和谐、使人机界面变得更“友好”,倡导绿色技术、无污染技术的意思,也就是技术艺术化、人性化的意思。或者认为这就是芒福德所谓的“民主的技术”,充分体现了人与技术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芒福德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预言,未来的生物技术将取代工业技术,给人类带来新的福祉。这种生物技术取代工业技术的本质意义是,用机体论世界观代替机械论世界观,以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多元技术,摆脱巨机器式的单一技术的全方位控制,以生命系统、生态系统为原形的仿生化、非线性、循环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兴技术,取代机械性、线性、非循环性、非信息化的传统技术,建立起与生态圈能相容的技术圈。当今时代重视并倡导的“绿色技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就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和写照。
如果说,传统的学术观念将动力机的革新作为划分不同时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标志。比如水磨、风磨代表中世纪生产力,蒸汽机代表近代生产力,电力代表现代生产力。那么,在原油输送工艺技术发展领域,由泵——电组成的新型动力脉冲推进系统的物理处理的液体弹性波输送工艺技术的研发,较之于现有的加热输送工艺、添加化学剂输送工艺等,它奠定了新的输送工艺的科学发展基础。在绿色的、仿生的才意味现代的今天,在油气集输原油输送工艺技术专业领域,它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新的技术形态。
结束语
人类已迎来了真正的技术时代和改造自然的新纪元,社会生产力水平已获得了空前的提高,生产与技术的实践活动得到了密切地关注和珍视,技术日益凸现出重要性。
考察液体弹性波输送工艺技术研发所涉及的技术哲学的先声,用哲学的、超越技术的观点阐释和理解技术的本质和涵义,对液体弹性波这一高效的、新型的原油输送工艺的研发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广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