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昌平区的基本情况
昌平区位于首都北京的西北部,面积1352平方公里,人口82.9万,是北京的城市发展新区和11个新城之一,也是2008年奥运会铁人三项、公路自行车2项赛事的举办地和旅游服务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昌平的发展定位是: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基地,承载高科技研发与生产、旅游服务和教育等功能。我们根据这一定位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是:“科教创新基地、人文生态景区、和谐宜居新城”。
昌平区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底蕴深厚,科教资源丰富,交通出行便利,服务设施完备,是投资、旅游、生活的理想之地。区内有明十三陵和居庸关长城2处世界文化遗产,30多个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有28所高校,113家科研机构,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3个国家级产业园区,17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了近2万名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目前,昌平区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旅游会展业、现代流通服务业、现代农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五个经济板块”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昌平中部的沙河地区,正在建设一座高等教育园区,外交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5所大学即将进驻。还有处在同一地区的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由国家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发起建立,占地4平方公里,将建成中国重要的工程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之一。
进入“十一五”时期,昌平区将紧紧围绕“科教创新基地”的功能定位,以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沙河高教园区、北汽福田汽车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功能区为依托,按照“总部+研发基地”的发展模式,探索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能源科技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汽车产业为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加快发展,努力把昌平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强区。同时,充分发挥“人文生态景区”的独特资源和环境优势,紧抓奥运机遇,着力打造户外体育运动休闲产业区,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会展、体育休闲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为广大企业、投资者和城乡居民创造更加和谐宜居的环境。
二、昌平区能源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优势
截至2006年,昌平区境内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已经聚集了293家能源科技企业,分布在石油、煤炭、电力等传统能源行业和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能源载体等新能源行业,其工业总产值和总收入均占到了园区总量的60%以上。可以说,昌平的能源科技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初步形成了集聚发展的态势。总结近年来的发展,我们认为昌平区在能源科技产业发展上具有五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昌平地处北京的上风向、上水向,是首都西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辖区最南端距市中心区仅4公里。区内已经形成了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八达岭高速路、六环高速路、京承高速路、立汤快速路以及城铁、轻轨线路使昌平与北京市区紧密相连,京包、京通、大秦铁路和110国道、109国道是昌平连通周边省市的重要通道。
二是科技资源优势。如前所述,昌平境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重点培养能源科技人才的高等学府,以及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等国家重点的能源科技研究机构。这些将为能源科技产业在昌平的发展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是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目前,能源科技类企业已经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科技企业已达到102家,呈现出明显的行业集中特点。在现有企业中,不乏处在行业龙头地位的国有大型企业,如神华集团、国电集团、华电集团等,均在昌平成立了分支机构或地区总部,将对各行业的集聚发展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技术研发优势。据统计,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公布的10项能源科技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中,昌平现有企业参与研发的技术达到了7项。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昌平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例如环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中国石油测井市场的主要供货商之一;中信国安盟固利公司承担了“锰酸锂”和“钴酸锂分析方法”两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清华阳光公司已成为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行业奠基人、产业推动者和标准制订者;神雾热能技术有限公司连续多年在中国蓄热式节能燃烧技术的推广应用企业中业绩排名第一。
五是政策和服务优势。目前昌平境内正在建设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和即将启动建设的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均可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税收、人才引进、项目融资等优惠政策。昌平区投资服务中心和“一站式”服务大厅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投资服务体系,致力于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十一五”时期昌平区发展能源科技产业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进入“十一五”时期,昌平区将充分发挥自身在能源科技产业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全面整合利用区内各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与国内外能源产业界的合作,促进区域能源科技产业做大做强。总的思路和目标是:以“科技支撑能源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等产业功能区为载体,科学整合产、学、研等各类资源,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力争把昌平建设成为国家能源科技产业发展的示范区,辐射全国的能源科技发源地,能源科技技术交易中心,以及能源科技产业化和能源科技人才培养的基地。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坚持“总体规划、分段推进、区域集群和企业主体”的指导思想,立足现有条件和比较优势, 瞄准能源科技产业的重大需求,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对产、学、研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聚集,形成能源科技创新的集群效应,统筹推进能源科技产业发展。
结合昌平的实际特点,我们将区域能源科技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2008年以前为形成期,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发展规划与思路,打造发展品牌,启动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
2009-2010年为成长期,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和管理能力;形成支柱和特色产业,实现集群创新的垂直互动向水平互动转变。
2011-2015年为调整与成熟期,主要任务是完成能源科技产业的行业分布,实现持续、协调、稳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与辐射能力;逐步形成重大领域的能源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全面建立集群创新体系。
按照上述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们将重点推进三项工程:
1、主导产业“支柱工程”。按照“强化优势、主动对接”的方针,逐步培育区域能源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昌平的发展实际,我们希望通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努力形成以石油科技产业、电力科技产业、煤炭科技产业、能源载体科技产业为支柱产业,太阳能科技产业、节能科技产业为特色产业,其他产业为补充的产业分布格局。
2、企业引进“根植工程”。坚持以提高集群水平为切入点,通过有针对性地引进能源科技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集群联系,增强企业的植根性,引导企业与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真正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3、创新创业“环境工程”。重点推进三个转变:一是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从依靠土地政策、税费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向更加注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企业转变;二是在市场培育上,坚持从依靠政府行政推动向更多依靠专业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商会协会等市场化的社会组织转变;三是在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方面,坚持从分散支持单个企业、单个项目向整合资源、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联盟和创新集群转变。
加快发展能源科技产业是破解能源难题的必由之路。昌平区政府愿与社会各界一起,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我们诚恳地希望各方朋友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昌平能源科技产业的发展,让我们相聚昌平、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