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欧盟就限制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甲烷排放的法律达成协议。这是欧盟为实现其2050年气候中和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之一,也是全球首个针对能源部门甲烷排放的法律。
根据协议,从2030年起,对向欧盟出口化石燃料的国外生产商实施“最大甲烷浓度值”,即每单位能量的甲烷排放量不得超过一定的水平。如果进口商从超出限制值的外国供应商处购买燃料,将面临经济处罚,这相当于对不符合规定的燃料征收费用。
这意味着,欧盟将对进口的化石能源进行甲烷排放的监测、报告和核查,以确保其符合欧盟的标准,迫使国际供应商减少这种强效温室气体的排放。
甲烷是气候变化的第二大原因之一,短期内会产生温度效应。根据联合国环境署(UNEP)的数据,全球气温上升超过25%与甲烷排放有关。国际能源署(IEA)指出,甲烷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约占30%。
尽管甲烷在大气中的寿命只有约12年,远比二氧化碳短,但其引发全球升温的潜能却远高于二氧化碳。研究表明,在20年内,甲烷造成全球增温的潜力是二氧化碳的84至86倍。
一旦欧盟这项法律的甲烷排放标准未来可能会成为强制性要求,这可能会提高世界各地化石燃料公司的门槛,将使欧盟在全球甲烷减排中发挥“先导作用”。
01 欧美推出全球甲烷承诺
2021年11月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期间,美国总统乔·拜登和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正式推出“全球甲烷承诺”(Global Methane Pledge),使甲烷减排成为大会焦点。目前已有超过120个国家签署承诺,覆盖全球人类活动甲烷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承诺要求这些国家在2030年前减少30%的甲烷排放量,并同意实施更高的报告标准。
欧盟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地区,其中44%的管道天然气依赖于挪威,近一半的液化天然气则依赖美国。
路透社指出,过去两年,欧洲天然气供应来源发生重大变化,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已经大规模削减,美国、阿尔及利亚、挪威等开始成为欧盟主要天然气供应国。
鉴于挪威化石燃料生产的甲烷排放强度较低,欧盟对进口能源实施甲烷排放限制的举措,将主要影响甲烷排放量较高的国家。
而美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甲烷排放国,油气产业甲烷排放在该国甲烷排放总量中占比达30%,正是受影响的国家之一。因此,美国也在对其国内甲烷排放提出限制。
2022年9月2日,美国宣布,从2024年起正式对甲烷排放收费。这是美国历史上首个全国性的温室气体排放税费,也是全球首个甲烷减排的实质性政策。
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首次提出将对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甲烷排放收费。8月29日又颁布《通胀削减法案甲烷排放收费政策简介》,对甲烷排放收费的范围和适用性、费率和潜在收费豁免作出详细规定。
这意味着继对全球开始对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采取实质性的政策行动。
02 中国紧跟其后
11月7日晚,生态环境部联合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发布中国首个《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下称《方案》)。这是中国开展甲烷控排的顶层设计文件。
其实,在前文提到的欧盟和美国推出的“全球甲烷承诺”倡议中,中国并未加入该倡议,但在COP26期间发布与美国联合发布的《中美格拉斯哥联合宣言》,给出了中国将减排甲烷的承诺。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气候中心候任总监李硕对界面新闻表示,若中国不出台甲烷《方案》,中美可能无法达成新的气候联合声明。如果美国政府在中国未出台该《方案》的情况下,与中国发表新的联合声明,会受到美国国内政治声音的指责。
在一周后的11月15日,中美发布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其中就提到两国将立即启动技术性工作组合作,开展政策对话、技术解决方案交流和能力建设,在各自国家甲烷行动计划基础上制定各自纳入其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的甲烷减排行动/目标,并支持两国各自甲烷减/控排取得进展。
专家表示,在即将到来的COP28,各方可能会继续推动全球甲烷减排。