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大型陆相含油气盆地之一,历经50年艰苦的勘探开发工作,找到不同储集类型的油、气田23个,原油和天然气年产规模已接近450万吨油气当量。由于盆地位于青海西部,环抱于甘肃、西藏、新疆三省区之间,正处于我国西部战略经济发展的有利部位,油气资源的开发为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并且,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大,也是我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接替准备战场。
一、柴达木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与开发现状
柴达木盆地预测天然气资源总量约为25000亿立方米,截止到2005年底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039.19立方米,天然气探明率仅为资源量的12%,预计“十一五”末探明天然气储量可达到4000亿立方米。可见,柴达木盆地已经成为我国天然气的主要富集区。
根据目前拿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柴达木盆地可以建成7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年生产规模。如果2005年天然气探明加控制储量达到计划目标,全盆地将具备更加稳固的储量接替基础。
“九五”以来,涩北一号气田深层系首先进行试采开发建设,在建立开发试验井组和试验单元的基础上,目前,涩北一、二号气田累计动用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约1200亿立方米左右,累计产气50亿立方米,全盆地初步具备年产34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生产能力,其中,涩北一号气田21亿立方米、涩北二号气田11亿立方米、台南气田1亿立方米、南八仙1.2亿立方米、南翼山0.3亿立方米,具备试采生产能力的井约200口。
根据“以销定产、以产定能”的原则,气田开发产能建设规模按照下游市场需求量进行安排,利用“涩-宁-兰”天然气长输管道和三条内部输气管道,预计2005年柴达木盆地天然气用户用气总量为22亿立方米左右,2008年用气总量约50亿立方米左右。
虽然经过青海油田“九五”期间艰苦的市场开拓工作,但是柴达木盆地天然气的消费市场仍局限于甘、青两省的省会及管道沿线少量的用户。有限的用气量致使气田产能建设期漫长,大量天然气地质储量不能动用。仅就柴达木盆地现有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而言,到2005年还将有近4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余额产能不能投入开发建设。
二、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开发利用前景及在周边省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改善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维护西部地区政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是这一规划实施的根本目的。结合甘、青、藏三省区的社会经济及地理环境状况,搞好柴达木盆地天然气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完全符合国家西部发展战略需求,也是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促进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政策的具体举措和体现。中石油青海分公司李江涛等业内人士认为,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开发利用前景乐观,并将在周边省区发展中发挥以下重要作用。
1、柴达木盆地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甘、青、藏三省区深居内陆,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九五”以来,随着柴达木盆地这一国内外罕见的第四系生物成因气气田的试采开发,为满足“高水平、高效益、高质量”科学开发的要求,在加大前期基础试验研究力度、引进先进开采工艺技术、天然气集输净化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了青海油田天然气开发技术、项目施工管理等人员。并且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适合地区特色的配套经验技术,为今后三省区天然气工业的持续发展及其它相关工程的运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借鉴。
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开发这一新产业的启动,带动了青海油田乃至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天然气开发利用正在逐步成为它们的主导产业和财政支柱。“涩-宁-兰”管道下游工业用户以兰州石化集团、刘化集团等一批大中型企业为代表,多以天然气代替渣油和原油,因此进行了燃料或原料工艺流程的技术改造,利用优质而廉价的天然气增强了企业经济效益。燃气电站及PVC项目建设,城市保温和管道工程及其伴行公路建设,不仅增加了新的效益工程,而且开通新的道路,带动了地区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
2、柴达木盆地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加强三省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甘、青、藏三省区与柴达木盆地的邻近地域,植被稀少、风沙高寒,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地处该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而近年来这一地区少数民族多以游牧转为集中定居,柴达木盆地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和集中供暖的不断推行,将大大减少植被的砍伐破坏。如:甘肃阿克赛少数民族自治县已基本实现了燃气锅炉集中供暖;旅游城市敦煌属于沙漠绿洲,现正在推行天然气的使用,也会加强对沙漠植被的保护。
兰州是一个高能耗城市又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后产生的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合物等,使用天然气作为高品质的洁净能源来替代高污染的煤炭等燃料,甚至城市推行以天然气为动力的燃气交通车等,对今后的持续发展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项战略措施。同样,在青海省省会西宁及其第二大城市格尔木等市县推行使用天然气为燃料具有同样的意义。
3、柴达木盆地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地区民族团结和维护当地的政治稳定
柴达木盆地涩北天然气开发区辐射范围基本为甘、青、藏三省区的民族地区,天然气开发利用工程项目的启动,给这些民族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和劳务需求。比如,输气管道沿线的各个县乡镇基本都成立了天然气销售、安装、维修工程公司等,为当地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天然气的使用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人民群众成了这一工程的直接受益者。
特别是今后,在天然气勘探再取得进展的情况下,随着“涩-格-萨”天然气长输管道的立项建设,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将给能源短缺的西藏自治区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后劲。发展西藏地方经济,提高藏族同胞生活水平和维护西藏的稳定,关键是以稳定求发展,以发展促稳定。西藏自治区天然气利用工程项目的启动将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安定团结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国际实践表明,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不仅会影响能源供应和经济形势新动向,还会直接影响政治与战略形势。所以,将作为工业原料和绿色燃料的天然气输送到西藏,其政治和战略作用不可估量。
三、加快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建议
荷兰格罗宁根气田和北海气田的发现和开发,给西欧带来了划时代的发展。柴达木盆地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可以带动青海省东西部、甘肃省中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中北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且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开发利用前景乐观,容易和邻近的塔里木大气区构架起安全互动的天然气管网新格局。但是,柴达木盆地地处欠发达地区,天然气开发利用受下游市场发育慢的影响,目前存在先期投资偏大,回收期较长的不利方面。不过总体而言,柴达木盆地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将取得的长远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是非常可观的。特别是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讲,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开发利用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幸福工程和振兴工程,应该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所以,发挥柴达木盆地的地域和资源优势,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借助两条天然气长输管线的前期论证、立项与建设,柴达木盆地天然气资源必将步入高效开发的新阶段。
李江涛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西部大开发的一些带动工程、联动工程孕育着柴达木天然气开发的有利机遇,他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建设“涩-宁-兰-银”天然气长输管线,将柴达木天然气经该管线输送到银川,并借助“陕-京”管道将柴达木盆地余额气量输往北京地区。“涩-宁-兰”天然气管线工程已全线正常投运近5年,但受下游用量所限,输气量一直无法有效提高,建议沿“涩-宁-兰”老线建设复线,然后从兰州向北管线延伸到银川。新建的“涩-宁-兰-银”天然气长输管线,全长约1600千米,是柴达木盆地余额气量借助“陕一京”管道输往北京地区的首选线,是实现“涩-宁-兰”管线和“陕-京”线联网互动、安全替补的联络线。
其次,建设“涩-格-拉”天然气长输管线。这是柴达木盆地余额气量输往格尔木盐化城和西藏自治区的主干线,规划中的管线北起青海涩北气田首站,经格尔木,翻昆仑山、唐古拉山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约1200千米。格尔木作为国内最大的盐化工基地多项气化工配套项目将相继上马,用气规模将急剧迅速攀升。“涩-格-拉”天然气长输管线的修建,将极大缓解格尔木的用气压力。同时,“涩-格-拉”管线还是一条继青藏铁路、公路、输油管线之后的第四条拉动西藏发展的生命线。该管道工程的建设可使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藏高海拔、高寒缺氧地区。青藏铁路的修建,藏北等广大地区即将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如同前苏联西伯利亚的大开发一样,天然气将作为矿区基建的首选燃料用于发电和保温设施。此外,输入天然气也是保护“日光城”拉萨和其它旅游自然资源的需要。
柴达木盆地虽然探明天然气储量已达到3000多亿立方米,但也有部分储量品质偏低,开发动用难度大。因此加快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步伐,寻找新的天然气产能接替区带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如果“涩-银”和“涩-拉”两条天然气长输管道一经建设,将大大促进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开发与勘探步伐。因此,加大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投入是进一步发挥柴达木盆地在甘、青、藏三省区以及宁夏发展中战略地位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这些省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